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夯七婚戀指導
-
2 # 親子溝通如何說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在其著作《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寫道:兒童的大腦並不是一臺可孤立運轉的計算機,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器官和機制。
而在孩子迅速成長的童年時期,最為關鍵的莫過於他們的家長了。家長能否盡到自己的責任,在保證基本的生活供養之外,給他們足夠的愛和關懷,將決定著他們長大成人後是否具有健康的情感和完美處理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情感如果長期得不到迴應,他與別人之間的親密互動就會降低,從而造成一定的大腦發育缺陷。在《我們的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舉了一個羅馬尼亞孤兒研究的例子,這些孩子如果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孤兒院收養,因為缺乏關愛,他們長大後就會在智商、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表現出異常。而且,長此以往,這些孩子 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執行力特別差,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服從管教。
甚至如果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還有可能會出現抑鬱症、酗酒成癮、肥胖症和心臟病。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情感長期得不到迴應,會產生從心理到生理等一系列的反應。
一是情商不高,難以適應社會。
二是智商受到影響,難以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三是身體出現異常,各種疾病相伴而生。
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要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沒必要關注他們。實際上,你的撫摸和聲音都會在他們的大腦中產生反應。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迴應,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
3 # 尋覓煙火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感情長期得不到迴應,很容易造成因童年缺愛而導致心理出現各種問題:
一、缺愛的孩子,一生都渴望被愛武志紅老師曾在書中寫道: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
一個經常被忽視感受的孩子,很容易變得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
他們會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在意自己,而去努力討好別人,最終失去對自我的認識。
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本應在父母的疼愛中健康快樂的長大。
但由於妹妹久美生病,父親開始整天愁眉不展,每天只關心生病的久美,都不看松子一眼。
松子覺得一定是自己表現得不好,父親看不到她,所以把愛都給了妹妹。
松子為了討父親的歡心,她努力成為父親心目中理想的女兒,努力學習,成績優異,考大學時,放棄自己喜歡的理科,報考父親期望的文學系。
松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博取父親的歡心,然而,父親對她的態度依舊沒有改變。
每天下班回家,還是會先去妹妹的房間看她,對她說一些溫柔體貼的話。而看到松子時,卻連個笑容都沒有。
父親的忽略,讓松子傷心絕望,她痛恨妹妹,甚至差點掐死她,對家人也不再信任。
在父親的無視中長大的松子,在以後的一生中都在尋找那個能在意她的人。
她與一個又一個男人同居,被一個又一個男人利用和玩弄。她一生都在渴望被愛。
心理專家袁榮親說:一個人如果在童年只獲得了很少的安全感,長大後就很難再重新建立一個安全島。因為缺少,所以極度渴望。
一個從小缺愛的孩子,一生都渴望被別人關愛。
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一味的討好別人,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
二、缺愛的孩子,很容易變的冷漠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父母忽視你可以到什麼程度?
有一位匿名網友敘述了自己的經歷。
出生第二天她就被父母送到鄉下爺爺奶奶家,一直在鄉下住到十幾歲。
後來她被父母接到城裡的家中,日子卻過得小心翼翼,姐姐弟弟都欺負她,父母也嫌棄她。
第一次來例假,母親竟當著父親的面罵她不要臉。
冬天氣管炎發作,咳嗽難忍,父母不但不帶她去醫院,還嫌棄她咳嗽聲太大吵著家裡人睡覺。每次咳嗽她只能極力忍著,實在忍不住了就用被子捂住口鼻。
有一次,姐姐偷拿了爸爸的錢,不敢承認。父母卻認定是她拿的,用惡毒的話辱罵她,還用腳踹她的頭,她躺在地上頭部被踹出了血,父母也沒有上前抱抱她,問問她疼不疼。
她說,那些黑暗的時刻,她不想去回憶,但卻永遠忘不了。
不被父母關愛的童年,讓她經常質疑自己,而且變得極度冷漠。
她說:她不在乎任何人,也從不會向別人求助,因為覺得在這個世界上父母都會拋棄她,沒有誰會愛她了。
童年缺愛的孩子,很容易變得極度冷漠和自卑。
因為沒有被愛照見過,長大後也很難學會怎麼好好去愛別人。一個沒有見過Sunny的人,怎麼去給別人溫暖。
-
4 # 陌世無雙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感情得不到迴應,會對他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無法扭轉。
老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小時候近似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去世的早,上學翻幾座大山,學費交不起,老師打,被趕回家,望著大山,卻無人訴說,不知道像誰要學費,弟弟妹妹的哭泣聲,讓他無所適從。他們寄養在別人家,寄人籬下的那段日子他從不和我細說,總是輕描淡寫,慢慢地知道那是傷口後我也就不再提及,我們相識九年才領證結婚,他當時怕不能給我一個好的未來,不能給我一個家,說跟了他就要一根到底,不能離婚,我也想從一而終,想法不謀而合,我就慫恿著他去領結婚證,塵埃落定之後結婚生子。
婚後生活不易,熬到孩子讀幼兒園,我想去上班,他死活不同意,說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愛無處不在,說不想讓孩子有他小時候那樣的感受,真的很痛,這不,今年孩子讀小學了,我再提上班,他還是不同意,說再陪孩子幾年,長大了想陪他也不需要你陪了,在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陪著他他會感到很幸福,得,我上班的日子遙遙無期了,還好他工資全部上交,每個月留幾百零花錢。
他每次聽什麼“額吉”還是“夢中的額吉”那首歌,就流淚,他說:你不懂,我有媽和沒媽沒什麼差別。其實我懂,我親媽去世的早,但是我爸爺爺奶奶都很愛我,我性格大大咧咧,他說我不像組合家庭長大的,身上散發著溫暖,他能得到安全感。
-
5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一個人若在早年經驗中沒有與母親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那麼他在成年後會感到缺乏安全感,並且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那麼在成年的戀愛關係中,他們也會難以察覺到雙方的情感體驗,經常會問對方:“你喜歡我嗎?”“你愛我的什麼?”反覆的詢問總會讓另一半不解,他們會認為“難道我還沒有表現的足夠愛你嗎?”可能這也會讓對方覺得很煩,甚至提出分手。
而這,也讓他們證實了自己的觀點“他確實沒有那麼愛我”,並陷入了死迴圈。
產生心理問題有研究表明,比起身體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更容易使一個人長大後有社交焦慮障礙、心理防禦過強、過度自我批評,甚至造成精神問題。
童年時期你的情感不被迴應,那你會把自己的情感包圍起來,並在延續到成年的生活中,你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得到情感的反饋,沒有能夠順利解決自己情感問題的技巧和方法,並且難以信任他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援。同樣你會把憤怒的源頭指向自己,對自己不斷地進行攻擊,久而久之,會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抑鬱。
成年後要為自己負責除了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你還可以自己來幫助自己,把情感當做是朋友,慢慢的放下對外界的防備,學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情感,並且大膽的走出困境,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有了他們的支援,你會感到更有力量。
-
6 # 心理奶爸
童年時期的情感和生活經歷,對你我成長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提出,父母若未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情感迴應,會造成童年期情感忽視(CEN)。這種經歷會影響到我們之後與他人的交往模式,比如在家庭、班級或者某個團體中缺乏歸屬感,難以向朋友敞開心扉,在社交場合覺得不夠自在等現象。童年時期的孩子是需得到認可和關愛的,如果常常經歷這種有意或無意的情感忽視,會對他們的心理以及日後的思維模式和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如果一個年幼的孩子,在他們最需要被認可被關愛的年紀,經歷了足夠多這樣的有意無意的情感忽視,那麼他們在日後將會體驗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心理問題。我們常常會在生活中見到這樣一種情景,當孩子大哭時,父母兇巴巴的對孩子說:“不許哭,再哭就會有壞人來抓小孩了。”而不是耐心詢問孩子“你為什麼哭啊,可以跟爸爸媽媽說說嗎?”。父母這種應對孩子情緒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這樣會使孩子的情緒表達受到壓抑、認為自己是不被認可的。臨床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情感長期受到忽視的人,他們具有更高利他性,常常難以察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壓抑自己的情緒。他們不僅難以很好的體會自己的內心狀態,不善於表達情緒,也很難準確的體會別人的感受。由於缺乏這種經歷,即童年時期的情感、生活經歷,對你我成長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
-
7 # 暖心理
根據兒童在行為上的不同表現,從依戀理論來看,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情感長期沒有得到迴應,也就是與養育者的情感互動關係有可能會形成焦慮-迴避性依戀。依戀是指嬰兒與媽媽(養育者)的一種特殊情感上的母嬰互動關係。當一個孩子一生下來,如果能被養育者很好的迴應,如果媽媽具備鏡子的功能比如當孩子哇哇大哭時,媽媽能及時的給予撫慰,孩子呀呀學語,媽媽也做出同樣的反應,這種及時的滿足迴應會讓孩子形成基本的信任感,也就是這個世界是好的,我是受歡迎的,也會認為給予自己滿足的是自己,因為這個時候他還不能分別得出媽媽和自己,嬰兒會覺得他就是媽媽,媽媽就是他。
但是慢慢的孩子隨著心理的發展,孩子會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還有另一個人的存在,他可以識別出媽媽是一個個體,自己是一個個體。孩子可以在媽媽這面鏡子裡瞭解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如果媽媽這面鏡子不具備這樣的功能,也就是這個鏡子始終對於自己發出的一系列動作(情感需求表達)長期都沒有迴應,孩子的能量也就是生命力就會被壓抑。對他的成長可能會存在以下一些影響:
1.在性格方面:傾向於內向,有什麼事都憋在心裡,不善於表達自己,對外界缺乏安全感。
2.在人際方面:不太容易交到知心的朋友,會重複童年時期的依戀關係,潛臺詞就是就算我表達了你們也不會有迴應的。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就躲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常有孤獨感,會迴避一些社交。
3.在認知情緒方面:失去信任感,常一個人呆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又不能很好的與外界互動,但是人都有關係的需求,但由於沒有被很好的迴應過,這樣的衝突會有焦慮的產生。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不被愛的等比較低的負面評價。
4.在親密關係方面:不太會主動的表達自己,會把強烈的情感壓抑起來,對他人的情緒情感也不能有很好的敏感度。
以上是我暫時想到的一些影響,但是,並不是說童年時期長期沒有情感的迴應就一定會有以上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並都不是不好的,他們都有存在的積極意義,隨著成長最重要的是當意識到沒有被很好的迴應過時,變化就已經在悄然發生,每一次的看見,都是創傷的一次療愈。
-
8 # 鵜鶘心理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都市中的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每天承受著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很多人被迫將生活的重心傾向於事業而忽略了家庭,忽略了孩子。或許現在的孩子在物質方面不會缺失,甚至會因為父母的歉意得到了加倍的補償,然而,孩子們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卻失去了太多太多父母的撫愛了。在教育心理學方面強調個性氣質的同時,更加強調孩子所處的特定環境對一個人身心健康成長的決定作用。一個在童年時期得不到來自父親母親的情感迴應的人,在研究調查中發現,會變得任性、好勝、利己,向極端自私的性格發展;個別的也可能會在內向個性的作用下,變得具有神經質、懦弱、膽怯等特點。
童年得不到情感和體感撫愛的人是不會懂得奉獻和犧牲,人際關懷是人們社會化發展的必備情感和技能,是職場中人能相互協同生存的保證。現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犧牲,不懂得回報,原因就是在於孩子從小就缺乏一個相互幫助、關心、援助別人的教育成長環境,根本不會了解個人只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是社會支援系統中的一個點。作為父親母親應當要使孩子們懂得什麼是關愛,什麼是支援。並給孩子創造能夠感受到這種較高階情感的環境,也可以嘗試著讓孩子們體會到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的自我實現的幸福感。心理行為理論一直強調行為的重要性,從電視上、電腦上看到的只是一種意念教育,而只有在陪伴和撫愛的當中才能強化內化這種關心和愛的觀念。
回覆列表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感情長期得不到迴應,會影響孩子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當然這裡的感情可能是得不到父母迴應,也可能是得不到同伴的迴應。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很多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在家庭中,各種關係的影響是雙向的,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情感迴應,孩子可能會與周圍人變得疏離,慢慢封閉自己的心,不在表達自己的需求,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不會很親近,容易在青春期引發更多的矛盾,這些也會影響孩子長大之後的親密關係。
如果孩子的感情得不到同伴的迴應,那麼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忽視,小時候受到忽視的小朋友,可能得不到同伴的支援,會越來越安靜,慢慢變的退縮,變得退縮,防禦會越來越強,影響了孩子的人際關係交往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各種能力很重要,情感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人際關係中,情感的表達和交流可以促進孩子人格的完善發展,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吝嗇對孩子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