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秦趙同宗,祖先是一樣的。

    伯益,是秦昭襄王、趙孝成王、白起和廉頗的共同祖先,長平之戰就是一家人撕逼

    堯時,少昊氏這個部落以燕(玄鳥)為圖騰,其部落首領、黃帝六世孫伯益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為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這就是贏姓的由來。

    殷商末年,贏姓分為兩支,哥哥惡來因效忠紂王被周武王殺死,弟弟季勝效忠西周。

    造父駕車,他是趙國的祖先

    西周的時候,季勝的後代造父因為善於馴馬和駕車,得到周穆王的寵愛,後來因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帶穆王回京,穆王就賜造父趙城(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代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趙姓。造父七世孫叔帶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到戰國初期與韓、魏共分晉國,建立了趙國。

    非子養馬,他是秦國的祖先

    惡來的後代、造父的侄孫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併成嬴姓的大宗,續其祭祀,後人稱其為“秦非子”。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戍邊對抗西戎,直到春秋時期逐漸發展為西北霸主。

    古代姓氏是兩個概念,貴族既有姓又有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也就是說,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章,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比較穩定;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得自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親近的先人。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

    所以秦趙同宗,都是嬴姓,前者為贏姓秦氏,後者為贏姓趙氏。

    廉頗和白起相視一笑:原來三百年前是一家

    這裡說個題外話,趙國名將廉頗的祖先是伯益的一個兒子大廉,所以廉頗是贏姓廉氏,和秦、趙王族也是同一個祖先。至於秦國名將白起,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其叔叔即位,就是秦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其後人就以白為氏,白起是贏姓白氏。

  • 2 # 林屋公子

    秦國和趙國祖上是一家,因為都是嬴姓。但是《史記·秦本紀》《趙世家》的說法,仍然存在一定疑問。

    根據《史記》的說法,秦趙兩家的共同祖先是商朝末年大臣飛廉,飛廉和兒子惡來助紂為虐,武王伐紂時殺了惡來,飛廉也死於霍太山。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這支住在趙城,季勝的曾孫叫造父,擔任周穆王的司機有功,而被封於趙城(?)。這就是趙國的由來。惡來的兒子女防這支也依附趙氏居住,到女防曾孫大駱的時候,大駱又住在犬丘(今甘肅禮縣)。大駱的嫡子叫成,庶子叫非子,非子幫周孝王養馬有功,而被封到秦城(今甘肅天水)。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可見,秦趙就是一家。

    但是這個記載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史記》提到,飛廉的父親中潏在商末就已經在西戎了。而清華簡《系年》又拿出另一套說法,秦人是周公東征後從奄國(今山東曲阜)直接被遷到朱圄山(今甘肅天水)。這說明秦人可能並非西周中期才和趙氏分家,而是在商末周初的時候就已經生活在隴東高原一帶了。具體情況因為史料矛盾較大,目前還不好解決。不過秦趙都是嬴姓,說祖上是一家沒什麼問題的。

  • 3 # 記者倪好

    嚴格意義上來說,秦趙擁有相同的祖先,因為他們都是趙氏。

    有人說,廁讀君你說的不對吧,秦國王族都姓嬴,比如秦始皇嬴政;趙國王族都姓趙,比如趙武靈王叫趙雍。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秦趙兩國的王族都姓嬴,氏趙。這跟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有關。

    早期母系氏族社會,部落之間都是走婚制,男女晚上在一起,早上就分開,小孩不知道父親,只知道母親,所以要命名都跟著母親姓。後來母系社會過度到父系社會,小孩開始跟著父親姓。隨著人口增多,大姓開枝散葉,定居到各處,人們又給自己加了氏,有的以國為氏,比如秦、楚、燕、韓等等;有的以官職為氏,比如司馬、司徒等等。

    姓的範圍比氏大,在古人看來,同姓無論如何都不能結婚,因為血緣相同,但是同氏可以結婚,因為血緣不一定一樣。這裡要著重講一點,古代的普通人沒有氏,只有貴族有氏。所以氏用來尋根溯源比較準確。

    秦、趙兩國王族都是嬴姓,趙氏,往上數肯定是一家。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4 # 歷史小知

    秦趙立國前很多代是一家

    秦、趙兩國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商周交替之際的蜚廉,蜚廉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秦華人祖先),次子季勝(趙華人祖先)。

    為什麼分家了

    周滅商時蜚廉和惡來都因忠於商朝而都死了,季勝成為贏氏一族的族長,惡來的子孫就跟著季勝這族長一支混,後來也跟著季勝的子孫以封地趙城,氏趙氏。後來惡來子孫非子因養馬好被周王封到秦地,建立秦嬴並讓接管了贏氏的祭祀,這樣秦、趙祖先才正式分家各種獨自發展。

  • 5 # 來取笑

    黃帝幼子是少昊(玄囂),少昊的侄子是顓頊,顓頊的七兒子是皋陶,皋陶的長子是伯益,伯益是嬴姓的得姓始祖。嬴姓共分十四個氏族(秦氏、趙氏、徐氏、裴氏、黃氏、梁氏、葛氏、江氏、費氏、廉氏、瞿氏、莒氏、郯氏、繆氏),其中秦氏和趙氏的共同祖是飛廉(伯益的九世孫,因效忠商紂王,為周成王所殺)。

    飛廉(蜚廉),是秦國第一代國君秦非子的六世祖(前770年),也是秦始皇的第三十六世祖;飛廉是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城主和趙氏祖先造父的四世祖,也是趙國第一代國君趙襄子的二十六世祖(前458年)。

    秦國的歷代國君之所以保持姓嬴,而趙國的歷代國君之所以改為姓趙,首先是由夏商周的宗法決定的,即:凡嫡庶子孫,除非有封地或官職(包括姓氏)承襲,否則,先由嫡長子孫繼承……再者,由於按三聖王“雖滅其國,必存其祀”的通用慣例,須分封土地安置其直系後裔,以延續對祖先的祭祀……因為秦國貴族是飛廉的長子惡來的繼承者,故封秦地為其食邑;而趙國貴族是飛廉的次子或四子季勝(兄弟長幼順序為伯、仲、叔、季……)的繼承者。至於史書中說秦始皇也叫趙政,不全對。所謂“趙政”,是因為當時其祖父嬴稷尚屬秦國儲君,作為公孫,在一無所有前不得不隨母(趙姬)姓而已,但在冊立為儲君,或真正成為秦國繼承人之後,則還要改回“嬴政”……。趙姓則不然,因造父有功於周王室,周穆王分封趙城給造父家族,所以,贏季勝的後裔們則又改用造父的封地作為其氏族稱謂,即趙氏。後來,造父的六世孫奄父去周投晉。公元前453年,晉國的趙氏後裔趙襄子約同韓庚子、魏恆子三家分晉;再後來周王朝冊封趙氏家族為候,至烈候趙籍傳位其子趙雍後,趙雍滅中山、闢雲中,敗林胡、樓煩等部族,並於公元前325年登基為趙武靈王,成為“戰國七雄”,至此,趙國正式成為趙姓大國。

    然而,儘管秦國和趙國承認其共同祖先就是飛廉、明知秦國的祖先是飛廉的長子惡來、趙國的祖先是飛廉的四子季勝,論起來屬兄弟之國,但為什麼要相互仇殺呢?原因一:戰國中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邦國即趙國、唯一能聯合齊、楚滅秦的邦國也是趙國(四次伐魏,甚至擊退了齊魏聯軍);原因二:趙國吞併中山開了“春秋無義戰”的先河,自此合縱局勢被被,趙國也立即被齊楚燕韓魏視為第二敵國,但同時也被秦國視為第一大強敵;原因三:趙孝成王與秦國爭奪上黨郡(南韓領土),並主動挑起“長平之戰”,與秦徹底絕裂……長平之戰使趙國軍隊死傷多達45萬人,自此一蹶不振,被秦所統一已只是早晚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絲襪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