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兵1992

    朱棣第一次親征是永樂八年,朱棣的親征沒有打過敗仗,失敗的那一次不是朱棣的親征。

    永樂七年,朱棣派使臣帶了書信禮物前往韃靼,提出永遠相好無事,可是派出去的使臣被韃靼給殺了。朱棣決定採取軍事行動,派丘福率師北征,臨行前朱棣告誡丘福小心謹慎。丘福率師出征,一路來到臚朐河遇到了少量韃靼騎兵,明軍立刻擊潰,順利渡過了臚朐河,從俘虜口中得知韃靼主力後撤。丘福並不知道這是敵人的誘敵之計,繼續北進,本來預定在臚朐河集結的後續部隊,此時尚未到達,丘福北進後與後繼部隊完全脫節,犯了兵家大忌。因為丘福的貿然出擊,結果被韃靼大軍包圍,全軍覆沒。後續部隊得知前面的失敗,又沒了主將,只好撤退,韃靼騎兵乘勝追擊,明軍損失慘重。這一仗震驚了朱棣,朱棣決定率師親征,如此一來,就把朱棣後半生推上了五徵漠北的漫漫征途。

    永樂八年,朱棣率師親征。來到丘福喪師的臚朐河後,朱棣下令渡河紮營,建立起北征大營,然後朱棣親率精騎兵繼續北進,追上了韃靼騎兵。面對朱棣的大軍,韃靼內部發生了分歧,阿魯臺率部逃走,避開朝廷大軍,只剩下本雅失裡獨立迎戰,雙方騎兵展開激戰,韃靼騎兵漸漸抵擋不住明軍的攻勢,本雅失裡只得率輕騎兵逃跑。回到臚朐河大營後,朱棣只讓步兵回師,自己又率領騎兵找尋逃走的阿魯臺,最後也把阿魯臺打敗了。

    朱棣的這次親征作用還是很明顯的,韃靼不僅被打敗,而且內部也造成了分裂。

  • 2 # 冷兵器研究所

    這位朋友問的應該是朱棣稱帝后,丘福的那次失敗。

    要宣告的是,是丘福所帶的那一千前鋒全軍覆沒,而不是他的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永樂五年(1407年)在漠北飽受非議的韃靼可汗鬼力赤,被韃靼掌權人物任太保樞密院知院的阿魯臺所殺。同年,阿魯臺迎立北元末帝坤帖木兒的胞弟本雅失裡為韃靼可汗,自任韃靼太師,但實權仍掌握在阿魯臺手裡。剛即位的本雅失裡和阿魯臺一樣,都具有很強烈的反明傾向。

    永樂七年(1409年),四月,朱棣派郭驥出使漠北,並將剛剛俘獲的二十二個本雅失裡部屬送還。沒想到傲慢的本雅失裡非但沒有領情,還殺了使臣郭驥,並準備向東攻擊兀良哈。訊息傳來,一心誠心懷柔蒙古大為光火,“朕以至誠,遣使還其部屬,乃執殺使臣,欲肆剽掠如是耶?!逆命者必殲除耳!”

    鑑於漠北草原勢力失衡,朱棣已決意對韃靼大規模用兵,這標誌著明蒙關係由有限戰爭轉變為全面戰爭。

    與洪武時期名將如雲不同,永樂年間面臨著名將凋零的窘況。在武將勳貴中,成國公朱能在徵安南途中病死;在征伐安南中立下大功而封英國公的年輕將領張輔有勇有謀,是個大將之材,可惜此時尚在處理安南事務無暇北征;僅存的公爵是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的淇國公丘福。但丘福作戰有個致命弱點:剛猛有餘,謀略不足。儘管如此,朱棣還是選擇丘福作主帥,因為其他將領品級不夠,在等級森嚴的軍中恐難以服眾。

    於是,朱棣遂命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統10萬精銳騎兵(此數應有嚴重誇大之嫌)北伐。心思縝密的朱棣特地精心挑選了四位經驗豐富的將領輔助丘福,分別是武成侯王聰、同安侯火裡火真為左右副將,清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特別是李遠,曾經在靖難之役中創造出以八百輕騎兵破敵數萬的軍事神話,論軍事能力遠在丘福之上。朱棣曾大讚李遠“出奇應變,雖古名將不過也”。這從側面反映了朱棣對丘福軍事能力的不信任,就在丘福出征之前,朱棣還是擔心這位老將輕敵,特地告誡:“兵事須慎重,自開平以北,即不見寇,宜時時如對敵,相機進止,不可執一。一舉未捷,俟再舉”。等到大軍開拔,朱棣還是放心不下又連敕諭“謂軍中有言敵易取者,慎信之”。

    丘福於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率大軍向漠北進發,根據情勢,丘福將大隊人馬留在邊境,自己及諸將先率一千餘騎兵作前鋒抵達臚朐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在進軍途中遇到韃靼遊騎,明軍輕易將其擊敗,然後渡過克魯倫河繼續向北挺進,又擒獲一名韃靼尚書,向其詢問本雅失裡的去向,韃靼尚書說:“聞大兵來,(本雅失裡)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餘里”。此時的明軍似乎如同幾十年前對蒙古人追亡逐北一樣,任何敵人都不能阻擋明軍勝利的步伐。丘福大喜,激動地說:“當急行軍可擒也!”李遠敏銳地意識到其中有詐,立刻諫道:“將軍輕信敵閒,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我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為所乘,獨可結營自固,晝夜揚其伐鼓,出奇兵與挑戰;夜多燃炮鳴,張軍勢,使我莫測。俟我軍畢至,併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師而還”。應當說,在這種敵我情勢不明的情況下,李遠的建議是最明智最科學的決定,完全可確保萬無一失。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丘福,反怒道:“敵酋在前,不擒何待?”李遠又勸諫:“始上與言何如,而遂亡之乎”副將王聰也力言不可,但丘福不顧諸將的苦勸,一意孤行,厲聲道:“違命者斬!”,堅持率領著一千餘名騎兵孤軍深入,將士們皆泣而從之,果然不久,伏兵四起,明軍陷入本雅失裡和阿魯臺早已埋伏好的包圍圈,韃靼以數倍於明軍的兵力,將其重重包圍,丘福與諸將奮力衝殺,卻始終突不出來,最終丘福,火裡火真先後戰歿,李遠、王聰率500騎兵突圍,殺敵數百人,奈何敵兵眾多,最終筋疲力盡而死。不過,雖然《明史》記載“一軍皆沒”,但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日後“丘福麾下將士多有歸之者”。而駐紮在邊境的數萬大隊人馬得知主帥的前鋒部隊全軍覆沒後,皆不戰而還。

    此次遠征的失敗 固然是丘福輕敵所致,然而,面對強大的明軍,本雅失裡和阿魯臺表現出對戰場形勢準確冷靜的判斷,並將蒙古人最擅長的戰術——詐敗及誘敵深入之計運用得爐火純青才是關鍵性的因素。

    他們先以少量遊兵佈置在明軍行軍必經之路,與明軍交戰則佯敗而逃,遂逐步引明軍至事先埋伏好的戰場,而此時明軍經過長途奔襲此時早已疲憊不堪,以逸待勞的韃靼騎兵迅速將明軍圍之數重,一舉殲滅之。兩百年前的成吉思汗及其後代正是依靠這種戰術,在戰場上屢試不爽。

  • 3 # 中原一哥

    朱棣為了證明自己奪皇位得到上蒼認可,也急於文治武功,在其登基第九年,開始北伐討伐北方的少數民族,10萬部隊只回來2000多人,不是全軍覆沒。

    造成北伐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不相信朝中官員,只相信自己造反時的人。朱棣造反,經過3年的內戰,奪的皇位,剩下可靠的老部下只有丘福。

    二、沒有得力的人。丘福是將才,不是帥才,讓一個沒能力的人幹能力人的事,失敗是必然,得勝是偶然。

    三、軍隊戰鬥力不如朱元璋時期。經歷過長期的戰爭,軍隊、人民都想安居樂業,不想再戰,迫於無奈上戰場。

    四、對手的強大,對對手的不瞭解。

    綜上所述,北伐失敗。

  • 4 # 春先生的世界

    主要原因:一是沒有好的主帥。朱棣除了相信自己手下的部將以外,對其他人等都不信任,那些老部下死的死,亡的亡,就剩下一個丘福了,北伐的重任只能落在他身上了。原來的三大將張玉善於謀劃,可惜早亡。朱能作戰勇猛,可是少計謀。可丘福身上沒有他們兩位的任何優點。這也是10萬大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是在北伐之戰中,丘福在戰鬥中抓到了一個俘虜,俘虜交代了敵軍的營地,丘福沒有了解情況下,大軍在路途中雖然二次遭到阻擊,但都被明軍輕易擊退,但是轉戰三天沒見敵軍主力,明軍疲憊不堪,但敵軍突然發動進攻,明軍大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時,你會不會回家相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