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4988674372

    1.批發價是指工廠或者經銷商除掉生產或進貨成本,運營成本,利潤以及管理費,廣告成本,運輸費等;所制制定的價格。

    2.零售價是指零售商批發回來以後,除去進貨成本,運營成本,利潤及管理費,廣告費,運輸成本等;所制定的價格。

    希望可以幫到你。

  • 2 # 聽雨88850

    傳統商品價格由原材料,人工成本組成商品出廠價格,實際賣價由銷售環節費用,物流,店鋪租金,銷售員工資等費用組成,所以商品價格較高。新型電商銷售廠家直接將商品銷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流通的費用,所以價格較低。

  • 3 # 胖子家

    做批發十年有餘。因為數量的原因, 批發價和零售價相差10%左右。這是廠家和消費者中間的一道鴻溝。阿里和京東現在做的就是,沒有中間環節,但是目前為止還是不可能的。因為阿里和京東的面還是有點窄。畢竟產品太廣太寬。一個阿里和一個京東還是吃不消的。想一想拼多多為什麼在一年多的時間就崛起吧。中國的人口紅利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十年之內,你想讓零售價和批發價等同,那是不可能的。一件就是一件, 100件就是100件。什麼時候他們的價格也不會相等。

  • 4 # 小糖人ii

    我個人認為商品的零售價比批發價高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零售價指企業向消費者出售一個或少個商品的價格,量少單價高;

    2 批發價指企業向消費者出售多個商品的價格,薄利多銷,以量多平衡價格,比零售又省去很多中間環節,市場調控一般價格會偏低一點;

    3 零售相比批發多了場地費、搬運費、零售商品損耗、經營管理費、人工費、零售企業營業稅、利潤等,成本相對增加,固而比批發價偏高;

    4 每個行業利潤點不盡相同,零售價與批發價兩者市場監督部門一般調控差價控制在20%~50%左右,以維持市場正常秩序。

    綜上所述,商品的零售價比批發價要高也是能理解的。

  • 5 # 大器晚成的哥一

    而零售商面向的是普通消費者,零售商有自己的渠道成本,有自己的人工成本和資金成本,並且資金回籠也相對慢,這些成本需要消費者去承擔,還有國家各項稅費,最終也是要從商品價格去體現。

    因此,正常情況下,零售商品價格比批發商品價格高比較多,這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 6 # 九慕資產

    1.資金週轉。同樣數量的商品,透過批發銷售,可以更快銷售完畢。這樣可以加快資金週轉,減少佔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賺錢更多的錢。2.銷售成本。批發銷售時由於單一客戶採購量大,均攤到每件商品的銷售成本比較低。零售時單一客戶採購量小,每件商品的銷售成本相對比較高。

  • 7 # 沈坤策劃

    通常一個企業的產品想進入市場,得需要依靠全國各個城市的渠道商,也就是經銷商,而經銷商就得把自己代理的產品再一次分銷到當地的各個零售店,這種三個層次的渠道結構,是目前中國消費品市場普遍的模式。

    那麼,商品的批發價和零售價是怎麼來設計的呢?我們知道,價格和價值都是呈金字塔形的,金字塔尖的是企業,中間地帶的是經銷商,最下面的就是零售商。我們以一個零售價100元的商品進行解剖,大致是這麼安排的——

    生產企業的批發價應該是30元左右,經銷商以單價30元的價格代理了企業的產品,然後他會以+20元,以50元的價格,分銷給零售店。這樣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渠道梯價。

  • 8 # 使用者9009248596490高

    對此,國家應當制定相應的法規。就拿當下最為突出的全國性豬肉價格飛天的問題來說,國家應當作出規定,事關民生的主要商品:肉、蛋、米、油等,其售價,不能超過批發價的1,5倍,例如,原售價為12元1斤的豬肉,由於不可控的原因導致的價格上漲,頂多允許售價翻至一倍一一因其基數價格較高,漲價的基數就相應低些。如果確實因某項商品嚴重不足,短期內不能恢復而導致其價格必須漲至兩倍以上的,在保證1,5倍利潤的基礎上,不足的部份,可釆取國家補貼,或市場消化一一降低攤位租金或降低管理費、稅收一一的方法,直至價格回落到正常合理為止。

  • 9 # 靈獸山

    商品的零售價比批發價高很多,是因為做為流通環節最後一環的零售商,其承擔的成本是最高的。但即使如此,表面看起來的高毛利率,也並不代表零售商有很好的收益。

    一、作為流通環節的最後一次定價,高成本決定了商品零售價比批發價高很多

    產品從生產環節出來,就進入流通環節。這個環節有經銷商、代理商、批發商、分銷商等等。這些環節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透過完善的渠道,將產品送至零售商處。

    其經營本質遵循規模效應原則,一個城市或地區中間商數量一定是少於零售商的,並且量級差別很大。這個性質就決定了中間商成本儘量要低。

    零售商所承擔的成本是最多的,因為零售終端運營更為複雜,環節更多,每一個點都會產生成本。房租、消防、水電、人工、服務、營銷、採購等等。

    比如零售商員工有200人,就要承擔全部社保費用,房租平米單價也比批發高很多,零售商為了獲取更多流量,都是選擇最好的位置。批發商一個倉庫就可以。

    這些營業成本,還有其他的管理和財務費用都是不少的,還有裝置設施等資產,裝修成本等投入也是需要攤銷,最終都會體現在商品零售價上。

    二、零售與批發環節的商品價量標準不同,這決定零售追求效益,批發追求效率

    商業有個“價量”的概念,什麼意思?就是經營策略,是選擇賣的多還是賣的貴的邏輯。走量多的價格必然便宜,追求利潤的價格相對就會高。

    中間商或者批發商明顯是為了賣的多,零售商雖然也想賣的多,但再多也不可能在單品上比中間商多。說白了,中間商和批發商追求的是週轉率,要的是效率。零售商周轉率弱一些,就需要追求效益。

    零售商的效益最大化,也是構成零售價比批發價高很多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高成本,先不說去中間化,零售價高不奇怪。

    三、零售價面對C端消費,包含消費者體驗成本,批發價體驗成本無限接近於零

    批發商面對的是B端客戶,零售商服務的是C端個體消費者,一個是客戶一個是使用者。客戶和使用者是有本質區別的。相比較而言,對C端消費者服務成本比較高。

    零售商分為線上和線下,雙11快來了電商平臺每個店鋪是需要裝修的,線下實體店也需要在年節進行店堂布置。這些還是基礎的消費者體驗,是表面的。

    在零售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零售商所要投入的體驗成本絕不僅僅是這些。社群投入、門店智慧裝置、數字化升級、店面升級改造、送貨上門、社群O2O外賣配送、全渠道佈局等等,都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這些成本大部分都會轉移給零售價。

    體驗成本並沒有放在第一條零售高成本里面,是因為體驗和效率提升是零售商現在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新零售的核心邏輯。

    綜上所述,零售價比批發價高很多,並不是昨天今天才這樣,這是商業規律,它們並不是一個商業邏輯。現今因為電商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零售價也越來越接近線下實體店,這也是成本增加造成的結果。

    事實上,電商平臺和傳統大賣場現在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電商模式也不先進,只不過平臺效率更高一些。也因為以上的原因,我們知道去中間化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效率,完成商品差異化佈局,才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道前家境貧寒的明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