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衝的影像聲色
-
2 # 超級狗仔隊
當然好,沒人依賴,一個人過麼,被依賴有時候才能證明我們活著的價值,被老人依賴,被孩子依賴,你是一個好家人。被同事依賴,被老闆依賴,你是一個好員工。被全世界依賴,你是什麼,你就是某個行業的頂尖人才,被稱為神也不為過
當然好,沒人依賴,一個人過麼,被依賴有時候才能證明我們活著的價值,被老人依賴,被孩子依賴,你是一個好家人。被同事依賴,被老闆依賴,你是一個好員工。被全世界依賴,你是什麼,你就是某個行業的頂尖人才,被稱為神也不為過
依賴分為兩種。
一種是健康的,正常的。
它是親密關係的一種積極的表現形式。
你不想離開我,我也不想離開你,不論外界如何兵荒馬亂,殺機四伏,人心叵測,只要知道彼此的存在,就有足夠的勇氣和慈悲,繼續在人世的道路上前行。
在愛中,偶爾賴一賴,是給內心的小孩一點自由的空間。
沒有這點空間,情感可能就會停滯流動。
兩個人,成了兩具僵硬的木頭,看似堅不可摧,實則戒備森嚴。也不是好事。
一種是消極的,病態的,過分的。
在他(她)的內心裡,對獨立、責任、成為一個成年人……等需要付諸努力的事情,充滿了深層恐懼。
他希望成為永遠的小孩,讓伴侶成為家長,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旦失去,則天昏地暗,撕心裂肺,要死要活,覺得再沒有辦法繼續生活下去了。
因此,準確地說,那是寄生心理。
你是寄生者,對方是寄主。
這兩者,都會模糊掉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界限。
前者是甘心喪失自我,後者是試圖吞沒對方。
因此,這種依賴與被依賴,都會消耗掉一個生命的自然情感和創造能量。
比如這樣一個案例。
A(姑且稱之為A)是一個童年缺愛的女人,自我價值缺失,在她長大以後,她不顧一切地尋求他人的愛,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無論對方是師長,還是同事領導,朋友丈夫,或者酒吧剛剛結認的陌生人,甚至只是在“附近的人”裡搜到的網友,都能迅速地“愛”上。
只不過,一旦出現問題,昨天分手,她在明天就會續上一任,無論對方是什麼品種,什麼德行。
她無法忍受身邊沒有男人。
她需要一個人的照顧和呵護。
因此,她的曖昧史很複雜,也很漫長。
意外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是,男人多如過江之鯽,卻一隻接一隻遊走。“愛”的大網,撈起來的,依然是一場接一場空。
為什麼會這樣呢?
A反省自身,說,她發現:一旦她開始一段關係,她就會牢牢地黏上去,要確定關係,要反覆承諾,要長相廝守,與對方寸步不離。
她會告訴對方:“我這麼愛你,沒有你我會很害怕,我一刻也離不開你,你應該陪我,應該照顧我……”
這種束縛自然讓人透不過氣。
於是不適、對抗、爭吵、疏遠、結束。
到了第二天,她痛不欲生地,再度開始一段關係。惡性迴圈再度開始。
這種情節,在你我的生活中,都是常客。
所有人都不會陌生。
為什麼它們難以善終?
究其根本,在於這種關係和感情裡,沒有自由的成分。
真正的愛是成熟的、理性的、自由的選擇。
它是自然而靈活的,誰對誰,都沒有強制性的“必須”和“應該”。
但A,以及如A一樣的患者,卻是反其道而行。
他們認為,伴侶“必須對我如何如何”,“應該對我如何如何”,如果“不如何如何”,則人生黯淡,無法正常生活。
這時候,他們要麼埋怨,要麼尋找另一個寄主。
這就構成了心理學上的“依賴性”。
當對他人的依賴,已經控制我們的言行,控制我們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麼它就不再是單純的渴望,而是成為過分依賴的心理問題。
因過分依賴而引起的心理失調,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曾經有心理學家,問5個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者:“五年之後,你們希望達到什麼目標?”
結果,幾乎人人都表示:“我希望找到關心自己的伴侶,並且同他(她)結婚。”
是的,都是我我我我我我,“對我好”、“照顧我”、“關心我”、“給我安全感”、“給我錢花”、“給我吃香的喝辣的” ……
沒有“我要對他好”、“我要照顧他”、“我要關心他” ……
也沒人提到要接受挑戰性的工作,自己買房買車,意志堅定地去實現一個夢想,創造出滿意的藝術作品,積極地為社群服務……
在他們的白日夢裡,“負責”、“努力”、“進步”查無此詞。
只想不費力地得到愛和照顧。
只會乞求某個“救世主”降臨,然後,安穩、幸福、愛、安全感……像天上掉錢一樣,嘩啦啦塞滿她的屋子。
一旦得不到,就會自怨自艾;
一旦得到了,就會進入受害者角色,不斷控制和挑剔,怨聲載道,不得終日
斯科特·派克說:
僅僅把得到別人的愛當成最高目標,你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想讓別人真正愛你,恐怕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消極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真正的愛,與責任相輔相成。
倘若一直懷著求主的心態,你永遠是一隻寵物。
命運由他人做主。
愛亦如是。
倘若你能站起身來,開始為個人成長負責,不依附他人,不犧牲他人感受,一旦出現問題,學會面對現實,進行自省以及反觀,而不是說“都怪你,要不是你……我也不會……”
你將慢慢地,由一個受害者,成為一個責任者。
成為責任者,就會具有人的屬性,而不是寵物的心態。
然後,你才會學著自尊自愛,並開始尊重他人愛他人。
依賴得有。
但萬不可成癮成疾。
透支自己的愛,去購買他人的呵護,只想要極致的愉悅,不想要艱難的人生,這與癮君子,沒有什麼兩樣。
真正健康的依賴,在兩個健康的大人中間,才會發生。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兩個人,都可以隨時說“不”。
我願意給你處理家務,但如果我不做了,你也可以井井有條地收拾;
我願意陪你,但如果我沒辦法陪了,你也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願意你做全職主婦,但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也可以撐起整個家庭;
……
如果你和我,都是基於一個成熟的內心,來玩一場模仿孩子的遊戲,在融洽的親密關係裡,恢復燦爛的天真,那麼,這不僅不會喪失自我,反而會讓生活性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