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步步為營007
-
2 # 兔先生的vlog
《三國演義》裡“借箭”一事是由周瑜為了刁難諸葛亮故意提出的,限其十天內造十萬支箭,想讓諸葛亮知難而退,機智的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用心,卻從容不迫的表示“三日即可”,等到了大霧天氣,諸葛亮巧妙的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派遣多隻雙面扎滿草堆的大船前往挑釁,謹慎多疑的曹操因為大霧天氣,在不明來敵虛實的情況下,做出了箭攻的決定,便急調6000弓弩手向江中亂射(其實,我有個疑問,既然大霧天氣,曹操為什麼不試探性的用火箭攻擊,既可以攻擊來敵,又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最終諸葛亮順利借來了十萬支箭。
至於為什麼在借箭的過程中要讓船掉頭,原因很簡單。
一、船掉頭可以借到更多的箭。
二、船要保持平衡,所以也必須要掉頭,不然船容易側翻。
三、返航本身也是需要掉頭的。
-
3 # 史努比行走歷史
為何回船?首先我們來看下演義的原文: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孔明教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支”諸葛亮先是將船頭朝西尾朝東,一字排開,擂鼓引誘曹操射箭,待一側箭滿,另船掉頭,將船頭朝東尾朝西一字排開,繼續擂鼓引誘曹操將箭射滿這一側,乃離開。
顯然為什麼回船?原因有二
其一、為了獲得更多的箭充分利用船隻上的草人,讓兩側都能射滿箭。
其二、重力平衡船上本就多為草人,一側箭矢過多,自然會過重,所以掉頭讓另一側也射同樣多的箭矢,方能讓船重力平衡不至於傾斜。
以上便是諸葛亮回船的兩個原因。
附:
筆者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順便給大家還原下歷史,真實歷史中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所為。
正史記載如下:
其一:《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文中講到孫權多次挑戰曹操,曹操堅守不出,孫權親自前往曹操軍前,諸位將領都想擊殺孫權,曹操知道孫權前來是為了查探其軍,命令將士不得隨意亂髮弓弩,孫權回船,擊鼓奏樂,曹操見此景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一正史中記錄並沒有“草船借箭”的存在!我們在來看下另一正史《魏略》中如何說:
其二、《魏略》之草船借箭《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文中記載孫權是乘坐大船前去查探曹操軍隊,曹操讓士兵瘋狂射箭,箭矢射中船的一側,船重力失衡傾斜,所以孫權把船掉頭,因此另一面也射滿箭矢,最終重力平衡,後孫權返回。
《魏略》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孫權也並非真的是來借箭而是前來觀軍,收到箭矢攻擊而已。
所以正史中“草船借箭”不僅僅不是諸葛亮所為,甚至都是不存在的,這是後來羅貫中改編正史演義裡面才出現了了被後世津津樂道的“諸葛亮,草船借箭”。
以史為鑑,津津樂道歷史小說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歷史史實。
-
4 # 長湖火鳳凰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軍隊初到赤壁,曹軍為北方人,不熟習南方水戰。所以曹操邊隊剛到江邊時,雖然兵力強盛,但不敢貿然行動,只在江邊作軍隊水戰訓練。
一、周瑜、孔明的計劃
1、當時,東吳集團和蜀漢集團組成的連盟軍隊,計劃乘著曹操軍隊不熟練水戰的情況下,先攻擊曹操集團,打探一下實力,以便後面正式作戰有所準備。
2、在冷兵器時代,陸戰以刀、槍、劍、戟為主;水戰則以弓箭為主。周瑜故意說箭支不夠用,讓諸葛亮去想辦法。諸葛亮在東吳一沒人,二沒錢,當然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難自己,但他並不著急,答應下來。
3、諸葛亮的計策,就是“草船借箭”。具體說來,就是在普通戰船上紮好草人,讓曹軍把箭射到草人身上,回來把箭取下來,交給周瑜就行了。
二、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為什麼把船調頭?
1、安全考慮,避免距離曹操軍隊太近。《三國演義》中說,當日江上大霧,孔明把船開近曹軍,魯肅大驚,問道“如果曹軍一起出來攻擊的話,我們就死定了。”孔明說,不用怕,大霧之中,曹操不敢重兵出擊。話雖如此,如果諸葛亮的船太靠近曹操軍隊的話,曹操軍隊會立即發現船上的不是戰士,而是草人,那樣曹操邊隊一擁而上,孔明和魯肅都要玩完。所以在距離曹操邊隊一定距離的地方,只管擂鼓吶喊,曹操軍隊果然不敢貿然出擊,只派弓弩手放箭。船收到箭支後,不能太靠近曹軍,所以要注意調頭。
2、調過船頭,能得到更多的箭。船弦上一邊的草人已經插滿了箭支,再換另一面來接收曹軍射過來的箭支,讓兩邊都插滿箭支,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讓草船“借”到箭。
3、調過船頭,保持船的平衡。我們知道,當船的一邊過重時,船體會發生傾斜;當船兩邊受力平衡時,則船體就穩定了。“借”箭過程是讓草船先一邊接箭,接滿後再換另一邊來接。要實現這個過程,必然就需要一個“把船調頭”的過程。
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在“草船借箭”的過程中,孔明料到“江上有大霧,而曹操疑心重,不敢以重兵出擊”,於是只管在一定的距離上擂鼓吶喊,佯裝攻擊,讓曹操派弓弩手防禦;孔明則一邊與魯肅飲酒,一邊“收到曹操送來的十餘萬支箭。”最後要離開的時候還要氣一下曹操“謝丞相箭!”,曹操方知孔明虛張聲勢,讓自己白送敵人彈藥,後悔不迭。周瑜得知諸葛亮“借”箭的全過程,也大驚道“先生真神人也!”
整個草船借箭的過程刻畫了諸葛亮謀事在先,胸有成竹,臨危不懼,料敵如神的“神機軍師”形象,扭轉了蜀國在東吳諸將心中的形象,為吳蜀聯盟取得戰爭必需的物資,為後面展開的“赤壁之戰”奠定勝利的基礎。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小說故事,裡面的故事如七擒孟獲,空城計,三氣周瑜等都是家喻戶曉。在這裡面有一個故事,就是草船借箭,既反映了公瑾的氣量狹小,又反映了諸葛亮的睿智,透過一系列借力打力,取得草船借箭的勝利歸來。 首先說諸葛亮透過天氣情況,知道三天內有大霧,偷襲曹操,而曹操又多疑故會讓弓箭手還擊,只需要有足夠多的小船,搭上桔草,透過擂鼓,就會吸引上當。諸葛亮讓小船調頭,原因是讓小船多受箭,另一個原因保持小船的重力平穩。 諸葛亮雖然沒有什麼兵,但是透過天時地利人和取得成功,真乃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