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濤說精彩歷史

    關鍵他是在秦漢都是高官,跟了6個主子,還都受到賞識;要知道,胡亥、劉邦等,可都不喜歡儒生。

    下面分別論述:

    叔孫通,薛縣人(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西漢初期儒家學者,主要成就是舉薦人才、制定禮儀。

    放眼秦末漢初,叔孫通最擅長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一介柔弱儒生,在虎狼遍地的亂世,跟了6個重要主人,卻步步高昇,推廣儒學,詮釋了變通藝術。

    當然,也有人批評叔孫通見風使舵,毀古禮。

    (叔孫通▲)

    叔孫通的主要事蹟有二:

    1、跟了6個重要的主人。

    2、制定禮儀,舉薦人才,推廣儒學。

    1、與第一個主人胡亥,阿諛奉承說瞎話: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召諸儒生問計,三十多人都說造反。秦二世很生氣。

    只有叔孫通說“:諸位儒生所言都錯了。現在天下統一,搗毀了郡縣城池,銷燬了兵器,不復用兵。況且上有英明君主,下有各種法令,官吏人人守責,哪有造反之人?讓郡守郡尉去搜捕誅殺就行了,哪裡值得擔憂?”

    2、接連跟隨第二個主人項梁、第三個楚懷王、第四個項羽。

    此時薛縣落入楚人手裡,叔孫通也換了主人。漢朝史書對這一時期一筆帶過,但不難看出,叔孫通對局勢判斷的非常準確,好像“長了後眼”。

    3、跟隨第五個主人——討厭儒生的劉邦,相機而動,推薦人才:

    眾所周知,劉邦早期不喜歡儒生,甚至拿儒生帽子尿尿;看叔孫通如何變通。

    叔孫通追隨漢王后,對隨從弟子百餘人,一個不推薦,卻專門推薦那些當過盜賊的好漢。劉邦很滿意。可他弟子不幹了,叔孫通說:“漢王正在武力爭天下,書生能行嗎?治天下的時候,我自然推薦你們。”大家恍然大悟。

    劉邦將秦朝禮法廢除,改用簡單易行的。群臣在宮中宴飲,趁醉狂呼亂喊,甚至拔劍砍擊宮殿柱,劉邦那個鬧心啊。叔孫通抓住機會,為劉邦徵召山東儒生,併為漢朝制定禮法。

    叔孫通開始定禮法,一步步實行。慢慢的,王侯百官感到敬畏,沒人再敢喧譁失禮。劉邦見了感慨說:“我今天才知做皇帝的尊貴啊!”他拜叔孫通為奉常,賜給黃金五百斤。

    (漢殿論功圖▲)

    4、跟隨第六個主人——漢惠帝。

    此時叔孫通被任命為太常,制定祭祀宗廟等儀法。概括起來,漢初使用的各種禮法,都在叔孫通為太常時制定。

    5、對叔孫通的爭議評價:

    司馬遷非常欣賞叔孫通:稱其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

    而1000多年後的司馬光則大肆批評,說他制訂禮樂只為逞一時之功,讓夏商周的古禮失傳。

  • 2 # 虎牙萬寶閣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叔孫何,字通。

    叔孫通在秦二世的時候因為精通儒術被招進宮,隨侍在胡亥身邊。

    我們先來說說他的見機行事。秦二世胡亥是個昏庸的君主。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胡亥向眾儒生詢問意見,有人說“造反”,有人說是“盜賊”,叔孫通帶頭說只是普通的盜賊。最後胡亥將所有說是造反的全都投進了監獄。叔孫通回家後,很多儒生都責怪他。他說,:“你們都不知道,我這是從虎口剛剛逃生。”

    於是就捲鋪蓋逃跑了,之後投奔了項梁,項梁兵敗身死之後,又跟隨了楚懷王,之後又跟隨項羽,後有轉投劉邦。作為一個文人來說,叔孫通實在是沒有什麼氣節,但是在楚漢相爭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他卻保全了自身性命,最後還跟了漢高祖劉邦。

    後來漢高祖統一天下後,廢除了先秦的禮儀,但是又覺得君臣間的禮儀不夠正統,於是叔孫通在這個時候又自薦為漢高祖制定禮儀,結果就是漢高祖很滿意,叔孫通封官了。

    後來劉盈立為了太子,叔孫通官拜太子太傅,劉邦想要廢太子立劉如意的時候,也是叔孫通勸阻,劉盈成功繼承帝位後,他又制定了宗廟儀法,後司馬遷尊其為儒學大宗。

    首先叔孫通能夠在胡亥哪裡保全性命,並當機立斷知道此人不可以在效忠。後來先後改投了數位主子,最後還能在劉邦那裡得以重用,足以說明此人擅長於察言觀色。

    後世對叔孫通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司馬遷認為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稱他為漢家儒宗。而司馬光則認為叔孫通制定禮樂只為了逞一時之功,而導致古禮樂的失傳。與叔孫通同行的儒生,有的認為他實乃聖人也,有的也認為天下初定,他就制定禮樂實在是不合時宜。

    古今中外,對於成大事者,大多數褒貶不一。對於叔孫通當然也是一樣。

  • 3 # 不是歸人759

    論論叔孫通

    《史記》給叔孫通寫過列傳,排列傳第三十九。能入司馬遷法眼的,必有可論之處。

    叔孫通是秦時薛縣人,因其生卒年不詳,所以《史記》只是記述了他生平所做的幾件事。缺少了年齡階段的人物分析,多少有些欠缺,但是好在叔孫通這個人,好像個性一以貫之,純粹得很,所以也很好論。

    叔孫通生平大事記(據《史記》):

    一,因秦二世拒聽真話,遂謊稱天下騷動的陳勝吳廣起義軍不過是一群鼠竊狗盜之輩,不值帝憂。秦二世大喜。叔孫通領賞後趕緊跑回薛縣。

    二,歷項梁到懷王再到項羽,最終投靠劉邦。把西漢初年幾個領導人物都遊走到了。

    三,替劉邦制定百官禮儀,讓劉邦體會到了做皇帝的樂趣。

    四,勸諫劉邦改立太子。(此事最不值一提,當時叔孫通是太子太傅,如若改了太子,他第一個就沒好果子吃,所以保住當時太子是他不得不做之事。)

    五,替漢惠帝掩過。

    以上就是叔孫通記錄在案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確實一生純粹,那就是:以領導的意志為意志!有人會說,不對啊,劉邦要換太子他不是建議不換,這不是違背領導意願嗎?

    更換太子一事,說起來話就長,不宜細論。大概有如下幾點:(1)為自身利益計(2)更換太子為歷朝歷代大忌(3)太子為呂后獨子,呂后陪劉邦同甘共苦,在漢初相當於二號人物(4)周昌在苦諫,張良在智諫,叔孫通看人心所向也不得不諫。所以他這一行為也是緊跟眾位領導的步伐。

    結合叔孫通幾件事,不能說他是溜鬚拍馬之輩,但確實可以看到此人緊跟領導,急領導之所急,想領導之所想,為領導排憂解難之心天地可鑑。尤其在替孝惠帝掩過時說:“人主無過舉”。按今天的話說就是:領導決定的都是對的。你說這樣的下屬誰不喜歡?

    其實論叔孫通,很有點現實意義。今天的人性其實跟兩千多年前的人性沒有什麼差別。時間會往前走,人性卻不會,有時甚至會倒退。也不要以為物質進步了,人性就會進步。

    所以司馬遷認可叔孫通為漢家儒宗,也承認他會變通。但卻讀不出仰慕,反倒寫他學生吹捧他為聖人,寫他兩個學生不和他同進退,字裡行間隱隱總有譏諷。

    後世司馬光說他“徒竊禮之糠秕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清代經學家洪亮吉說:“秦之亡,亡於趙高。實亡於叔孫通一言。”

    可見後世對其所作所為,確實也不認可。今人可以笑古人,但萬不要讓後人笑今人。

    千秋功過,後人評說。

    (以上所言,在翻閱幾本史書後匆忙用手機打成,難免有所錯誤和詞不達意之處,敬請批評和諒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親人,有沒有一個人的過世讓你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