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每夕讀書

    個人覺得,讀書要養成幾個好的習慣,具體如下:

    1、隨時記錄自己的感想,記錄在書的空白處是最好的,整本讀完之後再整理;

    2、整本書讀完之後,要寫一篇短文,對整本進行個概括,也是提煉自己的觀點;

    3、要經常和別人交流讀書的感受和問題,你疑惑的問題,別人或許可以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

    4、讀書要堅持,養成每天幾個固定的時間點讀書,這樣堅持下來,收穫很大;

    5、珍惜碎片時間,每天的碎片時間很多,現在多數人都花在刷手機上了,其實收穫很小,不如隨身帶一本書,隨時讀幾頁,用不了幾天就可以讀完一本。

  • 2 # 清歡情感屋

    首先,讀書應該養成多思考的習慣。

    論語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是說:學習的時候不思考就容易被迷惑受騙,多思考了卻不學習容易空想,疑惑也得不到解決。那麼,勤學和善思是相輔相成的。

    這是孔子一向主張的讀書方法。

    聯絡實際,觀察身邊的“學霸”,他們的讀書方法就會比別人的好些。想要提高學習成績,就可以從研究讀書方法開始。

    大方針明瞭了,落實到具體的。就像古人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也就是我想要說的第二個讀書習慣:堅持寫讀書筆記。

    準備一本筆記本。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在所著《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就提到了具體實際的方法。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享。

    從記錄來說,書裡提到了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推薦給你。

    著名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

    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

    第一步,寫上六位數的日期。

    摘抄部分用○表示,而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感想和補充說明則標上☆,以此作為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

    就像我看到書中第93頁,會這樣做筆記。

    ☆即使過去很多年,也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這樣想來,好處竟然那樣深遠。有超越時空的感覺,很棒。上圖

    做筆記,儼然就成了深入思考的契機,很多靈感由此而迸發。

    多重視筆記,一個是書中對自己有用的地方,另一個是自己的思考。

    堅持這兩個習慣,一旦養成了。無論從思考問題的深度,還是看世界的角度來說,就不會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自然便與別人有不一樣的見識。

  • 3 # 使用者100280374951

    我認為首先要養成選書的好習慣。不要隨便被這個書單那個書單所左右。根據自己的需求記下想讀的書名來買書讀書,才是有效的。而且跟風買來的書最後很大可能是束之高閣,不會看的。

    其次,讀書時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讀過的書才能記在心裡。記住內容,理解日益深刻後,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這樣才不算白讀書。

    最後,讀實用性書籍時,不需要像讀文學類一樣逐字逐句。只抓重點,學會書中的精華即可。

  • 4 # 悅思益明001

    我認為讀書應該養成的習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合理的選擇書籍。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主題閱讀。所謂主題閱讀,是指在每一個領域當中挑4到5本書進行閱讀。

    比如,想學習閱讀方法的話,可以閱讀《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實用性閱讀指南》《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等等。

    這樣的主題閱讀,可以讓我們迅速針對一個領域,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並且慢慢的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各種書本之間的知識還可以相互聯絡,相互補充。對於知識體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不知道一個領域裡面有哪些同類書的話,我們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那就是根據作者推薦,進行書籍的選擇。

    一般寫書的人,為了使自己的觀點更加的完整,往往會引用其他很多書的內容,而且這些書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是可以集中解答相關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自己的主題閱讀書單。

    關於主題閱讀的話,我們還可以順藤摸瓜,透過一本書找到其他同類的書。這個方法就是我們先在豆瓣輸入一個已經知道的書名,然後去到豆瓣的推薦,或者是別人的豆列中查詢相關的書籍,這樣也能夠找到主題閱讀的書單。

    2,我們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書籍。比如我在讀閱讀相關的書籍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記筆記的功夫不怎麼樣?

    於是,我就根據自己的需要找一些記筆記的書來看,這樣的話可以幫助自己建立知識體系,而且由於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的書籍,因此會更有興趣去閱讀。

    讀書要養成的第二個習慣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要記筆記。

    最近我比較認可的筆記方法,一種是蔥鮪火鍋式筆記法,一種是ria便籤筆記本。

    ria便籤筆記法是指。閱讀完一段話之後,寫上三個標籤,第一個是i便籤,它主要是用來複述原文,儘量用自己的話把原文的意思講明白。i便籤包括三個關鍵的環節:

    1,儘量不要引用原文。

    2,要明白這句話的前因後果。

    3,要明白這句話的適用邊界。

    第二張便籤是a1便籤,這個主要是用來和自己的過往的經驗相互聯絡,因此這張便籤主要用來記錄自己以前是怎麼做的?

    然後透過讀這段原文之後,覺得自己和之前的做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說白了,這個主要是用來反思自己的問題的。

    第三張是a2便籤,主要是用來記錄自己未來的行動,比如,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要在多長時間之內完成制定的目標,這個行動的步驟列的越詳細,越有利於後期我們進行改變。

    這兩個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讀書筆記,主要是為了促進自己的思考。思考才是讀書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也只有思考,我們才能深刻領會一本書或者是一段話,所講解的意思。

    此外,需要養成的第三個習慣是,每讀完一本書之後儘量寫一篇書評。

    關於寫書評的關鍵環節,我前幾個回答當中都有一定的涉及,在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在讀書的過程中,如果能結合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自己的實際經歷的話,這份書評會看起來會更加飽滿。下面這張圖是我自己在豆瓣做的寫的書評。

    需要形成的第四個習慣是,每天儘量讓自己抽一段時間靜下心來閱讀。

    和那些價位高的培訓比起來,讀書是最容易的,成本最低的培訓自己的方法,尤其是主題閱讀。

    我們如果在職場或者生活中遇到了相關的問題,都可以查閱相關的書籍。對我們生活或者思想進行指導。它就像一個無形的老師一樣,時刻指揮和觀察著我們的行動,如果我們想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話,讀書無疑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以上四個習慣,是我認為在讀書過程中最重要的幾個環節。也是我現在正在實踐的環節,如果你有其他看法的話,也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學習。

    喜歡讀書,喜歡寫字。

    希望在這條路上,能夠遇到更多好夥伴。

    大家一起奮力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山地腳踏車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