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5317523782
-
2 # 科技新發現
在蘋果全部的供應商中,最為人熟知的用工大戶非富士康莫屬,他們最巔峰時的工人數量達到120萬,其中有95%的人屬於基層員工,Quattroporte郭臺銘曾經坦言,管理100多萬員工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他早在七年前就喊出:百萬機器人計劃,但顯然,這個宏偉的計劃並不如規劃地那麼順利,富士康在用人高峰期,依舊需要招募儘可能多的基層員工,靠著他們勤勞的雙手趕工iPhone,而為了應對隨時爆發的用工荒以及搶人大戰,他們正逐步摸索出新的人力資源體系,事實上,每每蘋果的新品上市,大家都要做好“打仗”的準備。
基於此前的一些報道,蘋果之所以把上百個代工廠建設在亞洲,正是看中這裡的廉價勞動力,奧巴馬曾經要求喬布斯在美國製造 iPhone,以提高就業,幫主的回答是:這些工作再也回不來了,我們在全國範圍內能找到的工人都湊不齊一條iPhone的生產線,更不要說滿足高峰時期天文數字的產能了。於是如你所見,iPhone的零部件以及最終的組裝生產一直都安全地留在亞洲大陸,但顯然,亞洲的代工商要搞定人力問題,也絕非容易的事兒,一來 iPhone的零部件越來越多,產業鏈日益龐大,用工需求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隨著外賣、快遞、直播、滴滴等行業的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著低端製造業的員工,事實上,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呆在工廠,而自由度高的工作更受他們歡迎。
當然,能在蘋果產業鏈上存活下來的企業都是有頭有臉的狠角色,他們又豈能坐以特斃,無所作為呢?更何況,類似富士康、比亞迪、和碩這種企業,經年累月地同“普通員工”打交道,也透過多年的沉澱和經營,構築起相對成熟穩固的招募體系。
首先,大型企業內都會設立專門的人力資源部門,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搶人”,富士康、比亞迪等大型企業,還會成立專門的後勤保障部門,培訓部門以及醫療團隊,因為新入職的員工需要乘車進入工廠,需要領取合適的工衣,同時要去完成相關的體檢,包括視力狀況、傳染病情況等等。在普通的中小型企業,CEO或者總經理們兼職就把這些事情做了,但對於用工大戶來講,服務於如此大規模的工人,必須要建制專業的團隊,他們需要達到專家級的水準,比如人力資源拓展團隊,需要清楚地知道各省市的年輕勞動力分佈、性格特點,一般來講,他們會優先招募本地員工,而後再慢慢地向外地輻射,畢竟,製造企業基層員工的歸屬感還是比較差的,普通人難以承受這種高濃度的“鄉愁”。
其次,校企合作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些技校的廣告,關鍵詞大都含有“百分百就業,否則退還學費”之類的魅惑,他們最重要的輸送目的地就是電子製造業,因用工數量大且要求低,企業常常會承包整個班級,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透明、雙選的基礎上。企業會說明工作性質,福利待遇以及發展前景等等,而很多技校學生因就業壓力,往往會選擇“騎驢找馬”的策略,況且,在大企業中,也並非沒有向上流動的通道。
另外,隨著人力招募挑戰日益加大,市場上慢慢岀現一些專業的“職業介紹公司”,他們大都是本地人建立的,董事長兼CEO,再兼職總經理,基本上由村長、支書等比較有威望的人擔任。作為固定的聯絡視窗,他們既熟悉本地的勞動力資源,又知道企業的工作狀況,有效抵消了“準工人”之於陌生中介的不信任感。如此工作雖然低端,缺乏技術含量,但在 iPhone出貨高峰期卻是一個利潤豐厚的香餑餑,筆者曾經親眼見過這樣的職業介紹公司,說是公司,其實,只是一間簡易的房屋,有一張桌子和一副海報,身後會掛一個電視,介紹
最後,企業也會要求內部員工推薦親朋好友入職,顯然,這個成功率更高,畢竟,是一種“熟人”生意,也大大降低了新員工“鄉愁”的濃度。
面對用工荒,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自己的應對之道,也基本上勉強維持著自己的平衡,畢竟,我們從來沒有聽說蘋果產業鏈因找不到人,而導致 iPhone缺貨的事兒,但顯然,蘋果的代工商肯定也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競爭環境日益殘酷,我們前文提到的一些渠道正面臨失效的尷尬,而且從長遠來看,如此巨大的用工需求,如此密集的勞動工業更像是一種過渡,或者說,中國製造勢必要轉型。
事實上,要應對用工荒,一方面要擴大招募量,尋找一切的潛在資源,甚至把視野拓展到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那裡有更廉價的勞動力,工人工資只有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人尚沒有享受過“小康生活”,也都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追求新的生活,如果真要考慮這些資源,也就意味著,中國製造的訂單會大範圍轉移,直到消失,顯然,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另外一條路,就是加速“機械取代人工”,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強悍如郭臺銘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普及自動化,他捨得購買日本最昂貴的機器人,卻無法預測 iPhone的生產流程會變得日益複雜,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則壓根不敢考慮“機械取代人工”,畢竟,投資成本實在太高了,他們不搞自動化,未來會倒閉,他們現在搞自動化,立刻就會倒閉,這才是中國製造企業真正的窘境。
毫無疑問,在短時間內,蘋果產業鏈上的代工企業還要依靠這些傳統手段來應對用工荒,我們只能希望,蘋果的品牌熱度再延續地久一點,讓代工企業熬過漫長的投資回收期,如能匹配好大資料、人工智慧、 Face ID等技術,或許真會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自此,再沒有勞動密集型企業,自然也不會再有用工之荒。
-
3 # 邏輯實驗室
富士康相關從業人員,這個是某富士康廠區現在打的條幅
為什麼招不到人,因為工資少。底薪2000,掙錢全靠加班,蘋果生產旺季加班可以達到一個月80個到不限制,工資能拿到四五千,還有各種獎勵,這個時候人蜂蛹而來。一到淡季,如今年一過10月,加班管控,五天八小時,一個工資2000,到手1000多,老鄉你幹不幹?
管控加班後人走的太厲害了,人又不夠了,所以又有了這個橫幅,"同志別走,加班還有,即將過大年,留下掙大錢!" 手動狗頭~
回覆列表
馬雲說過,企業留不住人,要麼錢沒有給到位要麼心裡受委屈。
下面我就以在富士康6年的工作經驗來告訴你,我從09年進入富士康,一直到10年的時候,我的底薪一直都是920,但每月卻能拿到2000+以上。有人想問我為什麼?我就只想告訴你加班加班不停地加班,一個月只休息4天,每天早上8點之前打卡,晚上8點之後打卡,加班1是1.5倍的工資,加班2是2倍工資,自己去算吧。
到了11年的時候雖然我的工資漲了,但是發生了全國皆知的13跳,加班開始管控,只能加80個,雖然底薪漲了,但是到手的工資其實沒有怎麼動,更氣人的是雖然加班管控,但是有時人不能下班,還是8點上班打卡8點下班打卡,就是工作時間不變,你自己的加班卻變少了。
這還是不是最氣人的,隨著自己工齡的增長,已經也成為富士康的基層幹部,自己在10年的時候就是線長,但是直到11年的時候才加上全級員的管理職,11年下半年我已經是組長了,還沒有加上線長的管理職。並且當時員工下班了,我們在產能爬坡的時候甚至11點都不下班,更可氣的是晚班的時候,我們早上8點下班了,卻是高層領導上班的時候,就來各種會議,TMD就不知道還有晚班的存在嗎,你怎麼不等到夜裡十二點再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