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好古
-
2 # 清故宸涼1573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是認為事情與己無關,把它擱在一邊不管;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遠遠丟開不管。
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第三種。(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 [1] )《歧路燈》第一零一回:“老爺只管起身高升,事不關己,棒不打腿,對管閒事做什麼哩?”
當代作家·殷謙《棒喝時代》:“有人開始變得勢力和圓滑,路見不平而表現出麻木不仁的心理狀態是由一個人的道德連根拔起造成的。勢力圓滑的人不再有任何標準,他們不負有正義感,同情心及對群體的責任感。他們嘲笑別人的價值,這種人過的是一種完全喪失價值系統的生活。他勢利、圓滑,除了因利乘便,別無所謂良心。在這樣的風氣下生活的人,叫他們怎麼去為別人著想?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又怎麼會去見義勇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是自己的事情,不去關心。反映了人們的麻木不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屬於歷史上儒家的“中庸之道”,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才形成了現在“少管閒事”這種通俗的說法。
為什麼起源於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之道的思想,所謂“不偏不倚”謂之中庸,這種什麼事都折中調和的態度,對後世形成重要影響。
當然,中庸的思想包含很廣,有很多精華也有不少糟粕,但是一代一代傳下來,有很多人把“無所謂”“和稀泥”這種思想當成自己理解的中庸之道。
真正造成這種思想的是古代社會的封建壓迫,是封建專制下人心與人性被束縛與壓抑後形成的結果。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就是說在古代面對封建統治者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有一點差錯就可能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封建社會沒有什麼法治可言,法律的約束能力很弱,有些時候往往任憑上位者的喜怒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去多管閒事就有可能給自己招致禍患。司馬遷為迫不得已而投降的李陵說了一句公道話就因言獲罪而被漢武帝處以了宮刑,這還是雄才大略知道發罪己詔的漢武帝,至於其他的帝王就更不用說了。
最早明確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宋朝
宋朝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中出現了一句話,那就是“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後來傳著傳著就成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樣貌似更加順口,更加押韻。
這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實是異曲同工,就是換個說法而已。
大家都知道,其實在宋朝,其儒家思想佔有主導地位,《事林廣記》當然也受到了儒家思想深刻的影響。
但是這種思想在現代是嚴重錯誤的,正是因為老百姓是弱勢群體就越是要團結,就越是要互相幫助。今天你不站出來講公道,去幫助別人,明天你自己受難的時候也就沒有人雪中送炭、仗義執言了。
而且像孔子說的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豈猶穿窬之盜也與”
有些時候你看上去窮兇極惡的壞人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專門鑽牆角的竊賊罷了,有什麼厲害的。舊中國的那些地痞流氓、惡霸地主厲害吧,剝了他的那層外衣了也不過是如此,一樣知道害怕,一樣畏畏縮縮的跪地求饒,叱吒風雲的上海灘大佬“黃金榮”也要老老實實的去掃大街。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一種非常消極與退步的思想,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不可能不和這個社會接觸,不可能沒有關係,哪怕是躲在山裡面清修的道士、和尚也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二戰期間中國的一些道士、和尚也要起來反抗日寇侵略的原因。
廣義上講,這個社會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對我們有影響的。如果我們事事都高高掛起,那麼這個社會風氣一定最終會墮落到無以復加。本來是矛盾博弈的雙方,現在君子與普通人都不理世事,消極懈怠而沒有博弈了,那麼這個社會只能被小人掌控,等到你覺得關乎自己,不想“插標賣首”的時候就已經遲了。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出自於毛主席的《反對自由主義》。
其實到現代,大家已經普遍發現這種思想是不對的,如果所有人都抱著這種態度,那這個世界就沒有人情味了。
在路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漠然視之,甚至是見死不救,再也沒有見義勇為了,這個世界太可怕
-
3 # 金風359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應該屬於歷史上道家的思想吧?沒有找到依據,妄作推測,希望不要當真。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初看是一種利己,但它還有一層意思應該是“律己”,先做好自己的事,也許還可以“內賢而外王”,不過這又和儒家關聯了。這也告訴我們,傳統中儒釋道三家很多時候也是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我們這樣追溯其中的淵源,不過是一種探討推測而也。
易中天教授把道家稱為“隱士哲學家”是很有見地的。他講到楊朱拔一毛而可以救天下卻不為,不是不為,而是不願為。如果每個人都能潔身自好,提高自己的修養,人人利己愛己律己,天下何亂?
有人打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旗號,卻總是幹著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把天下搞得亂糟糟的,真還不如管好你自己,讓自己“靜下來”,少折騰,別給“天下”添亂。
回覆列表
真正造成這種思想的是古代社會的封建壓迫,是封建專制下人心與人性被束縛與壓抑後形成的結果。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就是說在古代面對封建統治者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有一點差錯就可能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封建社會沒有什麼法治可言,法律的約束能力很弱,有些時候往往任憑上位者的喜怒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去多管閒事就有可能給自己招致禍患。司馬遷為迫不得已而投降的李陵說了一句公道話就因言獲罪而被漢武帝處以了宮刑,這還是雄才大略知道發罪己詔的漢武帝,至於其他的帝王就更不用說了。
另外,古代還有一句俗語
“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也是一脈相承,都是勸人不要多管閒事。古代有些時候平頭老百姓沒有能力管閒事,金錢與權力都不夠。其次是管別人的事情,就會插身其中,容易受到牽連,最終“狐狸沒吃到,還惹一身騷”。
但是這種思想在現代是嚴重錯誤的,正是因為老百姓是弱勢群體就越是要團結,就越是要互相幫助。今天你不站出來講公道,去幫助別人,明天你自己受難的時候也就沒有人雪中送炭、仗義執言了。
而且像孔子說的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豈猶穿窬之盜也與”有些時候你看上去窮兇極惡的壞人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專門鑽牆角的竊賊罷了,有什麼厲害的。舊中國的那些地痞流氓、惡霸地主厲害吧,剝了他的那層外衣了也不過是如此,一樣知道害怕,一樣畏畏縮縮的跪地求饒,叱吒風雲的上海灘大佬“黃金榮”也要老老實實的去掃大街。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一種非常消極與退步的思想,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不可能不和這個社會接觸,不可能沒有關係,哪怕是躲在山裡面清修的道士、和尚也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二戰期間中國的一些道士、和尚也要起來反抗日寇侵略的原因。
廣義上講,這個社會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對我們有影響的。如果我們事事都高高掛起,那麼這個社會風氣一定最終會墮落到無以復加。本來是矛盾博弈的雙方,現在君子與普通人都不理世事,消極懈怠而沒有博弈了,那麼這個社會只能被小人掌控,等到你覺得關乎自己,不想“插標賣首”的時候就已經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