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東雙
-
2 # 長眉
與龐大的物質宇宙相比,人的確小的唯不足道。人作為物質宇宙的組成分子,也是一個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產物,尤其是宇宙大自然賦予了人神經大腦而有意識和智慧,使人有高於其它物質的認識大自然的能力,這又使渺小的人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存在。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在不斷提高,題主的問題,科學界早有各種解釋,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雲學說,這兩位科學家各自獨立的提出了,星系和星球是由宇宙裡廣泛存在的星雲凝聚演變而來的。還有一位哲學家笛卡爾提出,太陽系和地月系都是上下層次包容的旋渦學說,他認為地球和太陽都誕生於太陽系和地月系旋渦裡。以上兩個學說,科學的解釋了星系和星球誕生於螺旋星雲的旋渦中。星雲作螺旋運動,其原理跟地球上臺風等各種旋渦,由氣體和液體作旋渦運動的原理是相同的,作螺旋圓周運動的星雲物質,可憑藉螺旋向心力,向旋渦中心方向,聚集星雲分子凝聚物,形成中心核球,太陽是太陽星雲旋渦的中心核球,地球是地月系旋渦的中心核球,其它星球也都在各自的星雲旋渦中心形成。星雲的形成原理,科學界解釋的很清楚的不多,從超新星爆發會形成行星狀星雲,星系中心噴流也會形成星雲看,星雲形成的自然機制,並不難理解。最貼近我們的例子,是地球上空雲的形成原理,下雨前,本來空無一物的藍天,突間烏雲密佈,這種由水分子物質凝聚為烏雲的原理和機制,與宇宙裡各種物質分子凝聚為星雲,應該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凝聚細節上或略有區分,基本原理應該相似。因此,從微觀粒子到分子,從分子到星雲,從星雲到星系和星球,這個迴圈變化機制,不是很難理解,物質從大個體變小,又從小個體變大,是個迴圈往復過程,物質自身有能量,可驅動這種運動變化迴圈不止,物質不滅,物質組成的宇宙就是永恆的!
-
3 # 冰65774307
現在普遍比較認可的觀點是宇宙源於一場大爆炸,就是所謂的大爆炸理論。大爆炸是能量向物質的轉變,也是宇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熱到冷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最基本的粒子,就是我們通俗稱的基本粒子或者上帝粒子。而後逐步又形成了質子電子中子,進而聚合成為原子。由於宇宙密度這時候已經非常低,所以聚合成的原子主要是氫元素為主,並有少量的氦元素等。而後因為引力的作用,氫元素逐漸聚合,形成了氣體雲,及其龐大的氣體雲又聚合,形成了第一代恆星。
從第一代恆星開始宇宙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型恆星隨處可見,這種第一代恆星巨大無比,能量超群。但同時生命週期也極為短暫。往往在數萬年至數十萬年就耗盡了所有的氫元素並爆炸。這種巨型恆星爆炸後留下的殘骸形成了黑洞。很多黑洞又再次聚合形成了現今星系的雛形。
此後宇宙就進入了第三階段。第一代恆星因為超大的體積擁有超強的聚合能力,在其中透過核聚變產生了重元素,直到鐵之前的元素都在恆星中產生,恆星爆炸的過程中又產生了比鐵更重的元素。同時氣體雲中因為恆星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又會催動氣體雲聚合,形成第二代恆星。第二代恆星夾雜著第一代恆星留下的重元素形成了現在的類似於現在太陽系的小星系。第一代恆星中聚合出的碳元素氧元素鈣和鐵等則成為了二代恆星構築岩石行星的材料。至此,岩石行星才開始出現。這裡提一下我們的太陽就是典型的二代恆星。
太陽原本也是一團氣體雲而已,因為某些原因,可能是周邊恆星爆炸的衝擊波,也可能是引力自身產生的作用,在某一個時刻,太陽產生了。太陽產生的一霎那就開始釋放巨大的能量,將太陽周邊的氣體雲和雜質吹散,形成了一個空曠的區域,就是現在太陽系的範圍,大約是兩光年左右。重元素因為質量較大,留在了中心區域,氣體和較輕的元素被吹向了太陽系的外圍。
而後,內圈的重元素旋轉著逐步聚合,形成了有固定軌道的岩石行星,中間發生著聚合,碰撞,碎裂,再聚合等各種故事……最終形成了穩定的行星,就是我們現在的水金地火。
外圈的故事就相對簡單一些,氣體雲逐步聚合也許少了一些廝殺,氣體雲更快的形成了行星,這類星被成為氣態巨星。就是我們現在的木土天海。
氣態巨星不停擾動著最外層的柯伊伯帶,這裡存在著富含水元素冰塊,他們是早上太陽形成之初被衝擊波吹散到這裡的。透過外圈氣態巨星的引力擾動,部分冰塊被拉回了太陽系內成為彗星,奔向太陽。多數彗星最終墜入太陽消失,而有部分則在奔向太陽的過程中被行星攔截。
其實在冰彗星墜入太陽的過程裡,很多行星都獲得了水。而只有地球火星和金星才能有支撐液態水存在的環境背景,因為他們在宜居帶內。這個階段裡,這三個行星都獲得了不少的水資源。但金星上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形成了明顯的溫室效應……對沒錯,就是環保認識常說的那個溫室效應。失控的溫室效應讓金星越來越熱,遮天蔽日的雲層阻隔了太陽,卻在不停的吸熱。岩石中的有毒硫化物被分離,伴隨著雨水形成硫酸,而後硫酸也被蒸發,形成酸雨,酸雨形成硫酸河,又成為硫酸海……金星的整個氣候失控,變成了熱硫酸地獄。
火星則是另一番情況,也許在形成之初火星有一個適合生命誕生的環境,有液態水,有大氣層。也許火星也曾存在過生命……不過火星過小的體積和其衛星過小的體積註定火星的宜人環境無法長久存在。
由於火星太小,又沒有大衛星提供能量,火星的核心很快冷卻。失去了熱核的火星無法在提供磁場,進而高能粒子和輻射不停的轟擊地面,在強輻射下,生物死亡,環境毀滅,最後連水都完全蒸發。導致火星變成了現在這樣的荒漠。
最幸運的就是地球了,地球早起與軌道上的忒伊那行星撞擊幾乎完蛋,但殘存的碎片在地球外軌道上形成了新的行星就是現在的月亮。 月亮讓地球核心偏離地理中心,攪動地球內部旋轉,形成了熱核。外部,相對其他衛星而言,巨大的月亮又成為了地球的擋箭牌,保護地球少受隕石的轟擊。而後隨著地面的逐步冷卻,地殼形成,海洋開始出現。地殼運動,風和洋流運動也逐漸明顯起來……這諸多的因素,最終催生了生物,生物的進化又逐漸讓人類誕生………
這大致上就是整個故事。
-
4 # 奇石致遠
在宇宙中,宇宙偉大,物質偉大,人類也一樣地偉大。
從宇宙的演化看,人類一點也不渺小。
自從人類來到地球到現在,人類尋找不到還有什麼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發展世界的智慧生物與我們為伍,與我們為伴,共同展現未來的科技世界。
人類孤獨,但很偉大。
人類自感有危機,但仍不失滿滿的希望。
宇宙間地球和星系,肯定是有來歷的。科學家們大都認為是“產生宇宙時的大爆炸中得來的”,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宇宙天體的一次猛烈碰撞而使已經歷史悠久龐大星系粉碎後再組合。地球和137億光年範圍內的星系,正是產生於這一區域性大動亂。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認識世界不同,認識宇宙也不同。唯物主義認為,宇宙是無止境的,無限的。所以,只要是無限的宇宙,那大爆炸產生宇宙是不成立的!
回覆列表
科學界一直在努力,如NASA、ESA,並且成績斐然,旅行者等空間探測器使人類的觸角延伸到了太陽系的邊緣柯伊伯帶,各種天文望遠鏡更是層出不窮。
限於人和人類的短暫壽命,無法親歷天體的生命過程,但可以把不同天體的生命片段拼接,得到大致的全景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