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渭水徐公

    人性本賤,在失去之前,他們永遠都不懂得珍惜。基於人性的這種缺陷,總會有人一味厚古薄今,卻忽視了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的價值。

    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便能明白。在如今這個時代,國學的熱度居高不下。趁著國學的熱度,連《弟子規》這樣的作品,仍被一些人奉為圭臬,還稱其為“國學經典”。

    我們可以和其他啟蒙作品做個橫向比較。

    《三字經》: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勸人學習,並不是簡單說教,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人發自內心地贊同。

    《千字文》: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詞句華美。普通的駢四儷六,放在它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聲律啟蒙》:

    茶對酒,賦對詩,燕子對鶯兒。栽花對種竹,落絮對遊絲。

    四目頡,一足夔,鴝鵒對鷺鷥。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

    幾陣秋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

    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在對仗工整,詞句華美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相應的歷史典故。一則以恩,一則以德,在潛移默化間,便實現了教化的功能。

    再看看《弟子規》,忍住啊,別笑: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你說話父母不聽,就要繼續說下去。如果被他們揍哭了,也得繼續說下去。

    父母如果病了吃權健,你要搶先嚐嘗。白天晚上伺候,上班什麼的都去見鬼吧。

    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這是孝順,還是想把父母氣死?

    《弟子規》的水平,是真的不行,這其實和作者有很深的關係。

    《三字經》的作者,是宋代進士王應麟,後人有所增補。《千字文》作者,是南朝梁武帝指令給事郎周興嗣。能到梁武帝身邊,那水平堪稱頂尖。《聲律啟蒙》的作者車萬育,是清康熙年間進士。而《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不過是個普通的秀才而已。

    換句話說,《三字經》《聲律啟蒙》的作者相當於碩士,《千字文》的作者相當於是個院士。《弟子規》的作者,不好意思,就是個中學生。

    中學生寫的作品,就一定不能看麼?倒也未必。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有中學學歷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做韓寒。在韓寒徹底功成名就之前,因為他的學歷,他遭了多少質疑,又捱了多少罵?厚古薄今的雙重標準,其實一直都在重演。

    無論如何,韓寒學到了錢鍾書的一二分風骨,他的作品也是頗有思想。但就在這些年裡,總有一些人,偏偏就想把他踩在腳底下,反而把《弟子規》這樣毫無價值的作品,當成經典來誦讀。他們怕是沒好好上中學,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經典。

    忠看《出師》,孝看《陳情》,幾時輪得到《弟子規》來說三道四了?

    我固執地相信,歷史會給出更公正的判斷。未來人們對韓寒的評價,會遠遠勝過對《弟子規》的評價。只不過,那個時代暫時還沒到來而已。

    生在一個時代,就要承受一個時代群氓的質疑。這是不變的定律。不過在一個人死之後,這個人便會被劃歸古人的行列,對他的評價也是會相應的提高。這也是人在死後,才會備受推崇的原因。

  • 2 # 湯茗觀點

    原因不外三個:作品的原因,藝術家本身的原因,以及外部世界的原因。

    首先,如果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當代沒有受到承認,那麼,也許是作品太超前了。

    比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完成時,正值流行傷痕文學,人們都剛剛從傷痛中走出來,都在懷念過去,在反思,在療傷。可《黃金時代》雖然背景差不多,但描述的內容卻大大超出人們已經被“潮流”洗刷過的思想。並且,他切入的角度,在那個時代,說句實話,都是“犯忌”的。你文筆再好,也沒人願意出版,或者說人們不敢公開承認自己喜歡這樣的作品。

    其次,也有藝術家本身的原因。

    比如梵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太低。不懂得和畫商交往,怎麼能賣掉自己的畫。?別說畫商了,就是和自己親近的人,也很難交往。他喜歡高更,也許是太喜歡了,甚至要用自虐的方式來表達愛,可不把高更“嚇”跑了。他自己還特別傷心。

    同時代同樣是印象派畫家,生前大都沒像梵高那樣潦倒。印象派作為一種新的繪畫流派,當時大家為了爭得自己的生存空間,都在抱團取暖。可梵高除了高更之外,從未和任何一個藝術圈的人有過過多交集。

    也許,過分孤獨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藝術,也可能是他生前特別悽慘的原因。

    相反的例子可以參考安迪沃霍爾哈。

    第三個原因就是藝術家去世後人和世界的態度。藝術家去世了,他的作品就會單獨存在。人們可以任意評說。第一次敢於說曾經是“垃圾”的作品,現在是無價之寶了。也許這個的確是慧眼識珠。但也許只是譁眾取寵,也未可知。

    但如果這個敢於吃螃蟹的人,有一定地位和聲望,就會帶動流量。再加上作品已成絕版,奇貨可居也。

    藝術到底身價幾何,真的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的。一個小便器被簽上杜尚的名字,就成了藝術品。嗯哼,你說怎麼著吧。

  • 3 # 金臺望道

    這種現象,主要存在於藝術界,如梵高,在思想界也有很多。

    其原因有三:首先,凡是優秀的藝術家、思想家,都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其見識和眼光一定是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人,因此也就註定不會被同時代人所理解。如果活得足夠長壽,等同時代人跟上來,那是最好的,像尚塞、畢加索等人,如果半路死了,也會是梵高一樣的結局。

    其次,一個藝術家死了,就意味著其產品是絕版了,數量有限,物以稀為貴,毛姆曾經寫過這樣的一篇小說,就是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假裝死了,他的作品大賣,改名換姓,過上了幸福生活。

    最後,人死了就可以講故事,可以神話他了。活著的時候不好講啊,搞不好人設就崩塌了,比如說文懷沙老先生。而一旦死了,死者為大,可以把他好好塑造一番。我覺得木心——在烏鎮有他的紀念館——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活著的時候少有人知,死後卻成了一個流放的先知。當然,前提是得有一幫人知道。

  • 4 # 瞭然翁523

    這叫“蓋棺定論”。在世的有些有爭議的人物,在問題沒搞清楚之前,一般都不下結論。頒發榮譽證書必須放在問題澄清以後。

  • 5 # 大吖生活錄

    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也是體現一個時代人文的問題.時代不同 認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常都是不一樣的,就像凡高的畫 具有對於當時時代來說比較超前的藝術審美觀念,但是卻符合現今人的欣賞品位 所以他的畫就比較值錢.另外還有就是孔子的言論在當時不是也不受各國的擁護嗎?以至於他到處帶弟子在各地遊說,但同樣沒有得到太大的重視.到了後來 進入封建社會,他的言論就符合國家治理的要求順應了當時的國家的政治要求,一直給中國乃至世界的封建國家都照成很大的影響,這一切都是在他死後才出現的。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蓋棺論定”,一切偉大的先驅都是具備同時代人所沒有的超前而脫俗的觀念,從而在日後的歷史中才會散發出輝煌的光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葫酸辣粉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