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工地俠
自古至今,末代皇帝朱由檢恐怕是最令人感慨萬千的!他一上臺就斬殺魏忠賢,大權在握,勵精圖治,立誓要中興大明,但不幸確做了亡國之君!何也?
一、明朝二百餘年,到崇禎時已經積重難返,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作亂,外有滿人叩關,國家財政極度空虛,國家穩定的根基幾度動搖!國破思良將,但上天眷顧明朝,崇禎一朝名將不斷,袁崇煥,洪承疇,吳三桂等皆有大智大勇,袁崇煥守關,洪承疇滅寇皆有大功。可是明朝黨爭不斷,君臣不睦,滿人稍使反間計就除掉袁崇煥,加速了帝國滅亡!
二、明朝的文臣太任性!以青史留名為己任,恨不得儘快殺身成仁,廟堂政策不能統一,統一之後不能付諸實施,有中興之君卻無中興之臣!
三、明朝的根基太薄弱,不穩定因素太多。二百餘年的統治,國家機器已經腐朽不堪,既得利益者高高在上,貧民百姓溫飽無法解決,流民四處流竄,以至於農民起義不斷,今天投降明天再鬧事時常發生!底層大眾是帝國穩定的基礎,試問這樣的基礎怎能牢靠!只能讓關外滿人撿了便宜!若能君臣一心,改革除弊,明朝結局如何或未可知!
-
3 # 水人和
簡短說兩句,明朝滅亡不是崇禎的錯。明朝到崇禎手裡的時候,已經羸弱不堪了。主要責任在他哥哥,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常年不上朝,導致大權旁落,宦官專政。外加上王公貴族腐敗,富可敵國。
宦官專政和貴族的腐敗,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短時間很難撫平。再加上,外憂內患,外有滿清,內有李自成,分身乏術。再者,還有瘟疫橫行。崇禎再勤政,也無力迴天。非亡國之君,乃亡國之命。
-
4 # 長沙酒店人
當政者勤政,節儉不一定就會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是一個複雜系統的工程,跟勤政節儉沒有絕對的聯絡。崇禎施政策略的不連貫,文官集團失衡,武官失控,土地兼併,官員腐敗,軍隊的弱化,百姓失去土地和生存條件,天氣導致的自然災害
-
5 # 阿慶還是阿慶
大凡一個朝代到了末期,也是社會矛盾最劇烈的時候。這裡有一個資本聚集的過程,當資本過度集中在小部分人身上時,這一部分人輕易不會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當這些人又掌握了朝政時,便成為社會的進步和改革的巨大障礙。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是旱災就是澇災,導致中原主要產糧區一下子成為災區,民不聊生。崇禎上臺之前,國家已經腐壞,但是政府機構的運營尚且沒有崩壞,到了崇禎時期,政府機構成為了各種利益衝突的爆發區域,很多時候皇帝的話都不好使,更多的大臣看到這些局面也無動於衷,在他們看來,自己身為前朝大臣,即便改朝換代也不會吃多大的虧,於是對於明朝的忠誠也是十不存一。
另外跟崇禎本人也很有關係,崇禎雖然勤政,但是生性多疑而又寡斷,讓本來已經很差的格局更加雪上加霜,選內閣的“擲骰子”法大失人心。
農民起義原因在於饑荒,朝廷沒有賑災,而是絞殺,殺又不殺乾淨,政策多變,還允許投降,使得農民起義始終不得平復,加上後金逐漸強大,動不動到關內搶劫擄掠一番,可以說北方生產陷於徹底的停頓,南方糧食又因為農民起義難以有效調撥到北方,各地戰亂已經難以阻止。所以曾經輝煌的大明,最終走向滅亡,空有幾位愛國大臣以及軍事天才的存在,卻已經被浪費在不合適的使用上。
-
6 # 遺產君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從萬曆手上接過來的就是一個爛攤子,萬曆三十年不理朝政,國體早已岌岌可危,民怨四起。崇禎上臺後,也想有所作為,但以迴天無力了。 崇禎上臺後,也曾積極的撥亂反正,還剷除了九千歲魏忠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滿清皇太極虎視眈眈,北方戰事連連失利,又遭遇旱災,國庫早已空虛,實在拿不出錢來發軍餉和賑災,於是就開始不斷的加徵賦稅,他欺軟怕硬呀,早前取消了針對有錢人的工商稅,現在卻針對的是最下層的普通老百姓,窮人造孽好欺負,官逼民反,農民起義是順應天意。崇禎也得了所有皇帝們的通病生性多疑,受滿人挑撥,殺害了皇太極的頭號對手袁崇煥,使得北方門戶大開。李自成的農民軍愈戰愈勇,很快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禎帝見大勢已去,在煤山上吊身亡,成了亡國之君。
崇禎執政以來也想成就一番事業,他也有遠大的抱負,想把搖搖欲墜的江山重振雄風,但有滿腔的熱血是不夠的,他大權在握,又勵精圖治,國家應該不至於滅亡,但他生性多疑,好心辦壞事,從而從叛親離,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國家機器已轉動不起來了,各種矛盾積重難返,大明兩百多年的江山在崇禎的手上畫上了句號。
-
7 # 讀史解惑
說實話他比明朝很多皇帝都盡心盡力盡責,也實實在在的努力去做,更何況他接的是一個爛攤子,是一個大廈將傾的爛攤子,而且面對內憂外患始終是抵抗到底,不屈服,最後自殺於煤山。
可是:
崇禎剛愎自用,沒看到崇禎自即位以來整個大明朝就他一個人在忙嗎?其餘的人都是在打工。這種情況的出現,證明崇禎不是一個好領導,也沒有駕馭群臣的能力。如果做為一國之君僅僅只是靠勤奮工作去獲得同情,那這同情未免也太廉價?雖然同情是很廉價,但用到政治人物上就需要一定的標準,不能按照普通人的標準,比如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就好。作為政治人物,尤其是一國之君,需要的不是勤奮的工作,需要的是作為掌舵者問鼎天下的魄力,作為掌舵者駕馭天下的信心,作為掌舵者俾睨天下的雄心,而崇禎皇帝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他都缺乏。
還有一點對崇禎來說非常致命,那就是君臣互不信任。崇禎一朝文武皆有能人,可崇禎皇帝疑心太重,讓手下人不能好好幹活。不用說上面的,就這一點對一個非常時期的政治人物來說更不值得同情。
最後一點,也是大家所褒揚明朝之君的一點,就是有骨氣,這一點雪峰居士是比較讚揚的,也是非常肯定所有明朝君主的。你對外戰爭完全可以這麼做,這是民族氣節、這是民族尊嚴,所謂“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就是如此。然而,面對國內農民起義也採取寧死不彎的態度就顯得古板,其實對於國內農民起義,該剿就剿,但是該撫得撫,要不然怎麼會說恩威並用呢?可是崇禎皇帝之執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妥協。其實當時只要明朝政府對國內農民起義採取剿撫並用的辦法,並且懂得適當妥協,那麼只要一兩年就會緩過勁來。可是,明朝面對兩面夾擊,始終硬抗,是個硬漢子,但不能因物件不同而不能區別對待是為沒有策略,故最終還是國破家亡。
回覆列表
是否節儉、勤政,和國家該不該亡,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這其中既有天命不可違的原因,也有崇禎帝自己的問題。
先說天命。此時的明朝已經是爛到根子裡的一個王朝了:外戰一塌糊塗,內政更一塌糊塗;流寇四處騷擾,黨爭不死不休。亡國之兆有六,明朝一口氣佔了四個,這已經不是人力能挽回得了的。再說了,任何一個不斷檔的封建王朝都沒有超過三百年的(漢和宋是斷了檔的),明朝此時已經二百六七十年了,該到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再說人為。崇禎勤政不假,節儉也似乎是真事,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用對地方,節約也只是小處著眼。他勤勤懇懇的辦事,結果辦了一堆錯事——殺袁崇煥、用溫體仁、縱容黨爭、拒絕遷都......而他的節約,則更像是摳門,因為他的節約並沒給國家財政帶來多少好處,反倒是據說在他的宮裡找出不少銀錢出來。
所以,明朝到了這個時候,真的是該亡了。崇禎既無法扭轉乾坤,也根本沒有那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