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005184876

    沒回家,反到出去了,來的內蒙古海拉區勞動監察大隊要以前的工資錢。都好幾年了就是要不上來,這個活是內蒙古海拉市南屯向日葵小鎮雅園小區開發商“才”總。

  • 2 # 雨淚260495703

    我想起兒時的年味是很快樂的,那時我還小,看到大人們都在忙裡忙外的,不停的買,洗,把整個家收拾的乾乾淨淨,就等過年那一天,大年三十貼對聯。還有門神,雖著炮竹霹靂吧啦的響個不停,家家都要吃年夜飯了,我很高興的叫喊著吃餃子了,我吃的很快,就等在來一碗,沒有別的菜餚,好吃的等到大年初一吃,那時候沒有電視機,有的小朋友小年就穿上了新衣服,我也想穿,媽媽不讓怕弄髒了,等到大年初一穿,我把新的衣服疊好放到枕頭邊,心裡那個高興勁別提有多高興了。一晚上沒睡好盼著天快亮,不知不覺的睡著了,炮竹的響聲把我叫醒了,我趕緊穿好新衣服到叔叔,阿姨家拜年,一上午掙了滿兜好吃的東西,爆米花,核桃,糖果,花生,我記得我兒時沒有紅包。媽媽給我們兄弟姐妹們每人一元錢,我們跪在地上咳三個頭,問爸爸媽媽吉祥語,到中午吃飯的時候有爺爺,奶奶,我們一大家子有說有笑的做在飯桌前等媽媽端上好吃的,那時的菜餚沒有太多的樣,雞,魚,是必備的,象徵著吉祥如意,年年有餘,這就是我兒時的年味。

  • 3 # 攝影師小明哥

    今年過年不回家,雖然很想回去和爸媽團聚,但是家裡催婚很煩,所以不想回去了。今年去北京旅遊過年。小時候的年味十足,無憂無慮,很純粹,穿新衣,放鞭炮,看春晚等等,懷戀小時候的年味!

  • 4 # 山西人聊山西

    臘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吃麻糖的日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採購。當然各個鄉鎮的集日不同,對我們白草窯來說是“三、八集”,每年臘月底除了二十三和二十八兩個集以外,臘月二十六還有個“借集”!

    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

    吃發家饃饃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

    於是,臘月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這也是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在蔚縣有二十八要大發的諺語,家家戶戶用米麵、白麵、玉米麵、喬麥面等混合面做發家饃饃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貼對子掛燈籠的年俗

    臘月二十九一般是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眾所周知,臨近過年的前幾天才是最忙碌的。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夕,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在蔚縣二十九有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的習俗。春聯對載體的要求也相當苛刻,應寫於紅色紙張上。興於唐、五代時期的春聯,初刻於桃木之上,宋時才改為用春貼紙書寫,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廣,並規定統一用“硃砂紙”做底、黑墨書寫,春聯才迎來興盛時代。之所以用紅紙是因為漢族自周以來就視赤紅為吉祥。

    蔚縣當地有臘月二十九貼對子掛燈籠的年俗。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貼門上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

    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大年三十是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人們從早到晚,要準備許多美味食品,舉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首先是“閤家歡聚”,這也正是華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兒時的除夕夜是很有趣的,提前製作好各種燈籠,用少的可憐地零花錢買點鞭炮,在除夕夜三五夥伴提著燈籠在上堡堡門對面的廟裡轉圈,自制的燈籠各式各樣,記憶比較深的有西瓜燈、走馬燈,點著裡邊的蠟燭很漂亮。去時三五個,回來一兩隻,有的被蠟燭燒了,有的被鞭炮炸啦,但對年的渴望和樂趣是永遠也燒不掉和炸不掉的!

  • 5 # 飛龍267862166

    想起小時候,當時一到過年,桌上擺滿一桌菜,一家人,坐在桌邊邊吃菜邊談笑風聲,沒有憂愁,只有歡樂的日子好幸福,好快樂啊,現在沒有童年的感覺了。現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啊,壓力好大的喲

  • 6 # 羽書遲

    今天是小年,我工作的地方離家不遠,隨時可以回家。

    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雖然離得很遠,卻記憶尤新,回味悠長。八十年代,那時候生活條件普遍比較低,但那個時候有那時的快樂。大人在過年前半個月就開始準確年貨了。那時候,沒有錢,能買的年貨不少是瓜子、花生之類。過年前幾天,大人又要煎米果,用粘米粉炸的條子粘上糖叫蘭花根,用麵粉做的叫豆角酥。

    孩子們有壓歲錢,但很少,往往就幾毛錢,最多不超過十塊錢。小孩就拿著這些錢買菸花爆竹或糖果,三五成群到處放,現在想起來還是挺危險的。

    重頭戲是爸媽精心準備的過年飯,與很多地方放在晚上,叫年夜飯不同,我們這裡一般中午過年。到了整十二點時,放鞭炮就可以吃了,可以聽到鞭炮聲此起彼伏。菜很豐盛,有雞有魚,還有一大盆豬後腳肉,整一塊,是煮了一天才熟的。平常很少吃,過年可以放開來吃。

    晚上,大人拿出花生瓜子米果等吃的,一家人端坐在黑白電視機旁看春晚,每個房間都開著燈,一直到十二點才關燈,放完鞭炮後關門睡覺。

    第二天一早爸爸開了門又放了串鞭炮,大家起來,簡單吃點東西出門拜年去,媽媽留在家中準備好果品和煙茶招待上門拜年的人。

    先走村串戶,後去遠點的親戚家拜年吃飯。拜年可以延續到元宵節。

  • 7 # 夢中淨月

    今年值班臘月二十八,兒時年的味道真的很濃,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可精神上的豐滿有些缺失了,兒時的回憶挺好的,簡單快樂,穿新衣,響鞭炮,吃好吃的,有壓歲錢買喜歡的,雖然很少很少,依然很快樂。

  • 8 # 不好意思我是美女

    我和家人一起度過了小年。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這兒還有廟會,大人們都去聽戲,小孩子們給大人要好錢就四處亂逛,買買這,買買那,買麥芽糖,買小糖人,還有辣條,晚上小孩子們聚在一起放煙花,捉迷藏,那時候,特別有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蘿不見陽光會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