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鍾銘聊科學
-
2 # 太極寄暢
其實在太陽系內行星的衛星中,月球並不是很大。但相對於行星本身來說,月球的質量是地球的1/81,這的確相對於其他衛星的比例來說是很大的了。而且地球與月球的岩石年齡幾乎完全相同,所以月球可能原來就是地球的一部分,由於某種原因脫離了地球。這是與其它行星衛星較為不同的地方。
-
3 # 加點藍吧
月球現在的體量,可能沾了地球一點光。早前撞擊月球上的水給了地球,而撞擊下來的東西,基本都給它了。月球一起圍著地球轉,至今仍未走出地球大氣層。
幾十億年過去了,月球還是忠實出追隨著地球。那麼它有些什麼作用呢?科學家認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好的一面是說,起初地球轉得太快了,但後來月球以其全部引力,使之產生了潮汐力。久而久之,地球也慢了下來,從而分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從而便利了人類生存和發展。
不好的一面也與潮汐力有關。特別是它的作用最大的時侯,極容易引發海洋地震和海嘯,給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好在這種時侯不是很多。請指正。
-
4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一看問題就知道提問者是一個真正的科學愛好者,因為能從枯燥乏味的宇宙常識中,發現不同,並一針見血的提出重點。
太陽系的衛星資料,這裡就不再列出來了,詩人就直奔月球這個主題上去談觀點。
在太陽系中,月球不僅個頭大,而且月球還是太陽系裡唯一一個超大質量的類地衛星,所以探討月球,不能和太陽系一刀切,任何有關太陽系起源等問題一刀切的言論都是不對的。
首先太陽系的星球層次分明,這說明太陽系的起源複雜,只有秩序性的演化,才能有層次分明的結構。
太陽系既然是秩序性的演化,那麼月球的起源也是太陽系秩序性演化的一部分,所以地月共生、行星撞擊地球誕生月球都是無稽之談。
所以要搞明白月球的真相,只能搞清楚太陽系秩序性演化,如果逃避太陽系秩序性演化,只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最後成為天文學的障礙。
太陽系的秩序性演化是什麼?詩人認為,太陽系起源於火衛一原始太陽星雲,最後演化成火衛一太陽和火衛二伴星。
火衛一太陽衰老爆炸後的最大殘留就是原始月球,而俘獲火衛一太陽爆炸物最多的火衛二上位成為太陽系第二代太陽,當然同時較小的火衛一爆炸殘留還有,它們都類似於今天的冥王星,這時太陽系的層次性結構大體形成主星太陽,類地行星火衛一殘核,類木行星原始月球,遠離太陽的類冥行星和更遠的柯伊伯帶。
月球成功取代火衛二成為第三代太陽,這時類冥行星進位形成原始水星,新的類冥行星變成了原始金星。
月球太陽被原始水星代替後,月球就成了類地行星,而月球爆炸在太陽系裡形成的類冥行星就是原始地球,可見月球不是從地球分離出去的,而是月球誕生出的地球。
隨著太陽系主星的更替,到地球演變成今天的地球時,月球由於逐漸衰老,不得不淪落到地球的衛星。
由於原始月球是太陽系主星第一次爆炸的產物,所以到原始月球升級為太陽系主星時,質量很小,所以等到它爆炸時,殘核就很大。這也是月球在太陽系裡,歷盡滄桑,飽經災難,塊頭仍然很大的原因。
回覆列表
天文學史其實是星體分類史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很多對天文現象的理解。那具體是指的什麼呢?
我們可以來一段超級極簡天文學史。最早,古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有5大行星(金、木、水、火、土),還有太陽,月亮,以及一群恆星(所謂的恆星,幾乎不動的那些亮點)。後來,哥白尼發起了哥白尼革命,地球從中心的位置被拿下來成為了一個行星,太陽佔到了中心,其他的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牛頓和伽利略之後,宇宙不再侷限於太陽系內,人類的目光開始推向了宇宙深處,而在接下來的一系列發展過程中,太陽系有了9大行星,還有許多衛星;我們有了星系、星系群、星系團、可觀測宇宙的概念;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了超新星,類星體,耀變體等概念;再到後來,冥王星被降級成矮行星。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整個天文學史到底有一條什麼樣的路徑?
隨著天文學水平的發展,我們會發現,分類更加系統並且更加合理,其實,對於星體的分類是基於人類對天文學現象的理解。所以,天文學史,某種程度上是星體分類史。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有了赫羅圖,把恆星演變更加系統的進行闡述;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理解,科學家才會把冥王星進行降級。
其實不光是天文學,任何學科都是如此。分類的水平完全取決於對一個學科的理解水平。
月球並不普通實際上,雖然都是衛星,衛星之間也有很大不同,這就好比都是恆星,有矮星,也有超巨星。在衛星的分類中,大概可以分成兩種衛星,一種就是和自己主星之間的差距比較小的,月球就是這樣,另外一種和自己主星之間的差距很大的。
就拿太陽系的衛星來說,月球就屬於和地球十分接近的,木星和土星雖然也有大的,但是和它們的主星比起來,就顯得小很多。
那這兩類衛星有啥具體的差別呢?
其本質的不同在於形成機制的不同,月球的形成目前主流的理論是大碰撞假說。說的其實就是月球是撞出來的。
具體的過程大概是這樣,話說在距今46-45億年前,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軌道附近有個小行星,我們現在管它叫做忒亞。後來,忒亞一頭撞上了地球。撞擊過後,碎渣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月球。(這裡補充一點,雖然這是一個假說,但是科學的假說和我們老百姓侃大山可不一樣,他們的假說要有切實可靠的證據才能被接受。而大碰撞的證據還是有不少的,比如:透過研究月球岩石中氧的同位素比例,發現這和地球上的完全一致。)
那另外一種衛星是咋來的呢?
一般來說,行星在形成初期,有可能會剩下一些邊角碎料,這些邊角碎料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衛星,還有一種就是依靠捕獲小行星。火星的兩個衛星就是從其他地方捕獲的。這類衛星和主星比起來,個頭都很小。火衛一半徑只有11.1km,火衛二半徑只有6.2km,月球的半徑1737km。半徑差了2個數量級,而地球和火星的差距還不到一個數量級。這要是體積比,可是要三次方,高下立判。
也就是說,形成的方式決定了衛星相對於主星的比例大小,撞出來的佔比都比較大。那太陽系內還有沒有其他例子呢?
就說冥王星吧,冥王星也有一個和自己尺寸和接近的衛星卡戎,根據我們對於月球形成的認識,天文學家就做出推斷,認為冥王星的位置,在很早之前也發生過兩個矮行星膨脹之後的主體,就是現在的冥王星,而碎片成為了卡戎。
我們來感受一下,看看冥王星和卡戎,以及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比例關係,再來看看木星和它的衛星之間的比例關係,看看到底相差有多大。
這是冥王星和卡戎:
地球和月球:
木星和它的幾顆最大的衛星:
看到了吧?相差的不是一般的多。
所以,我們來總結一下,其實月球出奇的大是由於它的形成機制決定的。大碰撞產生的衛星和自己主星的質量比和體積比都要大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