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塲YOK1942419

    明亡徵決矣,這句話背後,是經過分析研究才下結論。袁崇煥死,並不一定就無人可用,問題是他怎樣死?遼東問題本來就複雜,袁本來有計劃去實施,這對自己會好點,起碼有既定方針可循,當日要找另一個袁崇煥真的太難,內外都受制肘,仍然勉力為之,當日除袁督師外,真難另找他人代替。今天人們老在評論袁如何失敗,如何錯誤,卻不去看他面對的是什麼局面,而他又幹了多少難度高的工作,一班袁黑和噴子祗會喪心病狂的咬他,卻不知他的能力和影響力有多大。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是結合整個情況的判斷,邊事難,人才少,邊關無人做事,明亡當然不遠了。

  • 2 # 2018217

    曾經把當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讀了三遍 。當讀到崇禎這一段時作者的觀點是袁崇煥並不是一個能拯救局勢的人 能拯救局勢的人只有孫承宗。而我亦這麼認為。首先袁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戰術戰略執行者 也可以算一個戰略策劃者(關錦防線的策劃有他的戰略思想)。但是 面對政治他從來不是一個能縱橫捭闔的人 從他斬毛文龍 尾隨皇太極不進攻皇太極可以看出其政治思慮上的不成熟。毛文龍居於皮島地處咽喉皇帝亦看重其戰略地位袁怎麼可能沒看出 但他仍然殺了他絲毫沒有考慮到毛文龍死後所部如何統領的問題。再試想京城要塞 袁卻只率大軍只跟不攻 無疑讓皇帝生疑。雖然在廣渠門有過一場大戰但是仍然不能消除崇禎的疑惑。當時明月認為皇太極的反間計面對政治伎倆高超的崇禎並沒有奏效 這點我持有不同觀點我認為由於以上的種種再加上反間計促使崇禎處死了袁崇煥。因為崇禎帝本身就是一個多疑的人 懷疑已經在心裡面埋下了種子袁除了死別無他法。至於為何八個月後才處死袁我個人認為 崇禎是為了安定關錦防線的軍心(因為之前祖大壽由於袁崇煥下獄帶著關寧鐵騎跑路呢)。當然袁崇煥沒死的話 明朝也不可能逃離的了覆亡的危險。誰又能以一己之力阻擋歷史潮流呢?

  • 3 # 一枚明粉

    袁崇煥在軍事上確實是一流人才,在他之後對女真作戰中再沒出現這樣的大才。

    1.袁崇煥的才能

    袁取得兩次作戰勝利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督師時期統一事權,給女真造成實實在在的內外壓力;組建騎兵集團,準備決勝於原野,僅關寧就有七萬戰兵,發展了戚繼光的作戰理念。袁是明末少見的親自上陣的文官,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文武全才,根本上解決了明代文武分離的制度困境。

    2.關寧與登萊的聯合進取

    袁崇煥被殺,己巳之變崛起的一波人承擔了恢復遼東的戰略任務。中樞梁廷棟,遼東巡撫丘禾嘉,登萊巡撫孫元化,關內道張春(候補巡撫)。他們有幾個共同特點,都被皇帝接見過,都是皇帝特旨升遷,都一定程度知兵,都雄心勃勃,以復遼為己任。也有個共同缺點,沒有一線戰場經驗,和將軍們沒法如臂指使。朝廷繼續注資源於遼東,可以理解為新五年平遼計劃。

    結果就是

    遼東方面修建大淩河城,右屯衛(計劃),觸及到女真安全線,持續三個月的大淩河作戰,關寧軍損失慘重,副將參將遊擊損失六十多員,袁崇煥訓練的精銳損失一空。

    也因為救援大淩河,登萊計程車兵吳橋兵變,之後一年多的登萊作戰,勉強平定,而孔耿降了女真後,迅速帶人攻破旅順。

    這一系列作戰,丘禾嘉被免,張春被俘,孫元化被棄市,梁廷棟回家。遼東需要恢復元氣,登萊徹底虛弱,東江難以節制。而大清多了三順王與三十位明軍降將。攻守之勢異也。

    (關寧和登萊一塊進取,造成前後失敗,1631-1633明清戰爭的系列影響還要深入研究)

    3.防禦階段

    在此之後,楊嗣昌,吳阿衡,陳新甲這些遼東戰場崛起的後輩成為封疆,他們的能力比前輩強不到哪,面臨的形勢比前輩更惡劣,能守住就不錯了。

    遼東新巡撫方一藻和祖大壽相處和洽,篳路藍縷,堅持了八九年,一路加到巡撫,維持了遼東穩定。

    楊嗣昌很清楚現實,知道女真南下,邊牆肯定擋不住,所以確定各地應援戰兵,可以在一個月內集結京師十萬戰兵。在之後又在邊疆推行練兵,在內地推行裁練,這才使得明朝有與女真決戰的能力。

    (楊嗣昌確實做了不少貢獻,他努力訓練了有決戰能力的部隊,但比起袁崇煥的能平遼的部隊差太遠)

    4.總結

    袁崇煥後遼東與中樞出現了很多不錯且積極作為的人才,但都差袁崇煥太遠,做不到將帥一體,對諸將如臂指使。很難取得軍事上的成功。

    明史中的這句話概括的很好。

  • 4 # 風林火山

    應該說這個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吧。

    相比後來的主事者,楊嗣昌嫉賢妒能,不能容人。洪承疇半路出家,不能服眾。盧象升剛正有餘,詭略不足,致使對滿洲戰事一敗再敗。

    這其中固然有皇太極,多爾袞天資聰穎,清兵驍果善戰,亦有明廷諸事掣肘,事事難為,最重要的還是這些人能力有限,資歷不夠,對內不能統合軍力,對外不能威懾北虜。

    與袁崇煥相比的只有之前幾近成功的熊廷弼和力挽狂瀾的孫承宗,而熊廷弼以死於黨爭,孫承宗短於陷陣,且在兩次黨爭失利下野,袁崇煥又死於黨爭。自此邊事再也沒有能夠與滿清對陣的將領了,明朝開始走向滅亡。

    說句題外話,大家都說明史不可信,政治傾向嚴重,而像明季北略,國榷等可信度更高,我開始也深以為然,直到我看了明季北略,明季北略的作者計六奇的操守是沒的說,使用的都是第一手資料,不過也正因如此,主觀性很強,比如薩爾滸之戰,後金出兵大概六萬左右,而明季北略根據劉綎部的老兵所得的第一手資料卻認為後金只有兩三萬人,只能說明軍的情報真的是很失敗,再比如努爾哈赤是因為兵力不足故而集中兵力分別擊破三路明軍,而老兵認為努爾哈赤不認識劉綎,不知道劉綎厲害,故而輕敵,讓劉綎連拔十餘座營寨,才給開始重視,給劉綎設伏,雖然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但主管性太強。

    還有毛文龍來自東江塘報的資料,第一部分就是說毛文龍坐鎮皮島,又佔了後金十多個島嶼,而後金沒有水軍所以一直奈何不了他。奇怪的是後金連水軍都沒有最早拿什麼去佔領的這十幾座島嶼?或者說後金如果可以控制著沿海諸多島嶼為什麼連基本的水軍都沒有?那時候的水軍跟漁船的差別也沒那麼大,漁獵出身的女真族及麾下的遼民為什麼不發展水軍,幹掉這個“海上長城”?計六奇沒能給出解釋,北韓的李朝實錄(這個也很主觀)裡也沒有毛文龍多少大捷,滿文老檔中的相關資料也是對毛不屑一顧,對於孤立的資料,我一般都持謹慎態度。明季北略不是寫的不實,不過由於他來源於第一手資料,所以主觀的東西過多,多方對照的材料少。

    綜合來說,明史與其他史料的重合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有其政治傾向,但還是一本好書。

  • 5 # 國學先生取名

    袁崇煥確實在明末與後金的戰爭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但是如果僅靠他一人之力,挽救危局似乎也不太現實!

    當時的大明朝廷,元氣已經大傷,宦官專權,以及崇禎皇帝猜疑之心很是嚴重,也導致最後手握軍政大全的袁崇煥成為皇帝眼中的很大威脅。因為在當時之情況,袁崇煥已經阻止了後金繼續前進的腳步!挫敗了後金鐵騎的氣焰,這時候的後金,從沒有過這種阻力,此時的大明王朝似乎看到了希望,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使得後金使出了反間計,利用崇禎皇帝多疑的性格,製造了一場冤案!

    這樣也使得大明朝,重新而來的精氣神沒了,君臣之間隔閡也變得大了,所以我感覺導致明朝滅亡原因不在大將,而在帝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雀魚換水需要加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