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街頭說評書

    南洋跟北洋沒有可比性,一個是鐵甲艦隊,一個是武裝木頭船,北洋當時是亞洲第一,為什麼是第一呢,因為當時東亞沒有成形的鐵甲艦隊,後來日本有了,北洋就變成第二了,再後來日本打敗北洋,亞洲就是日本第一了,因為亞洲國家沒有可抗衡的鐵甲艦隊,還有說道北洋,那一票的爛船不能不提,有興趣的可以搜搜看超勇楊威是多麼垃圾的存在,整個艦隊就定遠!鎮遠!炮最多!六門!!!!其他的船都是兩門!三門!還有一門炮的過來充場面!!!整體火力也就是武裝商船級別的,扔的實心鐵坨子,就是砸!能砸水線就算厲害!水線砸漏了業許對方可能沉,但事實就是松島那樣的爛船,在被北洋群毆的情況下溜溜噠噠的又回去了,而且還把身上的鐵坨子拿回國展覽了,可見北洋的火炮是多麼的殘廢,還有命中率,人家一小時1800炮,中了700炮!你一小時20炮!中了10炮,咳咳,你的命中率高,就是這麼來的,北洋艦隊嚴格說算不上有作戰能力的艦隊,只配給商船護航。

  • 2 # ww王嘉

    近代史上,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王朝確實迎來一段短暫的中興階段。慈禧留給華人的印象是保守的,這主要是因為她後來鎮壓維新變法所致。作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公道地說除了不能觸動皇室的統治權,也就是"國體"外,別的方面她還是開明的,從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沈葆楨等大批洋務派能臣得到重要,可以看得出來,相反她從未給予過翁同龢等保守派實權,當然也可能是當時形勢,迫於無奈。

    清朝開始籌備水師是從1847年開始的,起因是日本吞併了宗主權屬中國的琉球王國(今天日本的沖繩縣)後,又以琉球漁民在臺灣避風被害為由,發起了對中國臺灣戰爭,困遭到臺灣軍民的殊死抵抗,最後只能在向清政府索要了50萬兩白銀後退兵。此事讓清政府天朝上國的顏面無存,開始重視"夷幫小國"日本。當時負責臺灣防務的福建船務大臣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在給朝廷的上書中說:"彼有而我無,水師氣為之奪“,指的是日本向西方購買的鋼甲船。

    當時北方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更是有海無防,北洋水師從籌建到成軍,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負責,因後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第一大艦隊,再加上被稱為"三幹年未有之變局"的中日甲午海戰,被寫進了歷史教科書,所以華人不知道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的人不多。

    而南洋水師名氣小,甚至不是歷史愛好者,很多人並不知道清朝有南洋水師的存在。南洋水師最早是有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楨負責的,後來又歷經張之洞,劉坤一兩任。由於從一開始沈葆楨就認為北洋水師才是中國海防的重中之中,所以把朝廷撥發的200萬兩百銀全部讓給北洋水師,由於經費的問題,造成南洋水師先天不足,到1884年南洋水洋也只擁有艦艇17.般,總排水量不到兩萬噸,而且全部都是由江南製造局,和福建船務局製造,用今天的話說,全部都是中國產的,而北洋水師則因經費充實,得以購買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艦船和裝備,所有在當時,無論規模,數量,噸位及戰鬥力,南洋水師都遠遠落後於北洋水師。

    至於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南洋水師不增援的問題,有人說是因是張之洞和李鴻章不和所至,我覺得不太靠譜,因慈禧在日,其權威性是毋容置疑的,如朝廷命其增援,張之洞是絕不敢敢抗旨不遵的。關鍵是北洋水師都讓日本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南洋水水師上去豈不更是炮灰耳!

  • 3 # 宇澤歷史

    自鴉片戰爭以後,面對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不斷入侵中國,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政府便開始設廠造船並向西方購買軍艦。這才有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這幾支水師,在這四支水師中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位列第一,南洋水師位居其二,至於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為什麼擁有各自不同的命運,還得從兩支水師的發展說起。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擁有兩艘定遠級鐵甲艦(定遠、鎮遠);七艘巡洋艦(濟遠、靖遠、經遠、來遠、致遠、超勇、揚威,後期又加入中國產自造的平遠號,構成了北洋八大遠);六艘(鎮字號)炮艇;三艘訓練艦。從數量和效能上來說,位居當時的中國海軍之首,其實力在當時的亞洲各國海軍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代表了甲午戰爭前中國海軍軍事變革在武器方面取得了最高成就。

    而且在當時,朝廷打出的口號是精練北洋一支水師,畢竟北洋地區包括直隸、山東、奉天三省,為了鞏固京畿地區的安危,使得北洋水師的建設被真正提上了日程。在第一次海防大籌議之後,北洋水師更是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1875年李鴻章透過洋人赫德在英國船廠訂購了四艘炮艇,分別於1876年和1877年交付北洋,1879年11月,李鴻章為南洋代購的四艘440噸鎮字級炮艇也被李鴻章留在北洋並納入了北洋的編制。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頒發懿旨,批准了精練北洋水師一支的戰略決策,懿旨的內容肯定了總理衙門提出的”統籌全域性擬先從北洋精練水師一支以為之倡,此外分年次第興辦“的意見,認為‘所籌深合機宜’,由此確立了新的”精練水師“的建設路線,即統合當下資源,暫時擱置南北洋水師同時並列發展的計劃,而改為精練北洋水師一支,然和逐步發展全國其他各水師的戰略。

    然而事實上並沒有清政府預想的那樣,不僅在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後就停滯了發展,而南洋水師從成立之初直至清政府滅亡直際就一直未達到成軍規模。清政府之所以在南北洋水師中考慮優先精練北洋水師,除了經費有限的考慮外還有其他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當時李鴻章經手創辦的北洋睡的近代化艦船購置初具規模,成軍的基礎條件良好,相對於南洋水師來說更有優勢:二是中法戰爭中法國遠東艦隊曾直接駛入大沽口,出於對京畿地區安危的考慮,提起發展北洋水師也是對拱衛京畿地區的重要性進一步突破,相比南洋水師來說其地位更顯重要。

    相對於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北洋水師來看,南洋水師實力就要略遜很多,當時南洋水師的總管沈葆楨從大局出發,認為外海水師應該以北洋為主,主動將朝廷劃給南洋水師的每年200萬兩白銀的海防經費讓給北洋,自己則從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調來和訂購一些中國產新式艦船,並自籌經費從國外購入軍艦。到中法戰爭前,南洋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共有15艘艦艇,其中最先進的也就是從德國訂購的排水量1905噸的“南琛、南瑞號“兩艘巡洋艦,餘下的除了四艘英國造的炮艇便都是中國產的艦船,與北洋水師的實力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根本毫無可比性。

    但隨著清政府腐朽的統治,北洋水師並沒有在正式成軍之後繼續加強海軍建設,反倒是被日本這個後來者奮力反超,最終在中日甲午大海戰中,北洋水師以一己之力禦敵,但終究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于山東威海衛海軍基地。雖然南洋水師未曾遭遇全軍覆沒,但在1891年若不是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堅決反對,南洋水師怕是躲不過被裁撤的命運。在劉坤一第三次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其開始著手整頓加強南洋水師,籌購魚雷艇,但南洋水師的發展卻異常的緩慢,從1875年開始建設的南洋水師,直至清政府滅亡,都一直未達到成軍標準,可以說在精練北洋水師的方案下達之後,可憐的南洋水師就已經被清廷所遺忘。

    雖然南北洋水師有著各自不同的命運,但總的來說這一切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海軍的大發展,是海軍在中國走向獨立軍種的標誌。

  • 4 # 那年我們相遇相識

    南洋、北洋、福建、廣東、稱四大水師!多數因為牽扯嚴重的派系鬥爭,互相撕逼拆臺、見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南洋: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後來太平天國被清朝給滅掉了,同時清朝的中央政府對於各個地方的軍隊,控制力是越來越差,很難做到支援。

  • 5 # 陳悅漫步海邊

    清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的發展之路雖然差異很大,最後卻是殊途同歸。兩支艦隊的命運之所以不同,最主要的問題源自於所處的地理區位的差別,次要一點的問題,則是源於主政官員變化較多的問題。

    (南洋水師蚊子船)

    所謂的南洋水師,實際上準確的番號是“江南輪船”,相當於是藉著綠營江南水師的某些資源,而建立的一支裝備近代化軍艦的艦隊,但並沒有國家正式編制,屬於兩江地方籌建的武裝。

    這支艦隊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870年,當年因為時任直隸總督曾國藩的上奏,清政府命令兩江總督、閩浙總督、船政大臣等,要求以當時江南製造局和船政自行建造的軍艦為基礎,分別編練成艦隊。1870年9月,以船政所造軍艦為基礎的輪船部隊首先獲准編練。到了10月,兩江呼叫原船政提調吳大廷負責編練江南製造局所造的輪船,部隊稱為江南輪船,吳大廷的官職是“綜理江南輪船操練”,這就是南洋水師建立的開始。而北洋水師則是從1875年開始編練,從這一點上來說,江南輪船/南洋水師稱得上是北洋水師的老大哥。

    區位問題

    江南輪船/南洋水師編練伊始,其主要的活動區域是在吳淞口內至江陰一帶的長江內,並不經常活躍於海上。到了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後,清政府下令發展南北洋海軍,然而北洋地處渤海門戶,事關津畿重地,在國家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從速建立北洋海軍,南洋水師的優先度被降低,資源集中向北洋海軍。這就是為什麼19世紀80年代後,北洋海軍能夠如日中天,而南洋水師的建設始終處於半死不活狀態的一大原因。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清末出現的4支近代化艦隊裡,南洋水師的防區事實上是最小的。北洋海軍以黃渤海為根本,兼顧全中國的海防,船政輪船則以福建、浙江、臺灣為傳統防區,廣東水師的輪船部隊以廣東、海南為傳統防區,而南洋水師的傳統防區只是長江口而已。

    官員問題

    除了地理區位問題外。1874年後,清廷明令南北洋大臣主持南北洋海軍建設。在北洋,從1875年至1895年甲午戰爭的二十年間,北洋大臣幾乎一直是李鴻章在擔任(中途李鴻章在1884年丁憂,短暫以張樹聲署理),而在南洋,從1875年至1895年的二十年間,南洋大臣這一職務上,曾經任職過的有沈葆楨、彭玉麟、劉坤一、左宗棠、曾國荃、裕祿、張之洞等多人。

    (1875年受命籌建南洋海軍的南洋大臣沈葆楨)

    北洋大臣長期沒有變動,其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即政策的連貫性、長效性,而且李鴻章本人對海防事務充滿興趣。再加上19世紀80年代後,李鴻章與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的關係日益親密,更使得北洋海軍的建設飛速發展。而在南洋,由於主事大臣的不斷變換,直接造成了有關南洋水師發展戰略的不斷改變,又因為有的大臣對海防具有興趣,但也有對海防沒有興趣的,由此導致了南洋水師的發展走走停停,十分遲緩。另外在這一時段擔任過南洋大臣的官員裡,難以找到聲望、權勢以及在朝廷中的影響力能和李鴻章比肩的官員,這也是南洋水師發展滯後的原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海軍人才是南北洋水師都繼續的寶貝,而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能夠輸出海軍人才的只有船政後學堂。因為李鴻章的長袖善舞,船政後學堂的優秀學生幾乎全部被羅致到了北洋海軍,而南洋所得到的要麼是一些自學成才的野路子軍官,要麼是一些被北洋挑剩下的等而下之的船政畢業生,這也使得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始終在北洋海軍之下。

    到了甲午戰爭時,北洋海軍已經是擁有鐵甲艦的國家經制海軍,南洋水師則還是半死不活的地方性武裝,雖然一度有讓南洋水師支援北洋海軍的要求,但以南洋水師的人員、艦船狀況,都無法承擔這一重任,最終沒有成行。

    (1894年5月,在大連灣參加北洋海軍大閱的南洋水師巡洋艦)

    甲午戰爭結束後,因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京畿門戶海防陷入真空狀態,為此清政府調南洋水師軍艦北上,此時南洋水師成了同時擔負南北洋海防的艦隊。不過隨著北洋水師的重建,南洋水師重新回到自己的傳統防區,此後,除了張之洞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南洋曾興起過一陣建設海防的小高潮外,南洋水師的建設情況仍然十分黯淡。

    到了清末1905年,同為李鴻章昔日舊部的南洋大臣周馥和北洋大臣袁世凱協商,向清政府奏請將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合併,1905年5月16日,清政府任命廣東水師提督薩鎮冰總理南北洋海軍,至此,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開始處於統一的指揮下,但是南洋水師、北洋水師的番號仍然各自存在。到了1909年,清政府正式決定改變傳統的海軍艦隊劃區防守的戰略格局,下令將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重編,改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其中北洋水師的軍艦主要編在巡洋艦隊,南洋水師的軍艦則主要編在長江艦隊,南、北洋水師的歷史至此結束。

  • 6 # 潮152138868

    一樣的命運,都是打了敗仗,政府就沒有正眼看問題的根本。就會找替罪羊,自圓其說,推脫責任。我的曾祖父就是南洋水師的兵員。戰死也沒半毛錢撫卹,找上丁汝昌府上就給你打張類似現在的營業執照的紙。

  • 7 # 陳哥論史

    北洋水師由 直隸總督 北洋大臣李鴻章一手創辦 甲午前聞名天下 號稱亞洲第一 講到大清海軍 就是指北洋水師 沒人會提到大清的另一支海軍 就是南洋水師。

    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創辦了馬尾船政局 委託沈保楨出任船政大臣 後來由此基礎上創辦南洋水師。期間本來每年有四百萬兩經費 後來由沈轉給李鴻章優先發展北洋水師。不同於北洋大臣一直由李鴻章擔任 南洋大臣換過好幾個人 沈保楨 劉坤一 曾國荃 張之洞等對於如何發展南洋水師 每個人想法並不一樣 加之經費不足,南洋水師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甲午年也沒有參與海戰 就算參加 命運也不會好。1908年南北洋水師合併 南洋水師結束。

  • 8 # 清峰徐來89

    北洋水師自然名氣更大,畢竟創辦人是李鴻章,清朝權臣,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位高權重。甲午戰爭之前,北洋水師確實名揚天下,有得天獨厚的實力,近水樓臺先得月。

    而南洋水師就不若北洋水師如此的幸運了,地處偏南,又無大人物替其撐腰,自然就是後孃養的,爹不疼,娘不愛,身卑而位小,不招人待見。

    但南洋水師還是中規中矩,做好了自己分內的事情,雖說沒有驚天動地之功,但也未遭受巨大損失。而北洋水師徒有虛名,過於吹噓自捧,言過其實,再加上李鴻章的個人失誤,遭受了滅頂之災,最終使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是難辭其咎,更是華人的奇恥大辱。

  • 9 # 語文360

    清朝的北洋水師整備精良,是李鴻章“洋務運動”的結果,是當時亞洲第一的海軍,主要負責京城的海上防禦。

    南洋水師的裝備比北洋水師要低一些,南洋水師主要負責東南沿海的防務。

  • 10 # 陳悅漫步海邊

    清朝末年出現的北洋水師、南洋水師本來是一個政策背景下同時開始建設的兩支地方性近代化艦隊,可以說是從同一條起跑線開跑,而且建立初期南洋水師的實力家底甚至於還超過北洋水師,但是之後兩支艦隊的建設狀況差距日益明顯,最終形成了北洋海軍一枝獨秀的局面。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有兩點。

    (1891年在山東煙臺附近海域會操的南北洋艦隊)

    1、南北洋水師所承擔的海防區域戰略地位不一樣

    清末籌建南北洋水師的政策,起源於1875年的海防大籌議之後。根據當時的戰略,北洋海軍負責承擔山東、直隸以及東三省沿海海域的防務,南洋海軍負責承擔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兩廣以及海南等南洋海域的防務。

    南洋海軍的防區看似遼闊,但是戰略重要性不如北洋,而且在南洋的防區範圍內,還存在著廣東水師輪船部隊和船政水師兩支近代化艦隊,事實上南洋水師的防區被壓縮到了江蘇沿海而已。

    而北洋海軍的情況完全不同,其最重要的一點是北洋海防事關京畿門戶,直接關係到首都的海上門戶防禦。同時,1875年海防大籌議的重要政策背景就是為了防備日本,而北洋海軍正好面對日本、北韓方向。總體而言,戰略重要性很強。

    也由此,清政府在做出了建設南北洋海軍的戰略部署後不久,就調整為“先建北洋海軍一枝”。

    (1894年春,在大連灣參加南北洋會操的南洋水師軍艦)

    2、南北洋水師的主政者的情況不一樣

    根據清王朝的任命,南北洋水師的主政者分別是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在北洋,北洋大臣長期為李鴻章一人,且李鴻章本身有龐大的淮系軍政集團支撐,在中央又逐漸與醇親王走近,在國家政治舞臺上長袖善舞,政治能量極大。同時,李鴻章本人又對近代化海軍建設充滿興趣。由此,李鴻章對北洋海軍建設事務極為看重,不僅能利用公私渠道爭取政策支援,而且因為李鴻章長期在任,也保證了北洋海軍建設政策的持續性。

    而南洋大臣則截然不同,大臣的人事更換頻繁,猶如走馬燈一般。各任大臣對於海軍建設事務的興趣不一,導致了南洋水師缺乏一以貫之的建設方針,時輟時興。而且歷任南洋大臣的政治能量,大都無法與北洋大臣李鴻章相比,由此也造成了南洋的海軍建走走停停、鬆鬆垮垮的局面。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和南洋水師拉開了質的差距,但是二者也走上了更為莫測的命運航程。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南洋水師卻僥倖儲存。到了甲午戰後,北洋大臣開始重建北洋水師,南洋大臣張之洞也一度想要振興南洋水師,但是最後又故態復萌,仍然顯現出了北重南輕的局面。最終到了1907年,南北洋海軍合併,清政府將南北洋軍艦重新編排,以北洋軍艦編為巡洋艦隊,南洋軍艦編為長江艦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膚品的保溼成分應該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