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叔說歷史

    自古以來,皇宮的審美、習俗等都會對民間形成巨大影響。

    元朝時間不長,但還是會對社會審美產生影響和衝擊的。所以,元朝末年,漢人也普遍受到蒙古貴族的影響,喜歡蒙古女人的模樣。從本質上說,這跟南北朝時期大家喜歡胡姬沒有區別。

  • 2 # 牧漁子

    這本源於明朝的一項漢化政策,皇族率先垂範而已。

    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時代,對於傳統漢人政權來說,實際是亡國了。元末天下大亂,各地漢人勢力䠇起,朱元璋的團隊脫穎而出,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事實上蒙古人統治中原近百年了,大量蒙人南遷,分佈於長城之內。元順帝退出大都後,僅僅帶走了部分上盡社會的蒙古人,早以居住在中原的蒙族百姓並未一起逃回草原。明朝立國後,對早就生根於民間的蒙古人是心存芥蒂的。於是想盡花樣,加速其漢化過程。

    《明律》明確規定,蒙古女子不得同蒙古男子結婚,而必須嫁漢族男子,否則,將受杖刑。可想而知,中原蒙古人已無法在血統上傳承對蒙古族的思想認知。幾代人之後,就完全融入漢族之中。古人對血統的問題非常謹慎,不同民族之間自由通婚並不多見,而朱元璋讓皇族率先垂範,一是為了,起到表率作用,號召民間響應;二是以皇族身份安撫中原蒙人。

    這個辦法雖也算殘忍,但卻起到了穩定明朝統治的作用。

  • 3 # 季我努學社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對待元朝遺留勢力經歷了從絞殺到安撫的過程。

    在北伐之前,朱元璋為了爭取元朝勢力的支援,至少是暫時穩定他們,對元朝宗室人員採取了一定的安撫措施。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他就要求“諸將克城,毋肆焚掠妄殺人,元之宗戚,鹹俾保全。”在戰事形成膠著的情況下,朱元璋寫信給元順帝表明自己的教好之意:“朕謂君自知胡無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土,上策也。未幾,邊將來報,君率殘兵,留連開平……若欲效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出沒不常,以為邊患,是君之計不審也。方今中國封疆,盡為我有,全二千城之富庶,握群雄累歲之勁兵,華夏已平,外夷鹹附,壯士無所施其勇智,將無所用其謀,而君乃欲與我為敵乎?……朕以誠心待人,明示機策,使君聞之,庶幾改圖易慮,安分順天,以存宗祀,不亦善乎?君其審之。”朱元璋想以此穩定局勢,解決內部問題。

    朱元璋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平定北平之時,釋出了一道詔令:“故官及軍民人等,近因大軍克取之際,倉惶失措,生離父母妻子,逃遁他所,果能自拔來歸,並無罪責,仍令完聚。朔方百姓及蒙古、色目諸人,向因兵革,連年供給,久困弊政,自歸附之後,各安生理,趁時耕作,所有羊馬孳畜,從便牧餋,有司常加存恤。”在安撫民眾的同時,避免的混亂以及軍事抵抗。

    明朝疆域圖

    除了在軍事方面實行安撫政策以外,朱元璋更是在文化層面下足了功夫。他不僅自己納娶蒙古族女子為妃,還為個別皇子納娶蒙古族女子。在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華人家結婚姻,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違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官為奴婢。”朱元璋希望藉由民族通婚的形式在文化層面同化蒙古族,穩定明朝統治。

    為了達 到削弱北元、穩定東北局勢、拉攏原元朝藩屬國高麗的目的,朱元璋欲效仿元與高麗聯姻的方式,欲同藩屬國高麗、北元權臣擴廓帖木兒等政治勢力結成穩定的政治集團,特徵選了一批蒙古、高麗女子入宮,這便打破了“胡婦”不入漢族皇室後宮的傳統。朱元璋本人的後宮中就有高麗人、蒙古人,此舉還為皇子們效仿,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迎娶了異族女子。

    朱棣

    朱元璋後宮中就有一位翁妃出自蒙古貴族甕吉剌氏,朱元璋不但自己迎娶蒙古妃,他的兒媳婦中也有蒙古人。如皇二子朱樉迎娶了被朱元璋稱為“奇男子”的元朝太尉擴廓帖木兒之妹為秦王元妃。朱樉的正妃也是蒙古人,她是元朝太尉、河南王王保保之妹,開國功臣、清河王鄧愈之女卻屈居其下,為秦王次妃。皇四子朱棣尚為燕王時就迎娶了遼東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之女。北韓的《李朝實錄》中則記載了這件事:“帝為燕王時,納於虛出女”,“鳳州即開元,金於虛出所居。於虛出即帝三後之父也。”雖然明代沒有采用元朝的四後製,但說阿哈出為第三後,可見此女在朱棣後宮中的地位並不低。

    參考文獻:

    1、《明太祖實錄》

    2、《大明會典》

    3、《李朝實錄》

    4、崔靖:《明代後宮異族妃嬪與明、蒙、朝三方關係》,《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 4 # 逍遙自在樂無涯

    就是成吉思汗說的那句話:男子漢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殺人性命,奪盡其所有財產,使其根絕,令其親屬痛哭,再姦淫其妻女

  • 5 # 關東俠客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布衣皇帝,為了生存還當過幾年遊方的和尚。在亂世之中崛起成為紅巾軍領袖,鄱陽湖之戰打敗陳友諒,消滅張土誠軍隊統一南方。1367年任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來副將馬步軍25萬北伐。著名學者宋廉起草討元檄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號召北人民起來反抗元朝統治。元順帝領著妻子大臣逃回蒙古大漠,元順帝留下三千多宮女成為明軍俘虜,經過請示朱元璋後全都釋放。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年號洪武,定都南京。\朱元璋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長遠眼光,他用鐵腕處理貪官和勳貴是為了恐固自己的統治。對留在關內的蒙古人色目人實行同化政策。男丁編入軍隊,女人改說漢話,穿漢服,習漢俗同漢人通婚,違反者全家罰作奴隸,兩三代以後都成為漢人。朱元璋用這種政策維護了國家穩定。

  • 6 # 靈石蘊

    這個題目出的有些歧義,好像大明朝的蒙古女子很搶手一樣,實際卻不是那麼回事。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大約在洪武最初幾年吧,為了儘快消除兵災,朱元璋先後下了三道詔書:

    第一道詔書,是北伐檄文,內容很長,其中有一句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元朝統治中原百年,遷徙了一大批塞外胡族入住中原,元朝滅亡後,這一批人後代有的跟隨元末帝逃回塞外,還有一些人呢,嚮往中原不願意跑,但又怕遭到清算屠殺。老朱此舉為告訴他們,不要跑了,安心住下吧,我們會給你安寧生活的

    第二道詔書,是治下蒙古色目人嫁娶:凡蒙古色目人,聽與華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九十,男女入官為奴。這到不是老朱干涉婚嫁自由,而是讓這些留下的,儘快淘汰原始嫁娶,融入文明社會生活,他們早先“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實在是有悖於綱常倫理……為此,就像題主說的,老朱家帶頭娶蒙古去引導潮流,畢竟那時候娶個外族做媳婦,還是很考驗心理承受能力的

    第三道詔書,是蒙古色目人官員錄用:蒙古、色目人氏,既居我土,即我赤子,果有才能,一體擢用。蒙古色目人等和中原漢家子弟一樣,升遷錄取等,不區別對待,一視同仁。比如納哈出,木華黎子孫,在大明被封為海西侯;比如蒙古人火真,官做到了正二品,子孫世襲千戶;再比如韃靼人倫都兒灰,也是正二品,他兒子命好,做到了從一品……

    最終,老朱的三道詔書,就像一大臣說的:蒙古、色目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有求主官者,有登顯要者,有為富商大賈者……和諧美滿……

  • 7 # 五月金牛

    朱元璋本身就是色目種人,對前朝有好感有優待也是正常的。有明一朝是色目人在華人口急劇擴張的時代,明末陝甘一帶三人必有一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禁止PDD黃金時段進遊戲,直播哭訴:“赫洛德排隊也怪我”,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