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耆角木
-
2 # 布夫舟
清朝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制度,那就是皇子抱養。這種制度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清代的皇帝剛剛進入北京城就正好趕上了嚴重的天花,年紀小的皇子容易染病,為了皇帝的安全,這些小皇子就被送到宮外去撫養。第二個則是政治上的考慮。
以順治皇帝為例,順治帝有八個皇子,其中四個皇子都沒有活下來,而這四個皇子恰好都在皇宮中撫養。為了規避當時北京城大肆氾濫的天花,順治帝不得不將年幼的康熙送到宮外去撫養。由於順治朝的經驗,到康熙的時候,皇子抱養已經成了一種成文的規定。
康熙時期皇子抱養主要有兩種型別:第一就是皇子交給宮外的大臣撫養,比如康熙的皇長子和皇三子;第二就是皇子交給宮內的女婿進行撫養。比如雍正就是不是其生母撫養長大的。
雍正的子嗣過繼出去主要還是處於政治上的考慮。因為康熙當政時間很長,所以雍正繼位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了,此時的他已經有了四個皇子。由於雍正當時並沒有繼位,他的四個兒子都是在雍王府中撫養。當然弘曆幸運一些,他在宮中由康熙親手撫養。
當時雍正是有意的讓弘曆繼位的,所以長子弘時自然要受到打壓。不過在帝位面前,弘時還是做了一番努力的。據歷史學家推測,他應該是和雍正的對手八爺黨聯合起來了。雍正對此繼位不滿,所以便對弘時進行了處理。
雍正處理弘時是分為兩步的:第一步便是將弘時過繼到八爺門下,這樣他和弘時便沒有了父子名分,畢竟雍正要顧及自己的名聲,免得留下一個虎毒食子的形象。第二則是他把弘時圈禁起來,當然另一種說法雍正殺死了弘時。
乾隆皇帝是個什麼情況呢?乾隆皇帝一共有17個皇子,三個皇子是在他繼位前出生,剩下的十四個皇子則是他繼位後出生。古代的皇子存活率並不高,康熙早夭的皇子如下:
皇七子因為天花兩歲就夭折了;
皇九子也是兩歲夭折了;
黃十三子則是三歲夭折了;
黃十四子則是四歲夭折的;
皇十六子也是四歲夭折的;
同時,大家都知道乾隆活的時間比較長,很多皇子在他在位期間去世,所以乾隆去世的時候,只有四個皇子在世,分佈為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後來的嘉慶)和皇十七子。
乾隆被抱養的皇子便是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他們的生母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令貴妃,當時乾隆的皇后擅自剪髮,觸怒了乾隆,不久以後便出世了,這使得當時令貴妃執掌後宮大事,非常忙碌。這種情況下,這兩個皇子才交給他人撫養。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回覆列表
雍正、乾隆把自己的皇子過繼出去,為的就是皇位穩固,確保心目中的繼承人順利繼位。不過兩人還是有區別,雍正純粹是非常嚴酷的懲罰性質,乾隆則算是給兒子找個好出路。
雍正過繼出去的是皇三子弘時。弘時是齊妃李氏之子,由於前三個兒子早夭(其中第二個沒有序齒),都沒有活到雍正即位後,所以弘時是實際上的皇長子,加上雍正沒有嫡子在世(唯一的嫡子是早逝的大阿哥弘暉),所以從身份上來說,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原則的話,弘時的繼位可能性其實很大。但是眾所周知,其實雍正早已決定由四阿哥弘曆繼承皇位。故而雍正必須做點什麼保證康熙晚年的奪嫡慘案不再重演。
雍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立秘密建儲制度,在雍正元年,他就將繼承人的姓名寫下,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繼承人不公開,一來是對繼承人保護起來,免遭別有用心的兄弟和大臣們的迫害(如康熙晚年大阿哥陷害太子胤礽)。二來也避免繼承人驕傲自大,墮落狂妄。這樣做雖然可以比較好的保護弘曆,但對於弘時,雍正還是不放心。
弘時因為是雍正活著的最年長的兒子,如果他要有心奪嫡,必然諸多朝臣攀附,可能會對皇位造成威脅。而弘時又確實年少放縱、行事不端,為雍正不滿。更能從點點滴滴的記載中看出他與雍正最大的政敵允禩走得很近。雍正預感到威脅,在雍正四年正月將允禩等人削去爵位、宗籍後,命弘時做允禩子,意思是與弘時斷絕父子關係。三月,將允禩改名阿其那,永遠圈禁,九月允禩死於禁所(猜測或被毒死)。因為允禩被奪去宗籍,所以作為他的“兒子”,自然也被撤去黃帶子(清朝宗室身份象徵),削掉宗籍,交雍正十二弟允裪嚴加看管。次年八月,年僅二十四歲的弘時鬱鬱而終。因此,弘時的過繼是雍正嚴酷的打擊,為的是消除潛在的奪嫡威脅,保證弘曆順利繼位。
那乾隆什麼情況呢?比雍正好許多。乾隆過繼出去的兒子有兩個,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這個原因,還是為了心中的皇位繼承人,不過並不是後來的繼位的十五子永琰,而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
乾隆心中中意的第一位皇位繼承人是皇次子永璉,因為是嫡長子,在乾隆元年就寫進繼位詔書秘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但是九歲就去世了,而同為富察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皇七子永琮也兩歲夭折。連續兩個心愛的嫡子喪命讓乾隆痛苦萬分,加上後來富察皇后悲痛過度不久也撒手人寰。乾隆在巨大的悲痛之下遷怒於兩個最大的兒子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以他們對皇后之死無哀痛之色為由將他們責罰痛斥,暗示他們不堪大任,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最終兩個兒子分別在乾隆十五年和二十五年鬱鬱而終。
而乾隆畢竟也逐步將要步入老年(雖然後來又活了三十幾年),不得不考慮繼承人問題。那時最年長的幾個皇子就是四、五、六、八四位。八阿哥永璇天生行事輕浮不被乾隆看好,況且跛腳,沒有帝王之相。性情古怪也不能拉攏朝臣,根本不存在繼位的可能。而對其他三個,乾隆經過慎重考量,選定了皇五子永琪。
那是乾隆二十八年,圓明園火災,永琪不顧自身安危背乾隆出火海,讓他深受感動。加上永琪也是德才兼備,素來為乾隆鍾愛,於是將其默默定為心中的繼承人(乾隆晚年曾多次說過以才德而言永琪最佳,適合繼承大位)。但另兩個兒子也必須有所交代,否則還是有可能產生奪嫡的威脅。在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的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去世,無後。乾隆將皇六子永瑢過繼出去,襲爵貝勒(按照清朝爵位世襲制度,需要降一級),此舉意味著永瑢出局,不再具備皇位繼承資格。乾隆二十八年,就在永琪圓明園救乾隆幾個月後,乾隆的十二叔履親王允裪去世,同樣無後,乾隆將皇四子永珹過繼出去,襲爵履郡王,也喪失了皇位繼承權。第三步,乾隆三十年,冊封皇五子永琪為榮親王。是乾隆朝第一個在世時封為親王的皇子,地位超然。此後也僅僅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在乾隆晚年分別獲封成親王和嘉親王,那已經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可見乾隆三十年已有傳位之心,不幸的是,僅僅幾個月後,永琪病逝,讓乾隆三度喪失心中的繼承人。之後,乾隆也沒有再將皇子過繼出去。
乾隆將永珹、永瑢過繼出去,為的是給永琪接班提供方便,但不能說是懲罰,因為這兩個兒子結局都還不錯。永珹直接襲爵郡王,也算相當高的爵位了。此後不管怎麼說也是富貴終身,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嘉慶四年追贈親王。永瑢更受重視,雖然襲爵時僅為貝勒,但乾隆三十七年晉封質郡王,五十四年晉升親王,絲毫不比沒有過繼出去的弟弟們差。永瑢還曾擔任四庫全書館Quattroporte,管理內務府、欽天監等,屬於皇子中任職比較多的了。可見乾隆對這個兒子還是比較看重的。乾隆五十五年去世,當然,即使活到乾隆退位,他也不能繼承皇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