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遙望燕園

    「白登之圍」算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屈辱的一個畫面。

    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被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圍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按照史書記載,這七天七夜裡,劉邦得不到糧草補給,士卒凍壞手指的,十之二三。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一個馬上取天下的帝王來說,偶爾一次戰敗,其實算不了什麼的。

    之所以說「白登之圍」屈辱,是因為在《史記》的記載中,劉邦為了突圍,派使者找到了冒頓的閼氏,吹耳邊風。在《史記》的某些篇章的語境中,劉邦是靠著閼氏的耳旁風才逃出冒頓的包圍圈,之後患上了「恐匈症」,差點派已經成為趙王王后的長公主去給冒頓做小妾。

    原本對劉邦沒什麼好印象的讀者就會開腦洞了,他們會想,如果在白登山上的人是西楚霸王項羽,而非漢高祖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發生嗎?項羽需要靠女人的耳邊風逃出重圍嗎?

    其實,所謂「白登之圍」,並不是只有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麼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兩國交兵時一系列軍事行動,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只是整場戰爭中的一個小插曲,對於經歷了楚漢之爭中兩次被圍困在滎陽城的劉邦來說,深陷白登這樣的小挫折,根本算不了什麼,無足掛齒,對於整場戰爭來說,也沒有特別大的影響。

    覆盤劉邦對匈奴的整場軍事行動,可以得出一個很明顯的結論:整場戰爭以劉邦勝利結束,之所以出現白登之圍,是劉邦輕敵冒進的結果,但對於整場戰爭來說,只是的小插曲。

    為什麼說劉邦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是勝利的呢?

    這事要從一個叫韓信的人說起,這個韓信不是那個經受了胯下之辱的韓信,而是跟韓信同名同姓的南韓王室後代,早在劉邦率軍西進的途中,這個叫韓信的人就投在了劉邦的軍隊中,並劉邦任命為南韓將領,為什麼是南韓將領,此事說來話長,以後會有專門的文章進行論述。

    韓信跟著劉邦一路西進,進咸陽,進巴蜀,而後又出漢中,定三秦,在楚漢相爭中,韓信曾被項羽俘虜,後來又逃回劉邦麾下,在劉邦的支援下,韓信被封為韓王,又於劉邦稱帝后被遷徙到代地稱王。

    代地是漢和匈奴接壤的郡國,劉邦把韓信放在代地,有守邊的意思,所謂猛士守四方嘛。

    劉邦的算盤打得是比較好,然而可惜的是,這個韓信並沒有淮陰侯韓信那樣的本事,在冒頓面前,他根本就不是對手,冒頓來犯時,他雖知劉邦必然會派兵來救他,他依舊主動跟冒頓講和。

    韓信與冒頓講和的事,被前來救援的漢軍發現了,漢軍懷疑他有二心,所以責備了他,他擔心被誅殺,所以直接投降了冒頓。

    這段故事頗有些類似章邯,當年在鉅鹿,章邯面對秦二世的責備,也是選擇了投降。

    章邯也好,韓信也罷,都只是亂世中的一個軍閥罷了,他們並不在意向誰稱臣,他們在意的是,自己是否有命,是否有兵,是否有地盤。

    韓信投降冒頓後,化身為帶路黨,不但拿下了代地,還拿下了趙的一些土地。

    在此背景下,劉邦御駕親征。

    對於劉邦來說,首要目標是奪回失去的土地,次要目標是把匈奴打跑,如果能順便把匈奴給打殘,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劉邦不但重創了韓信,使韓信成為孤家寡人,而且奪回了被韓信和匈奴人佔領的土地,可以說戰爭的主要目的達到,是勝利的。

    其次,從《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等相關傳記來看,這場戰爭也對匈奴給予了有利打擊,雖然沒有摧毀冒頓單于的主力,但也讓冒頓牧馬中原的夢想徹底破滅。從這個角度來說,次要目標也是達到了的。

    比較遺憾的是,沒有達到打殘匈奴的目標。

    也正是這個目標,差點害了劉邦。

    當時,有很多中原人跟著韓信投靠了冒頓,韓信等人曾長期在劉邦身邊,對劉邦甚為了解,他們再把他們所知道的劉邦講給冒頓聽,使得冒頓知己知彼。

    而在劉邦這邊,因為從未和冒頓交過手,所以對冒頓和冒頓所領導的匈奴人並不太瞭解,而劉邦派出刺探匈奴虛實的官員又多不給力,向劉邦傳遞了錯誤資訊,讓劉邦誤以為冒頓不過是魏王豹那樣的草包,自己只要帶著少量的騎兵就能把冒頓給幹翻。

    如此才有了劉邦的輕舉冒進,也就有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但在「白登之圍」發生後,劉邦迅速冷靜下來,他清楚地知道,情報有誤,自己不能貿然突圍,一旦突圍,將陷入更大的包圍圈,最好的辦法就是暫且不動,等待被自己遠遠甩在後邊的大部隊來馳援。

    大約七天後,由周勃所率領的大部隊趕來了,冒頓面對來勢洶洶的漢軍,沒有什麼好法子,加之事先約定好的戰友不見蹤影,犯了疑心病的冒頓罷兵而去。

    以上才是整個白登之圍的全貌。

    必須要表揚一下劉邦在白登之圍中的冷靜,這與項羽在垓下之圍中的表現有著天壤之別。

    項羽在垓下被圍困住時,慌得一塌糊塗,深夜中聽到陣陣楚歌聲便不知所措,而後是喝酒、吟詩、哭泣、連夜突圍,這一連串的動作,表明項羽遠沒有劉邦那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氣度,面對失敗,項羽的第一反應不是冷靜下來想辦法,而是跑路。

    這樣的一個項羽,如果在白登山上被匈奴人圍困住,第一反應肯定還是喝酒、吟詩、哭泣、連夜突圍,結局也必然是被匈奴人給擒住或殺死。

    所以,假使在白登的人是項羽,結局一定比我們想象的還慘。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匈奴列傳》、《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 2 # 熊貓歷史

    若單單是“白登之圍”這一場仗,那項羽又要“棋逢對手”了,因為他和冒頓都是當時的是“騎兵大師”。

    首先要明確一點,“垓下之戰”項羽是突圍出去的,之後“田父”指錯了路,延誤了時間,最後在烏江自刎,期間的“東城快戰”28騎也達到了預期效果:“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如此這般,再給他萬餘騎兵,“白登之圍”又何止圍了七天七夜!

    如果單說打仗,那項羽的軍事水平毋庸置疑,這就像什麼呢?哦,大家上學時有沒有碰到那種偏科的人,就是那門課即使不聽課,不做作業,不復習,考試依然滿分然後還特淡定的人有沒有見過。

    至少我見過,我的歷史就是這樣,至於文科其他類,都差不多還行,做人要謙虛,我也挺奇怪的。

    項羽就是這種人,無論平時怎樣,一到戰場上就瞬間進入狀態,打完仗又進入“蟄伏期”,他的用兵或許連他自己都解釋不了,跟別說其他人。

    那時候打仗,是這樣的:

    一流的武將:一流的陣法,一流的組織性;

    二流的武將:二流的陣法,二流的組織性;

    三流的武將:三流的陣法,三流的組織性;以此類推……

    其實項羽和韓信都是用兵如水的人,區別在於項羽旨在創新,不重基礎,而韓信恰恰是重於基礎,組織能力超強。

    回到“白登之圍”,換成項羽,那就是“東城快戰”plus啊!咫尺間的對決正是項羽之所長啊。

    軍事上,劉邦打仗是挺厲害的,但比起項羽還是差了點,所以在“白登之圍”的表現也會稍遜一點。

  • 3 # 南朝居士

    又在造神,你以為項羽就牛?

    項羽哪裡牛了?帶著兩千子弟兵就能打天下?劉邦不是帶著幾百人打天下的?秦末像項羽這樣帶著幾千人打天下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像張良、酈食其這些都是這樣的,只是後來被劉邦收編了而已。

    至於說打仗方面,劉邦兵分兩路,一路韓信帶領,被北方攻打站在項羽那邊的諸侯,一路劉邦自己帶領,跟項羽作戰,打了幾年,雖然劉邦基本沒勝過,但項羽什麼便宜也沒佔到,從來沒越過滎陽成皋一線,項羽多厲害?

    漢武帝朝,年紀輕輕的衛青霍去病就能封狼居胥,而劉邦被圍,這能說明衛青霍去病比劉邦厲害?只不過是時也勢也。

    冒頓單于弒父篡位後,統一了整個長城以北,正是勢力最旺的時候,率領40萬騎兵打劉邦,而劉邦是20萬步兵,你讓劉邦怎麼打?還是北方的冬天。

    換成項羽你認為就比劉邦厲害?你是不是還想問,如果換成韓信呢?韓信也不是神,在軍力不對等的情況下,真就能打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文帝的仁政真的是為了撫平戰亂瘡痍“休養生息”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