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築。 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進行,逐漸發展為用土築壇。壇早期除用於祭祀外,也用於舉行會盟、誓師、封禪、拜相、拜帥等重大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專用的祭祀建築,規模由簡而繁,體型隨天、地等祭祀物件的特徵而有圓有方,做法由土臺演變為磚石包砌。
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狹義的祭壇僅指祭祀的主體建築---或方形或圓形的祭臺,而廣義的祭壇則包括了主體建築和各種附屬建築)按後一含義,它包括許多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四周要築一至二重低矮的圍牆,古代稱為“壝”,四面開門。牆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設宰牲亭、水井、燎爐和外牆、外門。內牆和外牆之間,密植松柏,氣氛肅穆。有的壇內設齋宮,供皇帝祭祀前齋戒之用。整個建築群的組合,既要滿足祭祀儀式的需要,又要嚴格遵循禮制。
歷史建制
中國曆代各種壇的建築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時分祀,有時合祭。早期的祭壇主要祭天地,後漢時在宗廟右側建社稷壇,之後逐漸建立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先蠶壇等。
都城各壇,其坐落方位,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佈於北京城內外的壇有圜丘壇(天壇)、方澤壇(地壇)、朝日壇(日壇)、夕月壇(月壇)、祈谷壇(天壇祈年殿)、社稷壇、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先蠶壇等。其中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位於都城的南、北、東、西四郊。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築。 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進行,逐漸發展為用土築壇。壇早期除用於祭祀外,也用於舉行會盟、誓師、封禪、拜相、拜帥等重大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專用的祭祀建築,規模由簡而繁,體型隨天、地等祭祀物件的特徵而有圓有方,做法由土臺演變為磚石包砌。
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狹義的祭壇僅指祭祀的主體建築---或方形或圓形的祭臺,而廣義的祭壇則包括了主體建築和各種附屬建築)按後一含義,它包括許多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四周要築一至二重低矮的圍牆,古代稱為“壝”,四面開門。牆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設宰牲亭、水井、燎爐和外牆、外門。內牆和外牆之間,密植松柏,氣氛肅穆。有的壇內設齋宮,供皇帝祭祀前齋戒之用。整個建築群的組合,既要滿足祭祀儀式的需要,又要嚴格遵循禮制。
歷史建制
中國曆代各種壇的建築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時分祀,有時合祭。早期的祭壇主要祭天地,後漢時在宗廟右側建社稷壇,之後逐漸建立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先蠶壇等。
都城各壇,其坐落方位,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佈於北京城內外的壇有圜丘壇(天壇)、方澤壇(地壇)、朝日壇(日壇)、夕月壇(月壇)、祈谷壇(天壇祈年殿)、社稷壇、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先蠶壇等。其中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位於都城的南、北、東、西四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