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約269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考試是公平的
但教育、資源、階層等等
則不那麼公平
高考已經結束一個多月,考生們陸續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不管是不是心儀的學校,也總算是對十年寒窗有了一個交代。
當很多考生懷著放鬆的心情享受著畢業旅行、釋放著被壓抑的青春時,卻有一部分考生掙扎在生產線上賺取著馬上要面臨的“鉅額”學費,甚至,因湊不起學費而放棄了學業。
早在2012年,網路上就出現了一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一位在銀行工作10年的HR,用自己的工作經歷和觀察到的人和事,講述出一個殘酷的事:在當下社會,寒門的小孩想要出人頭地,比父輩那一代更難。
文章一經發表,便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現實的殘酷,也有人認為作者是在販賣社會焦慮。
最為大眾所知的回擊則是劉媛媛的演講,她的演講核心關於努力,關於勤奮,烹飪了一碗“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的美味雞湯。
她用英國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作為證據,說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小孩兒,長大後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但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小孩,透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於是,她得出結論: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她反擊的是寒門不再出貴子,而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2017年,鄭瓊導演跟蹤拍攝了六年的紀錄片《出路》上映,透過記錄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年,表現了當代青年夢想與現實的碰撞。
來自甘肅的女孩兒馬百娟,家境貧困,全家一年的所有開銷不到50塊錢,她所在的小學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她是其中最大的孩子。
她喜歡讀書,她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她想去北京上大學。導演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時候,她剛剛12歲,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家境不好,放學後還要擔負起家務和農活的重擔,但並沒有影響她對未來的憧憬,她的眼眸中充滿了希望,走路姿勢虎虎生風、一往無前。
三年後,當導演再次見到馬百娟時,這個夢想著要去北京上大學的小姑娘已經退學了。15歲的她去往陌生的城市尋求工作,但因為年齡問題屢屢碰壁。別人問她“為什麼不上學了?”,她只能尷尬的一笑,不再出聲。
馬百娟輟學了,她的家人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他們認為女孩子最終是別人家的人,生了孩子之後,工作反而會拖累她帶孩子。身邊所有人都給她灌輸了一個“女人最終都要依靠老公”的觀念。
最後,馬百娟自己也認同了這個觀點。
又過了三年,當導演再次詢問馬百娟的狀況時,她已經和她的表哥結婚,再也不接導演的電話。
那個當初眼中有光的女孩兒,終於還是沒能去北京上學,她結婚、懷孕,18歲的她,滿足了家人,妥協給了環境。
相較於馬百娟,徐佳則幸福的多,至少他能專心的完成學業。
徐佳是一個城鎮小青年,第一次拍攝時,他正第三次在復讀。徐佳的父母都是農民工,但是不會因為賺錢不易就耽誤徐佳的求學,他們認為只有高考才能改變徐佳的人生,他們說:“就是爬在地上也要讓他上學”。
徐佳的父親去世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徐佳考上了一個二本大學。
導演第二次跟徐佳接觸的時候,他已經是大四的學生,開始四處投遞簡歷。因為不是985、211的重點大學,徐佳的工作找的異常艱辛。
他說,透過自己的努力,希望下一代可以達到袁晗寒(第三主人公)的生活狀態。
袁晗寒,無疑是這三個主人公中最為幸運的一個。
袁晗寒是一個北京女孩兒,17歲從美院附中退學,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她上的都是最好的學校。
退學後,袁晗寒最大的問題就是“無聊”,她考慮的只是怎麼去處理空閒下來的大把時光。
為了應對無聊,她先後開過酒吧、在性用品店賣東西、去德國學習藝術、回國實習···
最終,她開了一家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所有的一切,都和人生起點有關。
寒門出貴子,在這個時代,只能是漏網之魚。
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農村地區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人。
所以,最公平的高考也是階層性的考試,有知識不一定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階層的差距,決定了人生的格局。
生在城市,意味著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雖然如今的商品糧戶口不再像上世紀一般狂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城市與農村有著巨大的鴻溝。
生在發達城市的孩子,有著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是名師、名校、優美環境、豐富興趣培養的教育權利。生活在發達城市裡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是社會精英,他們會用金錢給孩子打造良好的學習基礎。胎教、早教、課外輔導,這些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已經領先。進入學校,他們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發揮著最喜歡的興趣,用最開闊的眼界瞭解這個世界。父輩的經驗耳濡目染著社會執行的法則,他們可以隨意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迎接他們的必然是康莊大道。他們,是坐著跑車開向終點的勝利者。
生在普通地區的孩子,他們一樣有著受教育的權利,不過因為地區差異,他們與發達城市有著不同的差距。當然,他們一樣衣食無憂。不同的是,他們接觸到的是中規中矩的教育,父輩拼搏一生,給了他們可以專心學業的生活,但資源的差距依舊存在。看著二維的書本想象著三維的生活,這就是他們的現狀。他們可以不愁溫飽,但也僅限於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他們的自我安慰。幸好,他們還可以把希望寄於下一代,他們不至於被打入谷底,他們還有這拼搏的希望。他們,是騎著腳踏車駛向終點的參與者。
而生活在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則是這場競賽的陪跑著,他們赤著腳奔走在這片賽場,看著有沒有腳踏車爆胎,以期反超,至於跑車則是不敢想象的逆襲。他們能接受教育已經是萬幸,為了這個“恩惠”,他們需要付出的則是早晚十幾公里的山路或者晨暮之間的耕作,甚至是三餐冷飯的慰藉。他們的課外讀物是村裡老人的故事,業餘興趣是鄉間池塘的打漁,專長則是各種野菜的辨認,可惜這些在考試中都不是考點。他們的父輩對他們的期望是不愁溫飽,久而久之,他們也認同了命運的設定。下一代,能蓋個新房或者遠離貧困,對於他們都是階層的跨越。“我孫子在城市裡擺攤呢!”這就是一個山區老奶奶最引以為傲的光榮。
我們不否認父母的愛不分階層,父母永遠是傾其所有培養著子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階層是存在的,階層意味著資源分配、意味著福廕子孫。
寒門當然可以出貴子,不過付出的努力與需求的機遇是不可想象的艱難。
更多精彩文章
女孩兒被逼下跪喊“爸爸”:那些被校園霸凌的《蚯蚓》
抖音:記錄別人想讓你看到的美好生活
《炙熱》:在被男權支配的社會,女人除了焦灼只有炙熱
廣告
正文:約269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考試是公平的
但教育、資源、階層等等
則不那麼公平
高考已經結束一個多月,考生們陸續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不管是不是心儀的學校,也總算是對十年寒窗有了一個交代。
當很多考生懷著放鬆的心情享受著畢業旅行、釋放著被壓抑的青春時,卻有一部分考生掙扎在生產線上賺取著馬上要面臨的“鉅額”學費,甚至,因湊不起學費而放棄了學業。
早在2012年,網路上就出現了一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一位在銀行工作10年的HR,用自己的工作經歷和觀察到的人和事,講述出一個殘酷的事:在當下社會,寒門的小孩想要出人頭地,比父輩那一代更難。
文章一經發表,便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現實的殘酷,也有人認為作者是在販賣社會焦慮。
最為大眾所知的回擊則是劉媛媛的演講,她的演講核心關於努力,關於勤奮,烹飪了一碗“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的美味雞湯。
她用英國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作為證據,說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小孩兒,長大後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但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小孩,透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於是,她得出結論: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她反擊的是寒門不再出貴子,而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2017年,鄭瓊導演跟蹤拍攝了六年的紀錄片《出路》上映,透過記錄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年,表現了當代青年夢想與現實的碰撞。
來自甘肅的女孩兒馬百娟,家境貧困,全家一年的所有開銷不到50塊錢,她所在的小學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她是其中最大的孩子。
她喜歡讀書,她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她想去北京上大學。導演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時候,她剛剛12歲,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家境不好,放學後還要擔負起家務和農活的重擔,但並沒有影響她對未來的憧憬,她的眼眸中充滿了希望,走路姿勢虎虎生風、一往無前。
三年後,當導演再次見到馬百娟時,這個夢想著要去北京上大學的小姑娘已經退學了。15歲的她去往陌生的城市尋求工作,但因為年齡問題屢屢碰壁。別人問她“為什麼不上學了?”,她只能尷尬的一笑,不再出聲。
馬百娟輟學了,她的家人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他們認為女孩子最終是別人家的人,生了孩子之後,工作反而會拖累她帶孩子。身邊所有人都給她灌輸了一個“女人最終都要依靠老公”的觀念。
最後,馬百娟自己也認同了這個觀點。
又過了三年,當導演再次詢問馬百娟的狀況時,她已經和她的表哥結婚,再也不接導演的電話。
那個當初眼中有光的女孩兒,終於還是沒能去北京上學,她結婚、懷孕,18歲的她,滿足了家人,妥協給了環境。
相較於馬百娟,徐佳則幸福的多,至少他能專心的完成學業。
徐佳是一個城鎮小青年,第一次拍攝時,他正第三次在復讀。徐佳的父母都是農民工,但是不會因為賺錢不易就耽誤徐佳的求學,他們認為只有高考才能改變徐佳的人生,他們說:“就是爬在地上也要讓他上學”。
徐佳的父親去世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徐佳考上了一個二本大學。
導演第二次跟徐佳接觸的時候,他已經是大四的學生,開始四處投遞簡歷。因為不是985、211的重點大學,徐佳的工作找的異常艱辛。
他說,透過自己的努力,希望下一代可以達到袁晗寒(第三主人公)的生活狀態。
袁晗寒,無疑是這三個主人公中最為幸運的一個。
袁晗寒是一個北京女孩兒,17歲從美院附中退學,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她上的都是最好的學校。
退學後,袁晗寒最大的問題就是“無聊”,她考慮的只是怎麼去處理空閒下來的大把時光。
為了應對無聊,她先後開過酒吧、在性用品店賣東西、去德國學習藝術、回國實習···
最終,她開了一家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所有的一切,都和人生起點有關。
寒門出貴子,在這個時代,只能是漏網之魚。
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農村地區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人。
所以,最公平的高考也是階層性的考試,有知識不一定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階層的差距,決定了人生的格局。
生在城市,意味著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雖然如今的商品糧戶口不再像上世紀一般狂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城市與農村有著巨大的鴻溝。
生在發達城市的孩子,有著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是名師、名校、優美環境、豐富興趣培養的教育權利。生活在發達城市裡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是社會精英,他們會用金錢給孩子打造良好的學習基礎。胎教、早教、課外輔導,這些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已經領先。進入學校,他們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發揮著最喜歡的興趣,用最開闊的眼界瞭解這個世界。父輩的經驗耳濡目染著社會執行的法則,他們可以隨意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迎接他們的必然是康莊大道。他們,是坐著跑車開向終點的勝利者。
生在普通地區的孩子,他們一樣有著受教育的權利,不過因為地區差異,他們與發達城市有著不同的差距。當然,他們一樣衣食無憂。不同的是,他們接觸到的是中規中矩的教育,父輩拼搏一生,給了他們可以專心學業的生活,但資源的差距依舊存在。看著二維的書本想象著三維的生活,這就是他們的現狀。他們可以不愁溫飽,但也僅限於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他們的自我安慰。幸好,他們還可以把希望寄於下一代,他們不至於被打入谷底,他們還有這拼搏的希望。他們,是騎著腳踏車駛向終點的參與者。
而生活在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則是這場競賽的陪跑著,他們赤著腳奔走在這片賽場,看著有沒有腳踏車爆胎,以期反超,至於跑車則是不敢想象的逆襲。他們能接受教育已經是萬幸,為了這個“恩惠”,他們需要付出的則是早晚十幾公里的山路或者晨暮之間的耕作,甚至是三餐冷飯的慰藉。他們的課外讀物是村裡老人的故事,業餘興趣是鄉間池塘的打漁,專長則是各種野菜的辨認,可惜這些在考試中都不是考點。他們的父輩對他們的期望是不愁溫飽,久而久之,他們也認同了命運的設定。下一代,能蓋個新房或者遠離貧困,對於他們都是階層的跨越。“我孫子在城市裡擺攤呢!”這就是一個山區老奶奶最引以為傲的光榮。
我們不否認父母的愛不分階層,父母永遠是傾其所有培養著子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階層是存在的,階層意味著資源分配、意味著福廕子孫。
寒門當然可以出貴子,不過付出的努力與需求的機遇是不可想象的艱難。
更多精彩文章
女孩兒被逼下跪喊“爸爸”:那些被校園霸凌的《蚯蚓》
抖音:記錄別人想讓你看到的美好生活
《炙熱》:在被男權支配的社會,女人除了焦灼只有炙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