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十幾年去火葬場送殯機會多了,感覺10歲以下小朋友不多。前年姨丈去世表弟才7歲就沒去,感覺這樣不好,連父親的喪禮都不去,這個孝道從何體現。我奶奶在家裡去世,我才5歲守著奶奶的遺體到1點,實在頂不住了才去睡的。因為從小就多多少少都參加這樣的活動,感覺心理非常強大,我想自殺我是不會了。我就想問你或你孩子幾歲接受這樣的活動。
4
回覆列表
  • 1 # 諾媽家有男寶

    爸爸去世了,7歲的兒子卻沒有參加葬禮,從情感道德來講,確實是一件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現在的家長的確對孩子保護過度,面對死亡葬禮,就怕孩子的心理接受不了。但是回想我自己的童年,因為生活在農村,見多了紅白喜事,每每有葬禮,忙碌的父母,壓根就沒有精力管小孩,而讓一個孩子在葬禮上掉眼淚,卻是孩子盡孝道的一個表現。即便赤裸裸面對死亡這個話題,三十多年了,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反倒是懂得了生命的珍貴,親人在世,多珍惜的道理。

    但人就是這樣,自己做得到的,卻擔心孩子做不到,就像著名的童話《小王子》裡面說的那樣

    “每個大人曾經都是小孩,只是自己忘記了是怎麼長大。”

    兒子三歲那年,對他疼愛的阿太去世,第一次經歷身邊人過世,考慮到孩子年齡小,一家人預設不讓隔離孩子與葬禮儀式,不讓孩子接觸。

    阿太是奶奶的媽媽,一連幾天見不到奶奶的面,孩子急了,大哭。當時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猶豫著該不該告訴孩子阿太去逝的訊息?最後我跟他說:阿太死了,去了天堂。

    孩子沒有震驚害怕,而是睜大眼睛問: “媽媽,阿太是不是像阿旺狗狗一樣死了呢?”

    阿旺狗是奶奶家的護家老狗,陪伴著諾諾從出生到今年夏天老死。可以說諾諾是親眼目睹阿旺狗死去的,我們也從他的口中證實了他對死亡的理解:阿旺狗死了,被埋在了泥土裡。

    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對三四歲的孩子而言,他能夠把人死與狗死兩種情況聯絡在一起,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更加沒有必要去掩蓋真相,而是應該讓孩子正視死亡這個現實。

    學齡前的孩子能夠逐漸意識到什麼是死亡,但同時又無法辨認“生”與“死”是不能共存的,在他們的思維世界裡,甚至會對死亡充滿幻想及魔幻性的思考。任何一種引導疏通方式,只有讓孩子願意正面接受,才不至於投下心理陰影。

    考慮到幼兒階段的孩子,對於死亡教育,家長可以藉助繪本, 讓孩子在這個沉重的現實中尋找到一些溫暖,進而能夠正面接受。

    推薦一本《亮堂堂的燈塔》,非常感人又暖心的繪本。

    故事中的小男孩每天由爺爺接送放學,海鷗、燈塔、大海、有軌電車是他們每天在放學路上最熟悉的風景。可是“冬天來了,放寒假了,爺爺不用來接阿光放學回家了,阿光也有好多天沒有看到爺爺了。”爺爺走了,爸爸媽媽告訴他,爺爺去了天堂。阿光雖然年紀小,還不能懂得死亡的真正含義,但在他的內心卻為爺爺留著一個角落,照著光亮。

    阿光用收集生日蠟燭、捕捉螢火蟲、撿運動會同學們丟下的發光棒,來表達對爺爺的思念,一幕幕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深處。在書的結尾,孩子沉沉睡去,海鷗馱著他飛向燈塔,爺爺出現了。他抱著阿光說:“我在彼岸一點兒不害怕,因為阿光就是爺爺的光亮啊!”

    同樣面對死亡的話題,阿光的故事始終充滿了光亮,讀著讓人暖暖的,而且還有那麼一絲動容,眼角充盈著淚花。

  • 2 # 壹念心理

    每天3分鐘,解決你的育兒困惑

    家長問

    我女兒快5歲了,最近我的外婆過世了,我們沒有讓孩子參加葬禮,

    但孩子彷彿知道了這件事,有一次她突然問我:“太太為什麼會死?”

    把我問愣了,然後她問:“媽媽你會死嗎?”我說:“會,每個人都會死。”

    結果我女兒竟然大哭起來,請問要如何跟孩子談死亡這件事呢?

    熊寶媽答

    這是關於“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的話題。

    和性教育一樣,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而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談論和傳遞家庭關於“死亡的價值觀”,是“生命教育”最重要而核心的部分。

    在和孩子談死亡之前,我們需要先問問自己:

    我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

    一想到死亡,我的焦慮程度和害怕的情緒強烈嗎?還是比較平靜?

    雖然,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死亡有些恐懼,但覺察自己對死亡的焦慮水平,是成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因為如果我們對死亡有著過度恐懼、焦慮和悲傷的情緒,我們是無法和孩子一起面對這個話題的,

    我們可以想辦法先處理這些情緒,比如和朋友或專業人士聊一聊,目的並不是為了消滅這些情緒,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坦然一些。

    如果我們帶著未知的內在焦慮去和孩子談死亡,那麼即使是小孩子都會從環境的細微變化中察覺到“喪失”的發生,會讓孩子感到更不安。

    父母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不過於焦慮和恐懼,是和孩子談死亡的良好情緒基礎。

    那麼,在我們和孩子談的時候,為什麼孩子會大哭起來呢?

    因為家中長輩的過世,會激發起孩子對於失去父母的恐懼,也會啟用她曾經各種分離、喪失的難過感受。

    這時候,父母需要回答的問題其實是:“你會離開我嗎?”因此,和孩子談死亡至少涉及到兩個方面:

    1、死亡本身是什麼?怎麼解釋這個概念。

    當孩子問:“太太為什麼會死?”或“死是什麼?”

    我們可以回答:“太太的身體停止工作了。無法走路了,不能呼吸,也不能說話了。”

    或者說:“因為太太年紀大了,越來越老了,身體就會很累很疲憊,在某個時候就會停止了工作。”

    同時,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的身體,有一天都會停止工作的,每個人都一樣。

    2、“死亡”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安全感、不確定感,以及“喪失感”。

    孩子如果問:那我會死嗎?爸爸媽媽會死嗎?

    他其實在問:父母會離開我嗎?我安全嗎?我的家安全嗎?

    那我們就需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撫慰,給他安全感,傳遞一家人的愛。

    我們可以說:“很久很久後有一天會的,但還沒那麼快。一輩子還很長呢,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照顧你、愛你,我們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然後給予孩子溫柔的擁抱、和愛的親吻,盡情表達此時此刻我們和愛的人在一起的溫暖。

    不必擔心“一直在一起”這種表述會讓孩子覺得她以後都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怕這樣說孩子以後不願意獨立等,

    因為,對於 0-5 歲的孩子,他們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濃濃的愛、真切的欣賞、和安全溫暖的感覺,這和培養孩子獨立是兩件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自然會明白在一起可以不是指一定要住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助聽器的通道數是由什麼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