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豆絲炒辣椒絲
-
2 # 煙火裡的故事
謝邀。休養生息就是為了結束國家滿目瘡痍的局面,這一方面由於國家窮困潦倒,百廢待興;另一方面是漢文帝的性格使然。從漢高祖劉邦開始,戰亂剛剛平息,所面臨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局面十分艱難。所以劉邦把恢復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生產秩序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到惠帝時期,曹參為相,採用黃老無為而治的學說,不加重老百姓的負擔,國家也得以休養生息,也就是沿用高祖和蕭何制定的規章。
到了文帝時期,文帝本來為人寬厚,待人仁慈,向來以賢孝聞名。他勵精圖治,發政施仁,賑濟貧民,贍養老人,派官吏巡行天下,察視郡縣守令。
面對南越問題,文帝見趙佗不願臣服,便決定採用以柔制剛的方法。他命令真定官吏在趙佗的父母墳旁設定守邑,每年祭拜,並對趙佗的兄弟和其他親人,給予厚賜,然後選派陸賈,讓他帶著詔書前去南越勸趙佗歸降。趙佗看後非常感動,願奉詔行事,歸附漢朝,永為藩臣。
文帝三年,擊退匈奴右賢王入侵上郡,平定濟北王劉興居造反。他能積極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韜光養晦,讓國家逐漸富裕安定強盛起來,也讓他成為公認的好皇帝!
-
3 # 君山話史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崇尚文治,作為皇帝,他有相當人性化的一面,這也使他的政治措施中,充滿人性的光輝。在冷漠的專制社會,文帝時代隱約浮現出一絲溫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歷史進步的軌跡,但是我們又發現,歷史並不是一直在進步,他的很多開拓性的仁政措施,在後世又難覓蹤影了。
公元前179年,是文帝元年。
這一年,他廢除了連坐法。根據秦法,一人有罪,並坐其室家。漢初的律令沿用這條秦國法律,漢文帝一上臺,便下詔令,廢除此令,他認為:“法者,治之正也。”並對司法官員說:“如今犯法的人已經治罪,卻還要牽連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判刑或收為奴婢。我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司法官員回答說:“法令是為杜絕人們做壞事,連坐法是為了約束犯罪,使他們心有牽掛。這種做法沿習已久,還是不要改變的好。”漢文帝語重心長地說:“我聽說法律公正則民眾忠厚,量刑適當則百姓心服。官吏的責任是管理民眾並引導他們向善。如果既不能引導百姓向善,又要以不正公的法律來懲戒,豈不是害了他們,又迫使他們暴力抗爭。如此一來,怎麼杜絕犯罪行為呢?”
漢文帝力排眾議,廢除連坐法,確可見其非凡的人道主義胸襟。
仁政一直貫穿於漢文帝的政治生涯,從上臺開始,直到他去世。在中國兩千年的專制時代,漢文帝在歷代帝王中,其道德修養及其寬厚的政治主張是罕見的。這當然也得力於時代的因素,經歷漢數十年激烈的政治動盪,國家開始走入正軌,社會秩序晏然,這也給漢文帝施展仁政創造了空間。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又廢除了誹謗罪與妖言罪。漢文帝以古代賢王為榜樣,認為法律中設誹謗罪、妖言罪,只能使官員們不敢斗膽直言,這就會使上級只聽到拍馬屁的話,卻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官吏們在執法過程中,會濫用這種權利,致使百姓蒙冤,人人自危。漢文帝不以言罪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極大消除了百姓禍從口出的恐懼感。
到了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又廢除一項苛法:肉刑。肉刑是一種無人道的刑罰,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之,而且歷代一直沿用。在漢之前,肉刑種類很多,包括黥刑(在犯人臉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斷腳、斷趾等。
這項人道主義改革的背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封國齊國有一名官員,名淳于意,他有一回犯了法,被判處肉刑,押解到長安城。突如其來的橫禍,令家庭陷入災難之中,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他不禁嘆道:“遇到急事,這些女兒都不中用了。”他的小女兒名喚緹縈,聽到父親這麼說,傷心得落淚了。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拯救父親,便陪同父親,從齊國到了長安城。
雖然年紀輕輕,但緹縈很勇敢。為了拯救父親,她毅然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幸好緹縈生活一個好時代,漢文帝時代言路暢通,這使她的這封信有機會交到皇帝手中。在信中,她這樣寫道:“臣妾的父親在齊國為吏,當地人都稱讚他公正廉潔,但是由於受到牽連,被判肉刑。人死了就不能復生,肉體遭到斷肢就無法復原,即便日後想要改過自新也沒有機會了。臣妾願意為父親贖罪,入官府為奴為婢,沒有怨言。”
漢文帝一直提倡“以孝治天下”,見到緹縈的上書後,為這個小女子的勇敢精神所感動,便下達一份詔令:“民眾犯有過失,還沒來得及教化,刑罰就加於身了,就算想改過自新也沒機會。朕深感憐憫。斷人肢體或刻字於肌膚,一輩子也改變不了,這種刑罰多麼殘忍與不人道。朕作為民之父母,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呢?特下詔廢除肉刑,用其他刑罰替代。”司法機構經過反覆討論,最後在法律條文上做出重大修改:被判髡刑者,改判勞動改造,派去築城、舂米;被判黥刑者,改判戴枷具勞動改造,同樣去築城、舂米;劓刑者改判為笞三百;斬趾者改判笞五百。
廢除肉刑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不過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能在鞭笞五百之下生存下來的囚犯,少而又少。本來漢文帝的本意是減輕刑罰,卻導致本不該判處死刑的人,在鞭笞之下送了性命。到了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繼位時,下一道詔令,將笞五百改為笞三百,笞三百改為笞二百。
漢文帝致力於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事也不做,而是儘可能少變更政策法令,不搞大規模運動,節省民力,減少政府的擾民行為。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輕傜役、薄賦稅,這就要求政府要節省開支,特別是皇室要以身作則。
在儉僕節約上,漢文帝的表現足以令人稱道。從他繼位到去世,在位時期長達二十三年。這段時間裡,皇家宮殿、花苑以及專用的馬匹車輛及宮中所用的服飾,全部沒有新增數量。他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有一回,他想在宮中新建一座露臺,便召來工匠,做了工程預算,大約需要一百金。他心裡盤算一下,覺得太貴了,便說道:“這筆錢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家產。我繼承了先帝留下來的宮殿,時常害怕自己德行不夠,令先帝蒙羞,看來是沒必要再修建露臺了。”
還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文帝的樸素。他身為皇帝,也不穿著上品衣料,他最寵幸的慎夫人,裙子不拖地。我們在古代的繪畫時,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服飾多是裙子很長,拖在地板上,這是古代的時尚,但漢文帝不許自己的妃子裙子拖地,就是這樣節約布料,羅帳也不準繡花紋,簡簡單單的。倒不是說漢文帝真的節約到這種程度,而是要以此來為天下作一個榜樣,皇帝尚儉,臣下應該不敢過分奢華吧。
中國一直有厚葬的傳統,帝王更是如此,歷史上保留下來的皇陵大多規模浩大,在這些大型地宮的背後,是勞民傷財與奢侈浪費。在諸多的帝陵中,漢文帝的霸陵格外樸實,沒有高大的墓冢,沒有金銀銅鐵作為陪葬品,只有一些廉價的瓦器。無論生前還是死後,漢文帝在儉樸上,一以貫之。
漢文帝的時代,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好的時代。如果說漢高帝劉邦的事業是強兵,那麼漢文帝的事業就是富民。民富則國富,漢文帝的德治開創了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其歷史影響是深遠的。他多次詔免農民一半田租,以鼓勵農桑,刺激經濟生產。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十三年),更是下詔免除田租。對廣大農民來說,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回覆列表
應該說主要目的是這樣,漢初民生凋敝,漢文帝繼續奉行高帝惠帝高後黃老之治的既定國策,政策上儘量無為以減少對恢復社會生產力的不利影響,這種道家黃老政策與儒家所言的仁政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