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毽子寶貝
-
2 # 平原春秋
大人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即使大人之間有矛盾,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相同、不一致,也不要守著孩子爭吵,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了,而且孩子的膽量很小,如果守著孩子吵吵鬧鬧,孩子會受到非常大的驚嚇,直接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孩子會找不到安全感。
在遇到問題,兩個大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一定要順著一個人的說法解決問題,即使他做的不對,也不要當面指責爭吵,要揹著孩子兩個人再商議這件事,指出這件事他哪兒做的不對。這樣兩個大人之間達到了互相尊重,而且不會給孩子心靈留下任何爭吵的陰影。
-
3 # 煊讀心理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孩在外面與小夥伴瘋玩了半天,肚子很餓,於是回家找吃的,進門就喊“爸爸媽媽我餓了!”,於是媽媽趕緊問“你想吃什麼呀?要不要喝酸奶呀?”,這時旁邊的爸爸立刻大聲制止“怎麼能喝酸奶呢?胃裡沒東西再喝酸奶對胃能好嗎?難怪孩子老是胃疼。”媽媽一聽不願意了,於是兩人就開始辯論起來。等到他們平息了爭辯,才發現孩子自己跑到廚房已經吃掉兩個西紅柿了。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成人有時候總喜歡把事情搞得太複雜,想的太多,往往忽略了根本目的。家庭中教育觀念不同這是正常的,因為個體不同,必會有差異。但不正常的是什麼呢?就是不太容易接納跟自己不一樣的聲音。看似都為孩子,但其中摻雜著太多個人防禦性價值觀。請試問自己:意見分歧時,自己的注意力是在孩子身上,還是自己身上。是否嘗試過站在孩子的位置,感同身受一下他們的處境。如果你能真實體會到孩子的感受,也許你自己就會找到處理的答案。
“無法忍受的分歧”,代表著一種對立關係。會認為對方的想法太幼稚可笑,太陳舊保守,簡直是不可理喻,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想的等等心態情緒。在這樣對立的狀態下,產生的是一種競爭心態,不太利於問題的解決,只有在合作心態的前提下才會更好的處理問題。如何達成合作心態呢?
第一步,溝通自己,是否可以理性思考,接納他人的不同想法?(不去急於判斷對錯,指出他人所謂的“不合理”。)
第二步,溝通他人,是否願意共同合作來解決孩子教育問題?
第三步,求同存異,只尋找家庭教育觀念的相同點,認可對方家庭中的角色和價值。(不同觀點先不要觸碰)
第四步,積極行動,將雙方認可的相同點先去行動執行(過程中不要當判官,保持接納性)
第五步,積極反饋,將過程中的改變積極反饋對方,再共同總結修正。(不開總結批鬥會)
這個過程中,不管是父母、還是夫妻、或者全家,可以經常開家庭會議,需要有儀式感。讓大家積極投入其中,體現每個人的價值,形成接納、信任、積極的家教氛圍。
-
4 # 毛不二滴媽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所思考。
我們一家人報名參加了一個體育比賽,比賽要求透過走路,騎腳踏車或是公交車的方式在6個不同的打卡點打卡。這6個打卡點有點距離,基本上跑遍需要繞城市一圈。
在第一個打卡點,我們還比較有興致,但是在看到很多家長開自駕車帶孩子參加比賽而第二個打卡點又在很遠的地方後,急性子的爸爸也動了心,提出回到出發點開車。可是,比賽規則明明寫著開自駕車是違規的,而孩子也知道這個比賽規則。所以我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並且告訴孩子爸爸,希望我們能享受這個過程。孩子爸爸接受了,我們又愉快地前往其他打卡點。
這是第一個插曲。
第二個插曲發生在比賽快結束時,在倒數第二個打卡點,爸爸發現每個打卡點發的通關密碼是通用的,於是在倒數第二的打卡點要了兩張通關密碼,也就是說最後一個打卡點我們不用去就可以完成比賽了。這時候孩子爸爸又提出直接去終點站,跑了大半天了,孩子也累了。但是,我心裡是不願意的,我的出發點是既然來比賽,就應該尊重比賽規則,投機取巧的行為不太妥當,更何況在孩子面前。於是,我問了孩子,累不累,孩子也表示不累。我們的分歧又產生了。這次,孩子爸爸有些生氣了,我們爭論了幾句。孩子爸爸堵氣地帶著孩子騎在前面,一路上都是他騎著腳踏車帶孩子,我則跟在後面。我以為孩子爸爸會直接帶孩子回出發點,邊騎腳踏車邊想,既然他不肯去,那就我自己去吧,代表全家走完全程。於是,我走了另外一條路。
誰知,我還沒到最後一個打卡點,孩子爸爸爸打來電話,說他已經再打卡點門口了。這讓我很驚喜。
就這樣,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比賽,每個人都很開心。
這件事給我的思考是:
1、當我們發生分歧時,其中一方做出讓步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爸爸堅持開車參加比賽,或是拋開我直接去終點,雖然也能拿到獎牌。但是我會非常不開心,因為我認為這樣的比賽沒有意義。
2、發生分歧時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一下。當第二次分歧產生時,我騎著腳踏車想想覺得爸爸說得也有道理,因為孩子三天前得過腸胃炎,身體狀態的確沒有在最佳狀態,而我又很想堅持自己的想法,所以雖然我們爭論了但是我沒有生氣並決定自己走完全部。按照以往我的脾氣,當我獨自騎行時,孩子爸爸的電話我必然是不接的,但這次,站在對方得角度看問題後,我馬上接了電話,而孩子爸爸也給了我驚喜。假如我堵氣不接電話,那結果必然是孩子爸爸聯絡不到我會更生氣,那麼惡性迴圈也就開始了。
3、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第二個插曲發生事,我孩子坐在後座,她捂住耳朵說:“我不要再聽你們說話了。”父母有不同的意見很正常,最好的方法是能夠平心靜氣地表達觀點,減少對孩子的影響。
4、多看書。為什麼這麼說,我把自己沒有賭氣而是分析問題的這種進步歸功於最近看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書,這一點也是我覺得驚喜的地方。
-
5 # 小小思維家
哪怕再相愛,相處再和藹密切的夫妻,有的時候總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尤其是在教育孩子這個方面上,有的父母很容易達不成一致的意見。
1.先讓孩子聽從一方的意見。
雖然父母有分歧,意見不一,但是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可以先讓孩子聽從一方的意見。
父母不能在孩子的面前爭論長短,非要爭論成功才算贏,這是不對的。
如果是一些小問題,例如孩子是先做作業還是先運動?
這個時候可以先讓孩子聽從一方的意見,可以讓孩子先行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後父母再好好商量這個做法是否是對的。
如果商量妥當,那今後可以按照這個做法繼續去做。
2. 剋制住情緒。
若是父母的言語中,有人已經“嗅”到了火藥的氣味,可以嘗試著剋制情緒,進行一些少說話,來多幾次深呼吸的情緒處理。
這樣既能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能夠不讓關係有惡化,能更好的接納彼此。
說到底,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在私下爭論的時候,不必從細枝末節的瑣事計較,惹來彼此的糾結。
回覆列表
這個要看是不是原則性問題了,如果是原則性問題,可以溝通啊,說明有哪些好處和危害。舉個例子,很多奶奶給上幼兒園的小孩餵飯,這肯定是要明令禁止的,對吧。不能由著老人。要跟她講清楚,這個怎麼不好。聽進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