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山人牛哥
-
2 # 羌城小輝
螃蟹是在一次次脫殼而長大的,但是螃蟹脫殼的過程一般都是隻聽說過而沒有見到過的,大多人以為螃蟹就這麼一兩次脫殼,但實際上一直螃蟹一生中脫殼約18次,才能長成一隻成蟹。一般螃蟹脫殼之後有明顯的增長,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說不定不遂死亡。
螃蟹脫殼全過程解析
螃蟹脫殼對於螃蟹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但是從螃蟹本身來說,卻有非常不好,輕則生長不良,重則不遂死亡。螃蟹的甲殼由位於其下的真皮層上皮細胞分泌而來,由商標陳,外表皮層和內表皮層組成,一般分為脫殼間期、脫殼前期、脫殼期、脫殼後期和後續期。
1、螃蟹脫殼間期
在螃蟹脫殼間期,蟹殼鈣化,吸收鈣質和微量元素,螃蟹就會大量飲食,進行能量物質和微量元素的積累,為脫殼進行物資準備。
2、螃蟹脫殼前期
螃蟹脫殼前期真皮層會和表皮層分離,舊殼上面的表皮開始被吸收,鈣質和微量元素被吸收進入血液,新表皮開始形成,進食量就會減少,然後開始形成第二層殼。當舊殼被吸收完成的時候,舊殼和新表皮就會明顯分離,進食就會停止。新外表皮分泌完成,螃蟹就開始吸水,準備脫殼。(此時水源新鮮程度會影響螃蟹脫殼3、螃蟹脫殼期
身體在大量吸水後,螃蟹頭胸甲和腹部會出現裂縫,螃蟹彈動身體自舊殼中脫出,此過程只有幾秒或數分鐘。(前期積累營養是關鍵所在)
4、螃蟹脫殼後期
剛脫出時,螃蟹新殼柔軟有彈性,螃蟹開始大量吸水使新殼充分伸展至最大尺度,此時活力弱,不攝食。此過程也較短。(這個時候是螃蟹最脆弱的時候,安靜的環境是必要的)
5、後續期
螃蟹甲殼開始鈣化,開始大量吸收鈣質和微量元素,此過程決定於水體中鈣質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缺乏會使螃蟹軟殼,硬殼時間增長或不能完全硬殼,加大脫殼期螃蟹死亡的風險。等殼硬化後,能夠支撐身體時,螃蟹會排出身體吸收的過多水分,開始攝食,完成一次脫殼週期。
剛脫殼:尚不進食,此時外殼柔軟,無法站立,繼續吸收水分,體重增加。表皮開始鈣質化,已可站立,但外骨骼仍然很柔軟,體重穩定,水分含量仍高達86%。
新殼鈣化:新殼的鈣化階段仍不進食,鈣質開始分泌,附肢的各肢節可以彎曲而不斷裂,水分含量85%;外骨骼繼續分泌,各附肢彎曲時會斷裂,水分含量83%。
表皮變硬:較早階段仍繼續鈣化,並開始進食。此時是組織生長的主要階段,身體開始變硬,頭胸甲前端及側面鈣化仍不完全,水分含量61%。處於脫殼中期,鈣化完全,且在鈣化層下產生薄膜層,代謝物開始堆積,組織生長安全。
下次脫殼的預備階段:開始進行鈣的再吸收,新殼的最外層已分泌出來,漸漸進食,代謝物可被運用,在分泌新的色素層之後,活動開始減少,水分含量在59%~61%之間;接近脫殼的第一特徵已出現,在舊剛毛基部有新剛毛長出,新的上表皮已由皮下組織分泌出來。由於舊殼中大量鈣的再吸收,造成裂隙而留下適當的空間。沿著裂隙,鈣的再吸收完全,從而產生表皮的一個裂口,螃蟹體自此從舊殼中脫穎而出。
個體從舊殼中脫出:快速吸收水分,一般在低溫時會形成抑制脫殼的現象,延長脫殼的時間。螃蟹脫殼在夜間或清晨進行,時間短促,一般為10~15分鐘。 注:螃蟹每次脫殼週期持續時間為15天左右,規律由少到多再到少。
-
3 # 牛塘六
梭子蟹是會脫殼的,只有經過脫殼它才會成長,梭子蟹脫殼前會停在一個地方不動,四肢微微向內收起,要過很長時間才會完成脫殼。螃蟹脫殼後,身體的殼會變得很軟,這時候我們不能用手捉它,要不然很容易弄斷它的腳。 剛買回來的梭子蟹苗脫殼的機會是很小的,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照顧才會脫殼。你說的梭子蟹不動了,我想很可能是死了,有可能因為飼養不當,或者在捕捉時受了重傷,死亡的可能性極高。
回覆列表
梭子蟹苗蛻殼容易死亡嗎?答案是看條件什麼養殖業都是看條件的,那麼我們看看有什麼條件?
一、池塘(1)養成池面積和水深以土池為主,面積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單塘面積超過10畝時宜用塑膠網插底將大塘分隔,以防止由於水溫和水質的變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導致區域性密度過大,造成相互殘食。(2)池底從進水閘門一端略向排水閘門一端傾斜,以便進排水。底質宜為沙泥質,池底多開波形溝壟,池塘內宜設定隱蔽物(如廢舊陶製品、石塊、瓦片、網衣、竹子、樹枝或用廢舊編織袋內裝適量貝殼等),作為梭子蟹藏匿之處(特別是脫殼時期)。注意使用的編織袋一定要經過清洗。在泥質過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區域性鋪厚10釐米左右的中、粗沙,給梭子蟹提供一個較好的生存、生長環境。(3)養殖塘周圍無汙染源,環境安全。(4)每汛能自然納潮10天左右,並備有提水泵,以確保小潮時養殖水源的供應。(5)配置適量的增氧裝置。
二、肥水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藥物毒性消失以後用60目的篩絹網過濾進水40釐米~60釐米,然後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發酵過的有機肥料如雞糞等,以此培養基礎餌料,使池水呈黃褐色或黃綠色,透明度30釐米~35釐米。或候苗源情況投放些花蛤、縊蟶等貝類作為混養品種,以利養殖中後期水質、底質調控或作為活體餌料。三、苗種放養1、蟹苗規格與質量人工蟹苗選擇蛻殼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長1.0釐米左右)。要求規格整齊,個體健壯,活力強、無病害、軀體附肢完整。2、蟹苗運輸宜採用水運法:規格0.8米×0.4米的塑膠袋,盛水10千克,內放經海水浸泡並消毒洗淨的稻草或蓬鬆的海草作隱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團而受損傷,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滿氧氣後紮緊袋口,要求儘量在10小時以內運到養殖塘。3、中間培育與放苗密度Ⅱ期~Ⅲ期稚蟹宜經過中間培育,待長至甲寬為3釐米~4釐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時再放入養成池進行養成。中間培育採用1畝~3畝大小的中間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間用網布圍一小塊水域進行中間培育,要求池底能排乾池水,便於收穫。也需要設定隱蔽物或適當鋪沙並培育好水色。中間培育密度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釐米~80釐米,透明度約30釐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換水量20%~30%。餌料以貝肉或小魚蝦為主,攪碎後投餵,日投餵2次~4次,投餵量按蟹體重100%~200%,以2小時內吃完為好。同時根據蟹體的蛻殼、氣候、攝食情況等因素作適當調整。經10天~15天培育,甲殼寬達到3釐米~4釐米時,便可放入養成池養成。放養密度要根據苗體大小、放苗時間、池塘規模、隱蔽物多少、餌料情況及池塘水質等條件進行合理安排。一般放養經中間培育後的扣蟹時,放養密度以2000只/畝~2500只/畝為宜;如果直接對Ⅱ期~Ⅲ期稚蟹進行養成,則放養密度宜為4000只/畝~6000只/畝。
三、養成管理1、飼料投餵(1) 飼料種類以低值貝類最佳,其次為低值鮮雜魚蝦。提倡使用配合料,以彌補天然餌料的不足,要求配合飼料中粗蛋白含量35%以上,質量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在投餵鮮活餌料前,應將殼厚的貝類搗碎,大的魚、蝦切碎。注意鮮活餌料應清洗乾淨。在投餵非貝類餌料時,有條件的應在餌料中新增貝殼粉,防止梭子蟹生長緩慢或脫殼困難。三疣梭子蟹交配後,要投餵富含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優質餌料(如沙蠶等),以促進雌蟹的性腺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