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月17日英國《衛報》爆出英國的資料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美國大選中為特朗普服務,且這個大資料服務公司的資料來源於非法獲取的Facebook的使用者資訊,涉及到的使用者人數高達五千萬人。這被稱為是“Facebook歷史上最大的資料洩漏事件”。
4
回覆列表
  • 1 # ggddfgyg

    並不是小機率事件,現在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甚至都會出售使用者註冊或者使用時的資料。或者資料庫被侵入,也會導致資料洩露,如果要防止資料洩露只能讓國家監管更加嚴格,並且提高科學技術,增加資料庫的安全度,如現在的區塊鏈技術,量子位元技術,研究演算法,都可以增加使用者資訊的安全度。

  • 2 # 素食丁克

    臉書出現這種資料洩露的事情,其實應該說在整個網際網路來說都不是一件小機率的事。

    但是為什麼我們知道的,出現數據洩露的都是一些大的平臺,比方說蘋果,比方說這個騰訊,比方說這個臉書。

    是每一個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他們都有自己的資格,餓資料的這個安全體系,但是不可否認的話,網外有網,駭客說不在他們可能應該是說也是跟這些俄網路安全體系是共存的。

    我們看一下看過那部有一部電影叫駭客帝國,也有部電影無間客,我是覺得其實這些網際網路公司才在房防安全的意識上,其實也是在自我的這個侵蝕的過程,陪破與破解,應該都是一個企業應有的。

    小的網際網路公司肯定他的資料破解的這種機率肯定是更高,只是說他的群體比較小,他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力也不會很大,所以受到的關注也非常有限。

    時間那個小微貸資料被洩露,其實我是覺得啊,可能是人為洩漏。這個洩露,跟那個漏洞洩露,其實應該也是說兩個不同的概念。

    反正我是覺得這裡面的水很深,本身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很複雜的一個概念,我沒想象,很簡單,專家也會把它說的很簡單,但其實不是的。

  • 3 # 隴上行者9

    謝謝邀請。臉書發生資料洩漏並不是網際網路企業中的小機率事件。企業是一個利益機構,不管是為了政治利益,還是為了經濟利益,只是看利益能不能足夠誘惑人,只要這個利益機構有人,資料洩漏的利益又足夠大,總會有人鋌而走險。近幾年發生的網際網路企業資料洩漏有的是為了經濟利益,有的是為了政治利益。上面是故意洩漏,可以說是出賣資料。當然也還有利用程式漏洞盜取資料的情況也會發生。總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資料洩漏的情況短期裡很難禁絕。

  • 4 # 影視小小貝

    從發生此次事件,不可否認已經演變成了經濟、金融,科技、大資料、使用者資訊甚至政治方面都受到影響,這個是一個非常深層次問題。

    此次事件是Facebook 的5000千萬使用者資訊被美國一家“劍橋分析公司”洩露,從而影響美國選舉問題,給Facebook 自身帶來大麻煩也給政府帶來麻煩,更是給使用者資訊帶來了非常不安全隱患,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上個人隱私盡會被當成交易籌碼或者媒介進行利用,不僅僅在Facebook 的5000千萬使用者資訊當中,更是反應了其他社交平臺累計的資料,特別是使用者的資訊和各方面的資料,而且利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選舉投票,利用網際網路的大資料來進行選舉投票,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而Facebook 這次恐怕會陰溝裡翻船了,因為如果這次事件最終結果是Facebook 的過錯那麼在面對高達2萬億的罰款可能會讓Facebook 崩塌,還有就是後續如何在能保護好使用者隱私問題進行自身的檢查和探討。

    Facebook 這次事件鬧得非常大,而且引起了歐洲美國各個會議的重視和介入調查,而且Facebook 得市值也跌落很多蒸發了400億美元左右,可謂是重傷累累。

    這次已經不僅僅是Facebook 的資訊洩露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網際網路上所有人的資料的問題,而這次也不是網際網路界的小機率問題,這是赤裸裸的“交易行為”,交易使用者的隱私,這個應該引起重視,特別是未來的大資料發展,網路資料的應用,應該注重保護個人隱私的安排。

    這種不存在機率問題,而且存在如何去監管的問題,未來個人資料隱私,並不是不讓每個網際網路企業使用資料,而是懂得保護使用者資訊,懂得如何去開採而已。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保護是絕對的。

  • 5 # 山東聊城少林武校

    不是,大量的資料集中在一家公司,在商人逐利的本質下,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資料洩露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可以斷定的是,無論法律多麼嚴格,道德標榜的多麼高尚,只要是本質的東西不能改變,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力就沒有辦法盡善盡美。

    就像在封建社會,無論什麼樣的盛世,無論多麼英明的雄主都不可能改變社會本質的惡。這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隨著雲計算的到來,更多的資料資訊更加的集中,這種惡性事件會越來越多,所造成的後果也會越來越嚴重。唯一能夠使這種情況出現改變的只有依靠資訊科技的革命,改變網路公司現有的發展模式。

    就目前來看,區塊鏈幾乎是最有希望的一種技術。把資料集中式儲存改變為資料分散式儲存,把商業公司掌握資料改變為只有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資料,商業公司只是提供技術支援。

  • 6 # 胡哲

    當然不是,對於facebook這樣的網際網路媒體,資料就是資源,而商業化組織的首要任務就是利用資源來謀取經濟利益,區別只是民眾知道不知道或者說介不介意而已。我們經常會接到很多不明來源的電話推銷各類產品,每次都會疑問,這人怎麼知道我的電話,甚至知道我的姓名、年齡和需求。在一家電商買完東西后再逛其他電商,第二家會自動推薦你在第一家瀏覽過的同類商品,這就讓我們在感嘆大資料“讀心術”無所不在的同時不得不心生無奈,只要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邊界的界定就永遠是個無法迴避的話題。

    facebook這類互聯聯網媒體的固有盈利模式是使用者資料洩露的根源。臉書9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廣告商精準投放廣告所得的收入,大量使用者的個人資料特徵加上演算法,精準程度之高比在傳統電視報紙媒體上大範圍撒網的廣告投放方式在受眾指向性上要強得多,廣告商自然樂意把錢給這些線上社交媒體。所以說,facebook不是第一家洩露資料的公司,也當然不是唯一一家。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特質是資訊爆炸,大家都呼籲完善網路隱私法律法規,但這又談何容易?我們該如何界定我們在網路上分享出去的資料哪些屬於隱私哪些不屬於?哪些隱私出於方便自己的生活該被讓渡出去哪些不應該?前幾天百度李彥宏在一個論壇上表示,“中國使用者在個人隱私方面更加開放,一定程度上願意用隱私換取方便和效率”,這話聽著挺店大欺客的,也在預料之中招致一片罵聲,但仔細想想,我們的使用者或許真的是客觀上真的很“開放”,廣大網民作為一個整體,對自己的資料被這些大公司如何使用自身是不知情的,甚至完全沒有戒備意識,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已經被商業法則利用,至於換來的“方便”值不值得,恐怕也是沒有完全知情權的我們所無法權衡的。

  • 7 # 資料行業工作者

    並不是,根據調查顯示,2017年全年有近79%的企業受到了資料洩露的影響,並且今年68%的企業會繼續進一步受到影響,而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在未來6個月之內會發生資料洩露的行為。從這份調查資料可以明確地顯示資料洩露事件已經很普遍了,不只是網際網路企業,也大面積發生在其他行業中。

    網際網路時代,資料呈現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獲取渠道的多元化都讓我們的隱私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下,而隨著由資料的非法獲取、網上兜售、甚至違規利用所組成的利益鏈條悄然形成,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政府機構,包括我們公民自身都需要時刻警惕資料洩露的危險。作為IT服務廠商,億賽通也是隨時幫助各大企業保護資料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盃巴西補時艱難戰勝哥斯大黎加,哨聲吹響後內馬爾為什麼跪在草地上掩面痛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