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沈默16688
-
2 # chen清英雅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句子出自唐朝詩人劉禹錫寫的《陋室銘》
為什麼劉禹錫要寫《陋室銘》?
劉禹錫參加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
本來,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是個勢利眼,就故意刁難劉禹錫。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沒有怨言,高興地住下,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縣聽說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依山旁水,河邊垂柳依依,劉禹錫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然悠閒自樂,又派人把他遷到縣城中,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知縣,實在欺人太甚,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此銘一出,立刻名滿天下,直到今天。
開篇作者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志不是在寫山上的“仙”,水中的“龍”。只是用類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才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認為只要品德高尚,即使住在簡陋的屋子,也不覺得簡陋了。接著,作者寫居室門前長滿青苔,交往的都是學識淵博之人,閒時彈彈琴,看看經書。
《陋室銘》,作者用的是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借陋室之名錶達出室主人安貧樂道的情趣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傲岸的節操。
劉禹錫是個進士,學識淵博,在朝廷任職多年,如今因朝政不同被貶謫到和州。作為文人,他不願與和州知縣等這樣的勢利眼同流合汙,表現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這樣的人,不能說他坑蒙拐騙自欺欺人。他寧願窮困潦倒,也不趨炎附勢,這樣的骨氣讓人欣賞和欽佩。如今的現實生活中,更需要這樣的人。
其他的,“華堂銘賦”啥的,恕我學識淺薄,沒聽聞。
-
3 # 亦香如
《陋室銘》並非是作者想要為安於貧窮找藉口,而是借這首賦,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想起有一個親戚S,也跟劉禹錫有類似的經歷,曾經顯赫一時,因時運不濟被人誣陷而成為階下囚,但他並未自怨自艾,而是以苦作樂,自強不息,最終東山再起,重創輝煌!我們都敬重能起能落的豁達者,能享富貴不狂,更能居陋室不輕賤,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本賦的作者為劉禹錫,此賦寫於作者因為改革失敗,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之時,當時作者遭到知縣刁難,半年時間強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這種刁難和侮辱讓作者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表達自己即便身處陋室,但自己精神的高潔和心懷天下的抱負永不改變。
所以,儘管我們看這篇陋室銘似乎是作者悠然自得的有感之作,但實際上,我認為在寫下這篇流傳千古的名作時,劉禹錫的心情肯定是激憤不甘的。就算我們的劉通判真的對居處的大小不放在心上,但知縣的三次羞辱,又怎能不激起他的憤慨。而這篇陋室銘,既是對自己高潔志向的抒發,也是對那狗眼看人低的知縣,和聖上識人不明的抨擊。意思通俗來說就是:“雖然哥被你們貶到這個鬼地方,但憑哥的聰明才智東山再起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至於你說的山不高怎會有仙,陋室銘說的恰恰就是這種特殊情況,劉禹錫本任監察御史,也算是人中龍鳳,但卻因時勢而虎落平陽,但他並未一蹶不振,而是自我勉勵,認為即便是陋室,也能憑藉主人的品德和才學熠熠生輝,因此任何人只要有真才實學,即便落魄,也只是一時,莫要讓外界的俗物來影響你的志向,而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去打破當下的困境。
正如文章最後所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破舊簡陋的房舍不能消磨人的意志,而有才有志之人卻能讓陋室不陋。陋室銘絕非落魄者的自我麻痺,而是在困頓中孕育希望的自勉之作。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讚美,也並非真的想居住於陋室,而是對劉禹錫高風亮節,身處陋室仍不忘自勉的神往。
山不高,會有仙嗎?來旅遊的吧?水不深,會有龍嗎?落難來的吧?落難的龍還靈嗎?談笑會有鴻儒嗎?來笑話的吧?往來全是白丁吧?什麼都幹不了吧?什麼都沒有吧?來讚美的,怕是企圖人窮愁潦倒一輩子吧?
回覆列表
劉禹錫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代表作《陋室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託物言志,沒有任何的欺騙和沽名釣譽。原因有三:
一、作品有作者本身有感而發,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劉禹錫在被貶之際,借讚美陋室表達了自己志向高潔,雖然官階被擼,但安貧樂道,內心根本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感情,作者還透過詩詞表達了樂觀豁達的態度。該文章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託物言志駢體銘文,全詩原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實作者在文章中用樂觀主義精神高度評價了陋室之美,陋室之美在於主人的德行,而不在於實物。
二、文章虛實相結合,表達了作者脫俗不凡的儒士氣節。
在文章中劉禹錫虛實相結合,用大量排比句敘述了主人的社會交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多麼高雅脫俗儒士風範。作者前半部分寫陋室的實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自我表揚;最後一句:孔子曰何陋之有?更是杜撰,作者想透過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為自己的陋室定性——一是這個陋室不陋,二是作者思想品德高尚;這個寫作手法十分的高明,因為天下的文人不敢反駁孔聖人!
三、劉禹錫本人思想清高,官聲很好。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生於河南洛陽,葬於鄭州滎陽市。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滎陽市今建有劉禹錫公園用於紀念他。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一生為官清廉,勇於改革,不屈權貴。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劉禹錫的《陋室銘》之所以流傳後世,千古傳頌,就是因為他寫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是沽名釣譽,弄虛作假!
作自認為讀書無數,在個人的認知範圍內還沒有看到“華堂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