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輝650
-
2 # cliff板塊
一個人無法毀滅一個王朝。如果有如果一個王朝被一個人毀滅的話,要麼是王朝太衰弱了。要麼是那個人太強大了。但安祿山顯然足夠強大,但唐朝毀滅的原因中他只是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後唐統治腐敗無能。
-
3 # 木易芯子
唐帝國北方地區的軍事將領安祿山發動了叛亂。15萬叛軍從范陽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在這一年的年底就攻克唐朝的東都洛陽。老邁的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但是在馬嵬坡發生了那場政變。在此之後,唐玄宗成為了傀儡,唐肅宗走上臺前。經過郭子儀等名將們的一系列努力,再加上回紇軍隊的幫助,唐軍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但是長達8年的叛亂之後,唐帝國元氣大傷,在此之後的100多年時間內,唐帝國再也沒有恢復元氣。
幾次戰爭之後,唐軍的消耗很大。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開始全面墮落,走上了歷史上一切昏君的老路。戰爭的結果是敗多勝少,宰相李林甫隱瞞了情報,日益老邁的李隆基沉浸在自己打造的千秋盛世之中。唐帝國的疆域遼闊,周邊的對手也多。由中央出兵可能會出現反應遲緩的情況,因此在唐玄宗後期確立了節度使制度。
唐朝經過這次大的動亂以後,國力再也沒有恢復。安史之亂平定以後,藩鎮割據的情況出現,唐朝中央政權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就在唐朝逐步衰弱時,吐蕃向唐朝發起了挑戰。唐朝的國境線從現在的阿富汗快速收縮到了甘肅境內,大唐安西四鎮成為了歷史。
只有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期,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並存。唐朝由繁榮又一次開始向衰敗轉變。
-
4 # 子淳途說
不能全算,唐玄宗期昏庸奢靡,喜好享樂,不理政事,導致唐朝走下坡路這才是重點。安史之亂只不過是加速唐朝滅亡而已。
-
5 # 歷史爆破手
其實,歷史上的盛世,比如“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這些盛世之所以出現,背後自有深刻的原因。除了英明的君主之外,還必定有相應的制度作為保障。而當盛世之所以消失的時候,肯定是保障盛世的某一項或者幾項制度,已經開始失靈。所以,安祿山造反確實是毀了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由盛轉衰。但在“安史之亂”的背後,其實是各項制度的崩潰或者失靈。而安祿山,只是加快了這個程序而已。
藩鎮的出現唐朝初期的時候,設定按察使監督郡縣的行政情況。後來慢慢有了大都督,全權管理當地的所有事情。再後來,大都督轉稱節度使。但在唐玄宗之前,節度使都是由有聲望的大臣來擔當,且並不會久任,以防節度使做大。但是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防止邊患,節度使開始轉為長期任職。而且,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李林甫為了避免節度上對自己形成威脅,開始任用胡人擔當節度使。
因為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李唐血脈裡也有鮮卑的血液,所以唐王朝對胡族擔任節度使這樣的官職,並不十分排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坐上了節度使的位置。再加上安祿山善於逢迎,把唐玄宗哄得很開心,所以安祿山得以兼任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手下兵馬十八萬,這已經是很大的一股勢力了。好在此時的李林甫對安祿山還壓制地死死的,安祿山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傳言安祿山一直感激唐玄宗對他的恩遇,想要在唐玄宗死後再造反。只是後來楊國忠接任相位,他已壓制不住安祿山,卻又經常在唐玄宗面前進言安祿山想要造反。正是楊國忠數次刺激安祿山,逼得安祿山最終提前發動叛亂,由此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大幕。
藩鎮掌控了稅收、軍隊以及人才唐朝之所以強盛,是和稅收制度、軍事制度、科舉制度以及三省制密不可分。具體來講,稅收實行的租庸調製度,軍事是實行府兵制,科舉選拔大量優秀人才,三省制平衡權力和集思廣益。而在這其中,尤以稅收制度和軍事制度為重。
租庸調的逐漸崩塌。唐初的時候,實行“均田制”(按照人口授予田地),而賦稅與耕地、人口等因素,合力分配。因此,在這種稅收制度下,只要老百姓勤於生產,是有很可觀的收益的。但這項制度實行的前提,是國家必須對耕地和人口有著精密的掌握,這樣實施起來才有根據。但是哥個兩三年就統計全國田地和人口,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到了唐高宗晚年的時候,賬冊已經失實了。到了唐玄宗時期,這種情況更是嚴重,許多農民的田地被大地主、大富豪兼併,農民只好給這些人當了佃農。但是佃農的租稅,是原來的十幾倍甚至二十倍於原來政府的規定。安史之亂後,這種情況更加惡劣。
府兵制的註解瓦解。因為農民是按人口分得田地,當政府在農民中選擇精壯者服兵役,且免除服兵役的人的賦稅的時候,農民是很樂意的,這就是府兵制。而且,唐初的時候,府兵地位也相當受人尊敬。但等到唐高宗時期,天下太平久了,府兵的地位也下降了許多,許多被長官當作僕役一般對待。因此,許多人甚至自殘以躲避服兵役。再者,隨著農民丟失掉土地的越來越多,他的田地都沒有了,再免除他的賦稅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府兵的兵源都成了問題。到了唐玄宗時期,國家不得不開始募兵,以此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但是,這些募兵到了節度使的地盤之後,慢慢被節度使掌握,成為節度使的“牙兵”,朝廷失去了對這些兵士的控制。這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藩鎮得以逐漸做大。後來,稅收也漸漸為節度使掌握,更使得藩鎮如虎添翼。
唐玄宗對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的任用,使得私黨橫行,任人唯親,為以後的朋黨埋下隱患。唐玄宗對高力士等宦官的寵信,使得他們以後有機會掌握軍權,甚至可以任意廢立皇帝。至於他們監軍逼反的藩鎮,更是數不勝數。再者,唐玄宗晚年,科舉取士的方向發生偏差,許多擅長詩詞歌賦的進士掌權。這固然對盛唐文學的繁榮有促進作用,但這些人往往對政事不大在行,使得朝政日廢。而且後來藩鎮開出的條件,比朝廷開出的條件更要優厚,許多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反而投靠了藩鎮,進一步加劇了中央政權的衰落。
綜上所述,這些情況都是安史之亂之前,客觀存在的情況。即使安祿山不造反,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唐王朝也會逐漸衰落。因為支撐盛唐強大的制度,在唐玄宗甚至更早之前,已經開始逐漸崩潰。而安祿山造反,只不過是把盛唐的遮羞布給扯了下來,加速了“開元盛世”的毀滅。如果把開元盛世的毀滅,強加給楊玉環、楊國忠或者安祿山的話,是不客觀的,起碼是片面的。真正的原因,是更深層次的制度的衰落、崩潰,這才是毀掉開元盛世的元兇。
回覆列表
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
歷史研究有誤,
歷來都把責任歸結到楊玉環,
其實根子在武則天,
武則天早期李治在世時還有人矯正,
後期武則天哄抬女權,導致中唐周武女性婚育困難,婚姻障礙,人口出生率斷崖式下降,幾十年時間少生育兩代多人口,
李隆基時代,唐朝中原主流民族與五胡人口倒掛,
唐朝人丁空虛,兵源人力嚴重不足,嚴重依賴五胡邊鎮軍事人口,
開元盛世固然有李隆基勵精圖治的因素,也有人口縮錶帶來的富足,
開元天寶年間女性以胖為美,就是因為全社會吃飯的孩子少,吃飯的人口少
而牛羊飯菜太多。
等到李隆基中年,社會人口倒掛,人口斷崖更加嚴重,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矛盾爆發。
這就是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