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藏南即951W

    秦朝滅六國當然是統一了。項羽目光短淺,企圖恢復六國,自己當諸侯國的霸主 。劉邦目光遠大,看出來只有統一才能使得江山永固。唐朝主旋律是統一和開疆擴土。宋朝開始的目標也是統一,滅南唐就是統一的一項舉措。後來遼金蒙古的崛起,宋朝國力有限無法對抗遊牧民族只能自保。明朝繼承元朝長城以內大部分領土。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農民起義軍互掐不屬於統一戰爭,屬於爭奪霸主。後來朱元璋勝出,滅元朝,這段屬於爭奪中原領導權的戰爭。再後來朱棣多次討伐北元,儘管打打到了貝加爾湖南岸,目的僅僅是為了消除北方威脅。朱棣並沒有把長城以外的大片領土納入版圖的一絲想法。他也不想去統治長城以外的遊牧民族。後來忙著修長城凸顯了農民小富即安的本色。清朝滅南明屬於統一戰爭。清朝滅準噶爾部是為了消除北方威脅。清朝把內外蒙古及新疆還有西藏納入版圖,其目的是為了增加幫手,漢族人口太多,滿族人口只有二十幾萬,如果不把北方遊牧民族拉進來充當打手,滿族人統治漢族就力不從心了 。這也正是清朝的高明之處。元朝是一個不好說的朝代,他的統治方法跟漢族差不多。尤其是後來的清朝把全部蒙古版圖納入中國版圖,可以看作是中國的一個朝代。而斯大林分裂了外蒙吞併了烏梁海,外面出現了一個獨立的純蒙古族國家,使得中國書寫元朝這段歷史變得無所適從。

  • 2 # 昭烈締

    謝謝邀請,從秦朝到明朝都是以統一為主旋律的,除了宋朝。秦朝就不用說了,滅六國統一天下何等的威武。秦朝幾代國君都是以這個為奮鬥的目標。漢朝初期可能由於才從秦朝亂世走過來,國力還不強盛,所以面對匈奴都是以和親忍讓為主調調。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那麼直接滅掉了匈奴的一支部落,打得匈奴人不敢南下放牧了。盛唐就更不用說了,徵回紇,高麗,突厥,鐵勒,哪個不是硬骨頭。宋代因為重文抑武,導致只能被動防守。北宋後期更是丟了河西走廊,失去了放馬的地方,所以宋朝後來只能是步兵對騎兵,慢慢的國力耗盡被金國滅了。南宋只是偏安一隅,暖風吹得遊人睡,只把幽州變汴州。這句詩詞正是形容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本人認為除了宋朝,其他朝代都是以統一為主旋律的。元朝,那是上帝之鞭,蒙古騎兵差點滅了歐洲全境。連羅斯公國都被滅了,亞洲除了日本沒滅,其他基本都亡國了。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十分有骨氣的一個朝代,明朝的國土面積也不小,早期對外擴張也很積極,後期明顯不行了。

  • 3 # 春秋15

    只扣主題並回答主旋律:

    秦-標準化!

    漢-以儒並結合權術(獨尊儒術)!

    唐-寬闊的胸懷,接納各種不同文化,為我所用!

    宋-強文弱武!

    元-吃著碗裡,看著鍋裡!

    明-看護好長城以南的一畝三分田!

  • 4 # 么么龍

    縱觀中國歷史,別的不說,從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開始,我們國家歷史的主旋律就離不開“統一”二字,即便如此,也是沒有褪色。

    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其他六國,除了必要的軍事之外,更多的是我們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從夏朝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國家時代,因為當時認識有些侷限,所以統而不一,最高統治者只確立了統治之名,但卻沒有統治之實。這也是為什麼商滅夏,周滅商。到了春秋戰國,更是相互攻打不斷。

    雖然七國打來打去,但是彼此也有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抵禦匈奴。而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遣蒙恬統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為什麼要打匈奴?因為他們在侵擾我們。為何不降服他們?一來他們是遊牧民族,不易全殲或是追蹤,二來他們與我們不是一脈文化。

    也許骨子裡,秦始皇就只把七國當成真正的天下,其他的都是蠻夷之地。

    有了秦始皇的統一作為基礎,漢朝繼續接力,劉邦打敗項羽,鞏固了統一,而漢武帝更是出擊匈奴,為我北方減輕了匈奴人的壓力,使得統一更加穩固。

    之後唐宋元明,除了宋朝軍事進攻不足,未能完成完全統一之外,其餘三朝都處於開疆拓土時期,可以說統一不僅是主旋律,而且鞏固又開闢更是主旋律。

    為什麼大家都要統一,我想這大概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生來就具有強烈的統一感。

  • 5 # 關河南望

    這個問題確實有點奇怪,為什麼要除了清朝呢?

    雖然滿清政府黑暗愚昧,反動落後,割地賠款無所不能,儘管滿清的統一是以八旗貴族騎在中華民族頭上作威作福為代價的。但滿清,也是一個以統一為主旋律的時代。

    縱觀中華民族之歷史,從秦漢以來,統一一直都是主旋律,儘管那個時候,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基本概念,但人們有身為華夏之人的自豪和榮耀,從“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再從萬千為開疆擴土或守衛國土而奮戰都唐軍勇士,到宗澤臨時時大呼的“過河,過河,過河。”無一不表露出對統一的迫切期望。

    秦王統六國,使中華民族第一次成為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國家,儘管西北,西藏等地區還沒有納入秦朝的版圖,但趙武靈王在呼和浩特附近築雲中城,中華民族已經開始了對蒙古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統轄和管理了。

    漢朝建立,除了秦朝區域外,漢軍更是踏入了西北領土,西域都護府的建立使中華對西北地區開始了統轄。

    唐朝時期,更是在蒙古地區建立了安北都護府來管理蒙古區域,在遼東建立了安東都護府來管理高句麗,渤海等區域,這也是中華民族征服並管理蒙古,東北區域的鐵證。

    宋朝時期,由於國力原因,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從後周柴榮醞釀並實施的北伐到宋太祖,宋太宗時期依然還在實施,只是對面的遼國也是一個大國,雙方各有勝負之後,最終不了了之,但宋朝一直沒有斷過統一的念想,聯金滅遼,聯蒙滅金,都是宋朝為了統一而做出的行動,但最終文弱的宋消失在蒙古鐵蹄之下。

    元朝我們也知道,雖然其實施的民族政策不得人心,但其宣正院對西藏的管轄則將西藏近一步拉進了統一的中原王朝懷抱,而除此之外的蒙古,東北,新疆絕大部分也都處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明朝有遼東都司,努爾幹都司來管轄東北,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 ,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 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定驛站 ,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 ,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疆域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定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萬人民。 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

    清朝就更不用說了,駐藏大臣的派出,對蒙古的一系列政策都加強並鞏固了歷朝歷代的統一成果。經過了民國政府的兩次復蒙,直到共和國時代,經過了先烈們前赴後繼的戰鬥和努力,中華最終將確定並將現在的疆域納入真正的統轄之下,完成了真正的統一。

    所以說,從秦朝開始,任何一個大一統的時代,都是以統一為主旋律的,儘管在清朝時期有著各種各樣的割地賠款,導致國土丟失,但其也在中華現今疆域領土的統一中有著相當的貢獻的,歷朝歷代的先人們為我們中華民族統一所做的貢獻,是不可否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登記都需要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