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尹慕蘇

    個人認為,吳國將軍武力值偏弱,個個將軍也都英勇善戰,但是能拿的出手的名將,可以和關張馬超,許諸,典韋,張遼,夏侯惇徐晃等相提並論的太少,甘寧,太史慈,呂蒙等。

    吳國偏儒將,也符合江南地區風情水軟的特性,我本是江南人,我也喜歡儒將,溫文爾雅。周瑜,魯肅,陸遜,陸抗,戰略家,軍師比較多,三國中吳國打的仗相比於蜀漢,曹魏也偏少,實戰那麼多,出場少,但是狠角色不少,不比魏蜀的差,周泰,黃蓋,甘寧,丁奉(90歲高齡還帶兵退敵)等等。

    個人愚見,拋磚引玉了。

  • 2 # 狼煙火燎

    吳國有“四大英將”,也是各有各的成就!全都是短命鬼

    吳國的四大英將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英將的成就也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卻全部都是短命鬼!

    周瑜絕對是三國裡帶兵打仗最厲害的統帥行列裡的一員,從孫策打江山開始就帶兵投靠(周瑜和孫策是發小),也為孫策打下江東立下汗馬功勞,最著名的當屬赤壁一戰,作為前線總指揮帶領孫劉聯軍5萬兵馬大敗曹操,從此青史留名!後來攻下江陵,準備進攻蜀中的時候,病死在回江陵的路上了!

    魯肅是周瑜舉薦給孫權的,促成了孫劉聯盟,主張借江陵給劉備,後來與劉備談判收回了半個荊州,也比較短命,沒過多久就死了!

    呂蒙,這是孫權自己培養起來的前線大都督,最大成就裝病矇騙了關羽,再後來白衣渡江,將整個荊州都拿下了,並且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不久病死了!

    陸遜,呂蒙死後的接班人,劉備為奪回荊州,舉國進攻吳國,陸遜火燒連營,一舉消滅蜀國8萬人,差點連劉備都給俘虜了!但是由於勢力太大,引起孫權的猜忌,被孫權過河拆橋殺了!

    陸遜的死也就是吳國走下坡路的開始了

  • 3 # 酆都太守

    兩點原因吧。一、這些稱號更多源自演義的民間稱號,在演義中吳國是千年配角,不被重視是肯定的;二、吳國和曹魏、蜀漢不同的是,那兩家大將很多,帥才卻很少,吳國是良將一般,帥才很多,比如孫策、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包括他們的老太爺孫堅,各個忠烈勇武,帶兵如神,兩相比較,帥太突出,將太平庸。

  • 4 # 歷史有知社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眾多的遊戲作品等,都會讓人感覺到蜀漢與曹魏的勇將特別地多,而東吳卻沒啥存在感。蜀漢除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五虎將,還有魏延、姜維等武力一流的勇將。而曹魏的勇將就更多了,除了被稱為“五子良將”的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還有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彰、曹仁、許褚、典韋等等。

    相比較之下,似乎東吳的勇將就相形見絀了,似乎除了孫策、太史慈、甘寧等之外,就別無勇將可言了。那麼,能與蜀漢、曹魏三分天下的東吳,又何以與之相抗衡呢?其實,無論是蜀漢的五虎上將還是曹魏的五子良將,都是後世的說法,而在當時卻並無此稱呼。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分別合傳。故而,後世才有此一說。其實,他們的軍職卻並不相等,並不能等量齊觀。

    受評書演義、遊戲作品等影響,每提起將領,人們總愛強調“勇”字,總愛給武將們搞個排名啥的。即便是不同時期的武將,也要讓關公與秦瓊戰一場,非分出個勝負強弱不可。但正如孫武子所言:“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勇僅列其四。而無論是蜀漢五虎上將,還是曹魏五子良將。其實,除了關羽獨當一面外,其他將領卻很少能獨當一面的,比較欠缺帥才。而關羽獨當一面的下場,卻也不怎麼理想,最終大意失荊州。不但沒有為蜀漢落到半絲實處,反而丟失荊州大本營,使得蜀漢的疆域大蹙。

    相比之下,東吳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被後世稱為“東吳四英將”。此“東吳四英將”都是世之難道的帥才,周瑜破曹操於赤壁而定天下三分;魯肅為孫權策劃天下大計、聯劉抗曹;呂蒙獻策擒獲關羽而收復於荊州;陸遜敗劉備於夷陵、敗曹休於石亭。皆為定江山社稷之功績。

    陸機在《辯亡論》說道:周瑜、陸公(陸遜)、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而蜀漢五虎上將、曹魏五子良將與“東吳四英將”相比。除了在“勇”方面過之外,而在綜合才能上是遠不能與“東吳四英將”並論的。

  • 5 # 影51684

    不是沒有,只是缺少一流的武將,但是二流頂級的武將非常多,比如十二虎臣,個個都是中流砥柱。蜀漢雖然五虎上將很厲害,但是第二梯隊算算也就只有魏延,王平,姜維等幾個。還有,東吳的儒將非常多,前有燒地曹操不敢下江南的周瑜,後有燒光劉備家底的陸遜。有這麼厲害的統帥,將領的光輝自然就黯淡了不少。最後一個,孫權的統兵能力嘛……打個合肥被嘲諷成了“十萬送人頭”,比起攻城掠地,還是孫策厲害一點,所以將領很難在他手下得到發光的位置。

  • 6 # 潯陽鹹魚

    所謂的曹魏帝國之“五子良將”,蜀漢帝國之“五虎上將”,都是後人的評價。

    曹魏帝國

    “五子良將”來自於陳壽在《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傳末的評語中寫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於是乎,後人總結出“五子良將”這個稱號來作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的評價、代稱。

    蜀漢帝國

    至於“五虎上將”則是出自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分封諸功臣,其中“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在第七十四回中,又以董衡提及龐德的話,提道:

    龐德原繫馬超手下副將,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職居五虎上將,況其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

    不論是“大將”還是“上將”,後人都以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只是歷史小說而已,其中有史實,也有杜撰的成分,在這裡,“五虎上將”的封號就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在《三國志》中,根本沒有這麼個官職或稱號。

    綜合看來,“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都是後人對相關著名武將的綜合評價而已。

    孫吳帝國

    說到孫吳帝國,陳壽則是在《三國志·吳書·卷十》以“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這十二位武將為合傳,這十二人是:

    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陳壽在傳末評價道: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所以有後人將這些孫吳武將統稱為:十二虎臣。

    由此可見:這種後人評價還是有的,無非孫吳帝國的人物熱度不高罷了。

    再者,逍遙津之戰時,張遼和李典率軍衝殺孫權軍隊,這批“虎臣”的表現可不怎麼樣。

    陳武戰死;淩統九死一生;徐盛跑得丟了武器……

    蔣欽、潘璋、甘寧雖然有敢於迎戰的記載,但是大家都知道結果,張遼無人可擋,孫權還差點被抓了,孫吳這邊一群人等逃得灰頭土臉。

    所以,在筆者看來,“十二虎臣”在張遼一人面前便誇不起來啊。江東人以“遼來、遼來”來嚇小孩子不哭,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的段子。

    後來張遼抱病抗衡孫權,孫權仍然對他十分忌憚。

    孫權復叛,帝(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孫)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可以說,經歷過“逍遙津之戰”後,孫吳軍中參戰的虎臣們的形象就跌入低谷了,實在是吹捧不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總決賽MVP的球員就真的比沒得的球員地位作用更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