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是心月吖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中文名漢服

    外文名Han Fu、Hanbiuk(中古漢語)

    服飾屬性漢族民族服飾

    基本特點:交領、右衽、繫帶

    基本形制: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關於漢服的最早起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如《史記》曰:“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並認為“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當然,這種看法是在聖人史觀下的一種認識。但是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麻布來製作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蠶和絲的發明者。自此以後,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當然衣服出現於這時期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種冠服制度卻是出現於商周時期,因為冠服制度具有文化意涵,它具有區分社會秩序和等級的功能。故而更加準確的講,漢服起源於商周時期。

    其實,在傳統中國,服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審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義。我們知道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義。如《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提到兩個概念,即中國和華夏,它們都是一個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基於此,中國便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我們明晰了漢服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之後,就有必有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結構。

    提起漢服,就得知道它所用的材料,那就是布和帛。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其製作流程極為繁複,我們就不一一介紹。

    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在說漢服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著裝狀況去理解古人。其實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就衣裳本身來說,也是兩個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於我們今天的上衣,而裳則是裙裾。

    所謂的首服就是指頭飾,它也構成了漢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傳統的漢族人,無論男女都要束髮的。男女成年之後都會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並用笄來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成年男子往往戴冠、巾、帽等,形制具有多樣性,常見的有冕、弁、幞頭等。當然,頭飾的佩戴也是有嚴格的規定。如漢代時,規定官員先包幘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到了後世,具體佩戴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安排是不變的。

    女子的頭飾則主要由副、編次等構成。髮髻也呈現出多樣性,有時還會在髮髻上佩戴珠花、步搖等各色飾物。並在鬢髮兩側飾有博鬢,當然也不乏戴帷帽和蓋頭的知人。總的來說,漢族女子所佩戴的首飾著有有八種,即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女子所佩戴的這些首飾,材料金貴,樣式華美精緻。不僅能夠對她們的容顏多有助益,同時也能夠彰顯她們雍容華貴的社會地位和氣質。

    漢族傳統的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由於玉具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的特質,所以人也應該效法它,所謂的“君子溫潤如玉”便是這個意思。當然除了佩玉外,還有佩戴蔽膝、披帛、襪、帔、香囊、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

    此外,服飾的紋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漢族服飾往往採取動物、植物、幾何狀的文飾。動植物的刻畫往往會呈現出逼真、細膩、栩栩如生的特點,而幾何圖形則呈現出非常規整、對稱的特點。當然,服飾的顏色更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古人所理解的世界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稱之為五正色,是極為尊貴的。至於其他的顏色則是調和色,是這五種基本顏色調和而成的,稱之為“間色”。並將五色與五行相對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我們今天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但漢服的背後是有著一整套傳統文化內涵的,如果對之沒有深刻的理解,則穿漢服和洋裝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了追趕時尚,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審美潮流來追捧而已。我們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

    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去學習傳統文化,如此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至於產生民族、歷史虛無主義,才能真正在心底堅信起文化自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森林狼主場103:91逆轉戰勝火箭,羅斯本賽季首次得分掛0。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