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眸子8552
-
2 # 林柏忠
一、在明思宗崇禎帝即位後,山海關以北的東北遼東滿族反明武裝已形成部落規模的地方割據政權,但未達到附屬國規模。那時,明、滿雙方圍剿反圍剿一直在較量。如果不是李自成為領袖農民軍攻陷明廷首都北京,明思宗崇禎帝治國再失策,僅靠滿清八旗軍多爾袞部攻佔北京還難以得逞。明廷中央政權不致立即被滿清推翻。
二、自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明朝戍邊將領孫承濤部和袁崇煥部先後輪防,一直與他們周旋,互有勝敗。孫承濤部被袁崇煥部換防時,袁殺了孫承濤舊部的毛文龍,使清軍若進攻中原而大本營卻面臨毛文龍部襲擊之牽制機制瓦解。袁崇煥因此遭朝廷權臣毀謗,崇禎帝不以大局為重,在北京岌岌可危之際又殺了袁崇煥。這一系列驟變,激起袁崇煥部重要將領紛紛叛明降清。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殺後,吳三桂是鎮守山海關的悍將,面臨著三種選擇:一是繼續為殘明效力,二是投誠李自城,三是投降滿清。因為李自成進北京城後對吳三桂家人暴力相待,同時有先期降清的吳三桂母舅祖大壽來信勸降。吳三桂面對明廷多疑、李自成殘暴、多爾袞虎視眈眈處境後權衡再三,最終選擇獻關投清。導致滿清多爾袞部輕而易舉衝進山海關,取代李自成,在北京扶福臨登帝位,即順治帝,從此,滿清成為北京中央政府的當權者。
在戰爭年代,改朝換代以軍事較量為主要因素。吳三桂擁有重兵,能征善戰,他的獻關降清是造成滿清入關的第一責任人。在撲滅李自成農民軍和明軍中又殺戮無數漢人,在清朝統一中國歷史程序中功勳卓著,被封為平西王。
三、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知名度很高,現在從多元思維分析歷史人物,有人為他”洗白” 。論此原因,本人提出如下不成熟的看法,僅是一己之見,權作參考
1以君臣關係論忠君報國之理念,吳三桂不忠南明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背叛明朝投靠滿清,是逆臣賣國賊。當清朝代表中國正統地位,康熙皇帝削藩時,他又扯起興明反清旗幟,又犯叛逆顛覆國家罪。
2但若以庶民理論,皇帝不代表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時,皇權不是朱氏、愛新覺羅氏一姓獨有,吳三桂憑雄才大略和堅實武力創立吳氏新王朝,成為開國皇帝,也無可非議,加在他頭上的罪名會被徹底推翻。他就成為那個時代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因為歷史有勝王敗賊的邏輯。
3如果以包括東北、蒙古在內為一統中國,吳三桂無論歸向大順政權、滿清政權,還是迴歸南明政權,只是國內事物,不能當作賣國、叛國。如果以漢族、滿族等56個民族共構中華民族大家庭,吳三桂為中國和中華民族統一,建立了蓋世功勳,尊他為清朝開國元勳和中華民族大英雄也不為過。
-
3 # 陳大舍
給吳三桂“洗白”不是近幾年的事,而是從一開始就有的事。比如和吳三桂同時代的吳梅村在《圓圓曲》中就將吳三桂塑造成一個悲劇性的騎士,並對其所做所為表示理解甚至是同情: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並且在詩中將吳三桂和陳圓圓夫婦說成是吳王夫差、西施轉世,這在晚明的吳地士大夫中是很高的評價。按照袁中郎的說法就是:“寧為吳亡不為越存”。而章培恆先生的觀點,《圓圓曲》中是否真的存在對吳三桂罔顧君親大義的批判還是個問題,但是吳梅村確實是在旁觀了即使是“英雄”、“美人”如吳三桂、陳圓圓在明清易代這種大動盪中也只能的無奈掙扎之後,不得不對“人的命運”產生了關切。而“慟哭六軍具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則更不是嘲諷,而是感慨,是對“叛臣逆子”這種不得已的命運所發出來深沉的嘆息。
而目睹了吳三桂最終滅亡的張茂稷也在寫下了《讀史偶感》評價吳三桂: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對吳三桂的一生表示了不理解,但確實仍舊充滿了同情。
到了之後隨著清廷在意識形態上的嚴防死守,談論明清易代的人物就成了敏感話題,再加上乾隆帝又把吳三桂歸為逆臣,所以在這一時期除了對吳三桂進行官方的批判外,也就沒有什麼其它的聲音。
但到了晚清,隨著統治者的日趨開明,對吳三桂的評價就又開始向好處轉。比如清朝初年的紀實小說《鐵冠圖全傳》、《順治過江全傳》就有大量高度評價吳三桂的內容。而且讓現在民族主義者感到不可理解的是,美化吳三桂的人群中不少都是旗人。比如北京一帶坊間的西河大鼓是旗人社會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其中的名篇《煤山恨》,在後半部分就將吳三桂描述成一位忠義之士:
“……大隊人馬出關外,這天來在了瀋陽城。跪在了城下哀嚎痛,驚動了汗王把城登。手扶垛口朝下看,何方的小將你詐孤的城?吳三桂城底流痛淚,忙把這汗王皇兄尊了又稱:'北京不是真命的主,前來借兵要與我父報冤橫!'汗王擺手:'我不信,來~來~來~ '忙把軍卒們叫了幾聲,西門外擺下刀槍的陣,吳三桂鑽槍而入進了城。二人見面飲血酒,八拜結交把誓盟。多爾袞帶兵把京進,八旗子弟就進了北京……”
辛亥以後,清室遺老在情感上和明遺民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共鳴,林琴南的輓聯就曾以張勳比擬鄭成功;肅府的家班也排演全本《鄭成功》,大清朝肅忠王親自扮演大明延平文王,在這種氛圍下類似《鐵冠圖》這樣的戲在搬演時就更少不了吳三桂的登場了。據老顧曲家包緝庭先生記載,著名的富連成科班曾經把《鐵冠圖》縮編為八本,最後一本就是《借清兵》。後來富連成社的頭科弟子,劉喜益先生在執教天津稽古社的時候曾經為稽古社弟子排演過《鐵冠圖》,並且得到了當時在流寓津門的慶府振貝子的資助,振貝子還特意為這齣戲給天津稽古社做了一堂行頭,上面繡的滿文字樣都是載振親自手書的。其中范文程以滿文讀旨、吳三桂掛孝出征的的表演,關中看後都是彩聲雷動。 可見當時並普遍把吳三桂當做反派。
《鐵冠圖•借清兵》中一片石之役,吳三桂大破闖軍。
《鐵冠圖•借清兵•讀旨》,淨角名伶國晉臣尤其擅長,沒出演必定“加錢十吊”。
被誤傳為吳三桂畫像(因為和《康熙帝國》中的“吳三桂”長得很像)的一幅清初佚名人物肖像。
按史書記載,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擁立朱慈(火良)為帝,後來多爾袞進京,不同意,吳三桂率部與清兵火拼,朱慈(火良)受傷,吳三桂退守山西,朱慈(火良)死後,吳三桂才投敵。所以說朱慈(火良)死之前,吳三桂還是忠臣。
回覆列表
用心何在,不可知?
說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不管是什麼原因,吳三桂都會有自己的打。究竟是什麼打算,這須要分析。
吳三桂到雲南後,曾入緬甸,逼緬甸交出永曆帝。可後來又將永曆帝殺死,這是為什麼?也許是為了取得清政府的認可,被進封為:平西王。這是吳三桂想要的,也是清政府的安撫策略,雙方各懷鬼胎。而吳三桂在雲南,偷偷練兵。交好耿精忠、尚可喜,又不斷的向清政府要錢糧。是待機會推翻清政府。其實按說殺死永曆帝,是為了討好清政府,到不如說吳三桂有自立為帝的野心。時事造英雄,亂世出豪傑。李自成一群農民都差點成大事,我為什麼不可以。朱家以無後,一但我推翻清政權,自然而然的可上位。既可上位,又可洗清賣國賊的汙名。雖然他從沒表露過一絲,假如一但成功,可不可以效法古人,也搞個"黃袍加身"什麼的。
我想,從<山海關>的先投李自成。後借陳圓圓事件又投清軍,他以做好了長期的打算。因為他知道:李自成和他不是一路人,清政府日後也會找種種理由除掉他。所以,他才會精心走好每一步。
吳三桂不但是賣國賊,還是個野心家。歷史會公證的對待每個人,後人也會有正確所判斷。
以上是個人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