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悉歷史
-
2 # 狐筆春秋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我看來,只要項羽願意留下有用之軀,渡江而東並盡己可能的保全江東半壁江山,然後像越王勾踐一樣,生聚教訓、臥薪嚐膽、訪求賢臣隱士,整頓吏治,秣馬厲兵以窺西北,一旦天下有所變動,便帥三軍之眾,誓師北伐,未嘗就沒有捲土重來,在塑乾坤的機會。
一:年輕時項羽最大的政治資本
所謂,年輕就是資本,項羽整整比劉邦小了24歲,在漢朝建立的時候劉邦已是54歲的高齡。在人均壽命極低的古代,留給劉邦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30歲的項羽卻正值青春鼎盛的黃金時期。倘若這時它能夠壓制自己驕傲的本性,低下高傲的頭顱,秉承“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的決心,忍辱負重渡江而去,後事如何實在難以區判。
此外,從後來劉氏集團的發展來看,劉邦和韓信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與其他異姓諸侯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彭越和英布)也比較緊張。在戰時這種特殊情況下,出於共同利益的追逐,或許還能勉強團結在一起,一旦劉項劃江而治,外部環境鬆懈下來,誰又能保證劉邦不會和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道揚鑣呢?
當然,以劉邦的雄才大略,為了制衡項羽,他完全由可能繼續忍耐優待韓信、彭越等人,但對於野心勃勃的韓信、彭越等人而言,一旦進入南北對峙的局面,自視甚高的他們還能甘心情願的屈居劉邦之下嗎?況且,縱然他們願意,劉邦又是否放心呢?
再加上嫵媚誘人的戚夫人的日夜涕泣、驕悍善妒的呂雉的虎視眈眈、以及仁愛有餘英睿不足的太子劉盈,年事已高的劉邦在這種縱橫交錯、盤根錯節的權利爭鬥中又能堅持多久呢?按照劉邦正常壽終的年齡61歲算,彼時的項羽也不過才37歲而已。依舊英姿颯爽、霸氣逼人。
二:江東之地本就是世代楚將的項氏族人的根據地
項氏一族世代以來就是出國的將領,鐘鳴鼎食好不威風。而在極為注重血統和傳承的古代,這種顯赫的家世和出身勢必會使項氏在楚地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而這也就是為何項梁起兵之時聽從范增迎立“楚懷王熊心”以此號召人心,招亡納叛的原因,更是項羽在入主關中之後為何一定要捨棄千里沃野形勝之地的雍州回到被他稱為“故鄉”的楚地的原因。
而烏江亭長和項羽“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矣”;“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的對話,更是清楚的顯露出楚地本事項氏家族的大後方的結論。
不僅如此,我們甚至還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看出:
1、江東父老對項羽很是認同,即便項羽失敗了,他們依然會無條件的支援項羽;
2、項羽本人對江東父老抱有極大的愧疚之情,由於出自江東的嫡系部隊的全軍覆沒導致項羽不敢回江東再見江東父老。
3、項羽自殺的根本不在於有沒有機會,而是他實在不願意再拖累江東子弟
所以說,一旦項羽回到江東,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讓他在極短的時間內站穩腳跟,穩固政權,然後徐圖緩進,以“拖刀計”耗損劉氏集團的有生力量,最後再趁隙北伐。
三:經驗和能力是可以透過時間錘鍊出來的
項羽出身貴族,天生神力,才華蓋世。再加上自幼有項梁為他保駕護航。這完全就是溫室裡的花朵,哪裡知道外面世界的殘酷兇狠。但在經歷過叔父戰死、軍權被奪的項羽,相較於初出茅廬之時顯然要成熟的多,而這一系列的轉變都還在身邊無人指點的前提下發生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歷過“垓下決戰”艱難突圍然後逃出生天的項羽,完全可能成為第二個越王勾踐。
相比於項羽單薄的簡歷,劉邦的人生就豐富多彩的多。在和盧綰完成學業之後,劉邦開始了他的遊俠生涯。回家以後也不事生產,經常去嫂子家和酒館裡蹭吃蹭喝,經常受人白眼,卻能夠無動於衷~此後又捐錢買了個泗水亭長的職務。整日裡和衙門的朋友們廝混,並且還混得不賴。所以就能力而言,在我看來,一方面固然是與生俱來的,但另一方面則是透過不停的社會實踐訓練出來的。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假如給項羽足夠社會層面的磨礪和錘鍊,他完全有可能具備媲美劉邦的能力,再加上他的貴族出身(但在極為講究血統和出身的年代,這無疑也是一面極具號召力的旗幟,六國後裔趁勢而起之後馬上能夠復國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證)。升級加固之後的項羽很可能不是劉邦所能撼動的。只可惜,在捲土重來和貴族尊嚴面前,他選擇了尊嚴而放棄了生命。
-
3 # 風中塵埃31
項羽之敗不是敗給軍事而是政治!項羽的一生根本看不到他的政治策略、就像一個黑社會老大一樣!打下地盤隨性分封!只靠勇猛、垓下之戰以是項羽的最後一戰、再也沒有翻身之地,項羽本人很清楚自己的失敗之處是喪失了根據地和民心!
項羽的根據地是江東,而江東這塊根據地的主人是楚懷王熊心、項羽殺懷王實際上以喪失了江東的人心!所以他死也不肯過江東的主要原因!
另外其他土地都被劉邦分封給各個手握兵權的彭越,英布,韓信、都是驕兵捍將!項羽一但逃出、劉邦,和各諸侯王必然窮追猛打!所以項羽根本沒有人,也沒有時間組織成一支既有後援有又政治外交的生力軍!
-
4 # 小劉解讀
《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丈夫當能屈能伸。江東有那麼多青年才俊,到時候捲土重來再和劉邦大戰一場,你怎麼知道輸得不是劉邦呢?結尾雖然用的是“未可知”,但是從前面可以看出作者杜牧是傾向項羽。
第二首持否定態度的選自宋代王安石:
《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歷經百戰,將士們都已疲勞不堪。屢戰屢勝的霸王項羽最終被劉邦一戰打敗,被圍烏江。江東雖然還有許多青年才俊,但是他們還願意跟隨項羽捲土重來嗎?王安石的這首詩代表了對項羽質疑的態度。
回覆列表
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武力爆表,但他比較自負,不能重用人才。
當楚漢之爭最為關鍵的時候,項羽因為糧草短缺,和劉邦打成了鴻溝之盟,但劉邦出爾反爾,偷襲項羽,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退入陳下,堅壁不出,楚軍包圍了劉邦。
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和彭越。換得韓信,彭越揮軍南下,同時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合圍項羽。由於糧草匱乏,形勢嚴峻項羽退至垓下,築壘安營,整頓部隊,韓信等人在垓下將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從這可以看出,天下所有諸侯都把項羽當成了敵人。
在交戰中,楚軍受到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又退回垓下。韓信採用心理戰術,讓漢軍高唱楚歌,楚軍以為漢軍已全部佔領楚地,士氣一瀉千里。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親信八百騎兵突圍南逃。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因為走錯了路線,被漢軍追上,僅剩二十八騎。其餘精銳部隊被殲滅。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逃至烏江邊。
這時如果沒有自殺,逃回江東。形勢也非常嚴峻。劉邦韓信不會給項羽以喘息之機,一定會窮追猛打。項羽再組織一支虎狼之師,時間恐怕來不及。謀士范增已不在,項羽的軍隊又沒有穩定持續的供給。天下大勢已定,項羽的把握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