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水青山0

    這個就是教育孩子擔責問題,讓他知錯而改,長大成人後有擔當,能成大器。這方面真正是需要家長言傳身教,而潤物細無聲。

    就目前現實生活情況看,要讓孩子認請承認自己錯誤而改正,大多不是該給孩子講什麼大道理,是該教育家長。

    如今家長也是如此毛病。例如,家有事沒處理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相互指責對方,經常鬧得家裡人人腦袋要炸,個個坐臥不安,你想孩子說:我錯了,下次注意不犯?

    還有日常教育孩子的方式。例如孩子被絆倒摔跤了,本應提醒孩子下次走路注意,或把礙事的挪一下,可看見孩子疼得大哭,就心疼得指責是凳子、臺階、物品的錯,還連踢帶摔而逗孩子。孩子字寫得不好,不勸孩子靜心,而說筆質量差、桌子不好等等。這樣能指望孩子認識自己的短處?

    總之,要讓孩子認識錯誤,家長需先學會承認錯誤,以身作則才能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再給孩子講道理。

  • 2 # 語文工具箱

    以後針對某一具體事情屬於他做的,一定要讓他做,如果做出的事情,該批評的一定要批評,該懲罰的一定要適當的懲罰。對於表現好的一定要及時獎勵。獎勵主要是口頭獎勵,口頭誇獎。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做的事情他不做一定是強迫他做。如果這個時候心軟會為以後造成很大的影響。

  • 3 # 寒石冷月

    一年級兒童本身缺乏做事的目標和毅力,如果遇到事情總是逃避,甚至把責任推脫給別人,那說明家長需在家庭教育方面下功夫了,下面我給你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做事的目標感。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目標,如果家長能有目標感的話,你可以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找到目標。如孩子快要寫作業了,你需要問孩子,你該上廁所了吧?上完廁所該做什麼?……從上廁所、洗手、喝水、清理書桌、準備文具、拿出要寫的一項作業。瞧,這種引導是寫作業前的準備,實為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件事上來,按著時間順序逐一完成,孩子很快就建立起節奏感。

    第二,家長要事前和孩子約定做事責任人。很多家長特別喜歡幫孩子做事,或者代替孩子做事,如寫作業前你幫孩子削鉛筆,次數多了孩子就養成習慣性心理依賴,認為那是媽媽的事,如果你不給削了,他就會責怪你沒給他削鉛筆。很多類似的現象,家長必須要和孩子界定清楚,否則,只要你代勞,幾次下來就會讓孩子認為這是你的事,而不是他的事。

    第三,家長要建立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規矩意識。平時家長就要成為有心,必須要把屬於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分清楚,沒事時和孩子做一項遊戲,名稱: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你的事,看誰找的最多。當孩子逐一說出屬於自己的事時,你要及時誇獎或讚美他,並列出一份清單,貼在家裡顯眼的位置上。經常和孩子強調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慢慢就養成自己獨立做事的習慣了。

    第四,家長在給孩子佈置任務時必須要明確要求。之所以孩子會逃避做事,關鍵是一無目標,二無做事責任人,三無具體要求,才導致孩子稀裡糊塗做屬於自己的事。尤其是在做事具體要求方面,家長有必要動腦筋思考一番,否則,你很容易讓孩子動不動就向你求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家長給孩子事前做出明確的要求,讓孩子知道該怎樣做,而你的任務是監督和檢查,事後和孩子一起做總結。

    以上幾方面,希望家長能認真反思,如果你平時真的按上述四點建議去做了,相信你的孩子會在做事責任感方面有所加強。但還需要提醒一點,那就是一定不要忘了觀察你的家人,誰在溺愛和縱容孩子,誰在總是替孩子做屬於他自己的事,如果有發現,需要你和他們分別談一談。

  • 4 # 春風化雨花草香

    沒有完美的個人,別說小孩子了,就是成年人也會犯錯誤。孩子犯了錯誤不可怕,家長首先要弄清楚是無心之過還是故意為之。比方說,出現了孩子打碎了花瓶這種事,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問清楚事情發生的過程,孩子玩耍無意打碎,家長就無需責罵,只需提醒孩子以後玩耍要注意,並且要特別說明花瓶碎了很可惜,還有可能傷到自己的情況。我想孩子以後就會小心一些的。如果是孩子調皮故意打碎的花瓶,那就要好好說道說道了,必要的時候,適當的體罰也是可以的。

  • 5 # 寵著玥寶寶

    謝邀,應該是家長自身的問題,只能家長以身做則為孩子樹立學習搒樣慢慢引導,給孩子培養責任意識,和承擔責任的勇氣,首先找出原因再對症下藥,重要的是孩子犯錯不能護短,不能縱容,不能讓孩子有僥倖心理,亦不能過嚴,只靠棍棒解決,讓孩子過份恐懼懲罰,而不得不選擇推脫逃避。否則,必然事與願違

  • 6 # 教育好文

    一、孩子主動免於責罰,說明他具有是非觀念。

    遇到事情,孩子總說別人的不是這是一種人的自我保護本能,不要遇到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就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首先要跟他共情,理解他,表揚他,他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是因為他知道是非,知道這樣做不對,所以會找一些客觀原因來逃避懲罰。

    二、多問孩子,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孩子第一時間就找客觀理由的時候,我們應該賴著性子聽下去,聽完之後給予一句肯定的回答,你剛才說的這些我都明白。接著再追問孩子這件事情當中,你如果怎麼樣做,就可以把事情變得更好,這樣實際上是在訓練孩子回顧事件,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孩子要有所成長,需要長期訓練他的反思習慣。

    說別人的不是這是本能,但是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要克服這種人的負面本能,正向強化自己的能力,訓練自己的大腦。對於孩子來說遇到問題正好是一次對大腦的訓練機會,讓他系統思考問題,讓他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一次比一次考慮得更周全,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加完美,這樣孩子就會不斷進步。所以每經歷一件事情都要把它作為一個教育的契機,訓練孩子的覆盤能力,訓練孩子的改進能力。而且要堅持長期訓練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

  • 7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提到,一個人的行為,特別是孩子的行為是透過觀察、學習和模仿而來的。你的孩子特殊的表現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找找原因。

    1、互動行為。行為是由作用於有機體的環境刺激決定的。班杜拉則認為行為、環境與個體的認知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

    這位家長,請你思考一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你是怎麼做的?孩子是否有足夠多的機會去犯錯?你是否習慣了讓孩子做正確的事或正確地做事?

    2、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指人透過觀察他人,即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孩子通常視父母為自己的榜樣,自覺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請思考一下,你們作為孩子的父母在遇到困難時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以及情境條件。這位家長如果希望幫助孩子提高應對困難的勇氣,不妨透過以上方式進行嘗試來提高孩子的逆商。

    孩子是父母的小跟班,父母在處理難題的方式會被孩子模仿和學習變成了一種習慣。父母單憑說教就想讓孩子變為“學霸”,那樣是很困難的,做父母的還需注意方式和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什麼時候結婚生孩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