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汴梁小輝

    你是想問西府小吃的品種嗎?西府小吃有西府扯麵、寶雞擀麵皮、麵皮夾饃、岐山臊子面、鳳翔豆花泡饃、削筋、肉夾饃、餄餎、寶雞茶酥、鳳翔臘驢肉、蔥油燒餅、扶風鹿糕、蜂蜜粽子等,做快餐小吃類不錯

  • 2 #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裡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範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中含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

    過去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時期,隴海鐵路從此攔腰穿過,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遷居寶雞。

    西府小吃經歷了千餘年的發展,博採各地之精華,兼收民族飲食之風味,挖掘、繼承歷代宮廷小吃之技藝,因而以其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而著稱。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西府有名的陝西小吃,想學習的關注小編喲。   

    西府美食第一碗,老少皆宜臊子面;   

    酸辣薄筋嚼口美,油光五彩都叫諂。   

    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於陝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西府美食第二碗,岐山麵皮理當先;   

    洗粉過羅出美味,酸醋油辣提味蒜。   

    擀麵皮是陝西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名小吃,尤以西府寶雞地區為最佳,寶雞岐山擀麵皮2011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擀麵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的特點,是關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陝西最具代表的小吃之一。

    岐山人的擀麵皮做法很非凡,別處的米麵皮和釀皮是把面調成糊狀,放在特製的鐵籠上蒸。而歧山擀麵皮則是先擀成面,然後再蒸,蒸熟後再切成比涼皮稍寬的條狀,吃法和米麵皮基本一樣,不同於米麵皮的是,擀麵皮口感較硬,韌度高,有筋性。

    西府美食第三碗,醒軟拉細棒棒面;   

    巧手婆娘個個會,好吃全在啪啪拌。   

    棒棒面(由於無法在電腦中輸入,網頁文章中多寫做“biángbiáng面”、“棒棒面”或“梆梆面”),Biang biang面是陝西省傳統名吃,這段彎彎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產

    地特性,食者感受、製作工藝要領,原料、調料、做麵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氣質,心底寬長,有稜有角,大苦大樂的爽快精神,引出陝西人為之自豪的飲食文化。

    西府美食第四碗,粗糧細作數攪團;   

    七十二攪黃金羹,熱蘸涼魚鱉叫喚。   

    攪團這個飯食是怎麼來的,無從考證。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陝西的岐山縣),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閒無事,就在那裡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老吃慣了地方的麵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西府美食第五碗,豆花泡饃最保健;   

    白湯雪花紅油轉,不覺吃了九十年。   

    豆花泡饃是流傳於陝西省西府地區(即今天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地方傳統風味的名小吃,其饃採用獨特工藝加調味料烙成,厚過寸,鍋形,敲之有聲,俗稱“鍋盔”,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色金黃,外脆內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豆花用品質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鮮嫩爽滑,煮而不散。豆花泡饃在寶雞一帶非常流行 。近年來豆花泡饃發展迅速,已經遍及陝西乃至陝西以外的許多大街小巷。

    西府美食第六碗,蕎麵涼粉吃兮諂;   

    切塊擄條酸辣好,酷暑大夏降燥煩。   

    蕎麥涼粉是彬縣傳統風味小吃。用蕎麥加水製作而成。涼粉幹可以涼調,也可以熱炒、做湯。食後清涼爽口,增進食慾,醒腦提神,同時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

    西府美食第七碗,羊肉泡饃味道典;   

    肉爛湯濃骨頭酥,數九一碗脫毛衫。

    陝西羊肉泡饃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寶雞的羊肉泡,以羊湯羊雜羊肉為主,附帶一些切成條的鍋盔,再來些麻花。一種是西安的羊肉泡饃,以饃丁為主羊湯粉絲羊雜為主,還有一種是澄城的水盆羊肉。

      

    西府美食第八碗,碓窩砸的洋芋粘;   

    酸醋辣子油潑蒜,吃的妹子亂跳團。  

    把土豆砸成土豆泥,放入碗中加上岐山醋、油潑辣子、油潑蒜就是一碗美味了。

    西府美食第九碗,文王鍋盔一摟圓;   

    皮酥裡筋香四舍,三天五晝味如先。   

    鍋盔的製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在陝西西府一帶,至今還有一個鍋盔品種叫"文王鍋盔"。

    到了秦代更是被髮揚光大、普及推廣。秦人制作的鍋盔,個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看起來像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直徑約50-60cm,厚度15cm左右。

    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護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

    寶雞美食第十碗,油麵茶酥黃金煎;   

    外脆裡酥百葉層,油了辣婆壽老漢。

    隨後製作工藝的改進,吃時如將韭黃炒雞蛋或香椿炒雞蛋夾入剛出鏊的熱茶酥內食之,菜香、蛋香、酥香、茶香融為一體,更是饒有興味。

    傳說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一個名叫禿娃的當地人,始作一種小吃取名茶酥並漸有名氣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譽為“禿娃茶酥”。後禿娃的手藝由徒弟根誠繼承。民國16年(1927年),當地人魯金誠、魯子清兄弟倆拜根誠為師,學做茶酥的小吃,得其真傳,所做茶酥味美可口,在寶雞地方享有盛譽。1956年魯子清參加集體企業,在寶雞市三好食堂收張秋蘭為徒,使得茶酥技術相傳。從此,茶酥作為一種地方名吃,被人們喜愛而傳頌。

  • 3 # 老孃下廚

    西府寶雞的擀麵皮從唐代一路演變而來,2011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其口感筋道、柔軟、酸辣可口深受人們喜歡,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怎麼看待明星的高片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