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斑駁藍

    監製在中國實際上起步就晚了幾十年,從最開始的香港導演大量“北上”才徹底帶火了內地的監製概念。這兩年,甯浩、徐崢、賈樟柯、曹保平、張一白、陳可辛等大量監製出現,在導演和資本之間,監製的填充,本身就是工業化的一個具象。

    儘管《誤殺》是陳思誠第一次監製電影,但在《唐人街探案3》之後,陳思誠在這個超級IP的身份上顯然要轉型為監製。和傳統意義上的監製有所不同的是,陳思誠的這次監製,更應該被看作是其探索產業化的一次嘗試。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知名導演以監製的身份出現,“以老帶新”的組合催生出了更多填補市場空白的爆款。這不僅僅是中國監製的成長,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人”的真正起步。

    01

    “誤殺”

    認知。

    資本的認知,往往是憑藉著直覺。所以肖央和出品方恆業影業的董事長陳輝帶著《誤殺》去找的第一個人,是陳思誠。

    原因實際上非常簡單,陳思誠在商業電影市場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是在型別上的駕馭能力,二是對於市場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陳思誠本身並不喜歡翻拍,但在又看了一遍原版之後,改變了想法。這個改變,源於對於本土市場的理解。

    陳思誠認為可以藉著《誤殺瞞天記》這個“外殼”來講一個非常中國化的故事,陳思誠決定翻拍,本質上也是看到了這個故事“外殼”的潛力。

    在首映禮上,陳思誠也表示:“我們長這麼大,一直在被別人誤殺著,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誤殺別人。現在大家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是自媒體,在資訊極度爆炸的當下,每個人都可以言之灼灼地在網上評論別人,給別人貼上‘油膩’、‘渣男’、‘沒演技’、‘男神’之類的標籤。”

    儘管外界認為這是陳思誠對於自己“誤殺”的解釋,但這本身就是《誤殺》的主題。實際上,這個主題和原版有著很大的區別,在主題上《誤殺》就進行了“修改”。而在人物上和情節上,陳思誠帶著導演柯汶利同樣進行了大量的修改。

    最終,163分鐘的《誤殺瞞天記》在經過大幅度修改過後,成為了112分鐘的《誤殺》。從“改編”程度來看已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電影,只是共享了一個故事發起點的創意。從產業思維上來看這次改編,實際上是基於同一個IP下的“再度創作”。

    而且《誤殺》從點映就表現出了強勢的狀態。上映後連奪日冠,而且在整體口碑方面,基本上全面領跑檔期。成為了史上評分最高的中國產改編電影和史上評分最高的中國產犯罪題材電影。

    另外,陳思誠並沒有直接執導《誤殺》,而是選擇了《唐人街探案》網劇的導演之一柯汶利。從這兩年的電影市場來看,進入到主流商業市場的青年導演在型別片的表達上還保留了本能的“作者屬性”。

    從整個故事的改程式設計度來看,人物背景同樣複雜的柯汶利或許是執導電影更好的人選。而作為監製的陳思誠,實際上是明確表達“不完全翻拍,渴望再度創作”的創作“軸心”以及保持型別、市場基本判斷的商業“鏈條”。

    02

    風格

    風格化。

    《誤殺》具有一定的風格化,這種風格化既有視覺層面的實際上也有文化層面的。

    印度電影帶有強烈的本土特色,所以將整個故事“移向何方”就成為了一個難題。雖然《誤殺》的故事發生地在泰國,但本身的故事核心很“中國”。

    泰國的現實非常適合故事的落地,但對於一部面向中國市場的商業型別片來說,首先要讓中國觀眾能夠產生共鳴。這種本土化創作,對於翻拍片的要求是極高的。那麼對於一位青年導演來說,首先就需要一位在商業電影市場歷練過且本身創作風格化較強的導演“領路”。

    陳思誠從大眾熟知的演員轉型導演,從《北京愛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其不僅僅是完成了身份上的轉變,實際上也有市場邊界的探索。尤其是《唐人街探案》系列要將喜劇和懸疑進行融合,這本身需要一定的市場閱讀能力。

    而在視覺層面上,《唐人街探案》本身的懸疑基調對於《誤殺》來說,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寶庫”。再加上柯汶利曾參與了《唐人街探案》網劇的拍攝,所以從風格上來說,二者更清楚彼此,風格也更明確。

    例如在《誤殺》中,泰拳比賽和搏鬥場面進行快速的剪輯,增強了電影本身的刺激感。這種快速的剪輯和鏡頭排程營造出的“爽感”,實際上也是《唐人街探案》的“風格”。

    其次,在高潮戲雨戲的處理上,導演也聽取了陳思誠的意見。作為商業型別片導演,陳思誠顯然要比柯汶利更清楚如何透過合理的改編來調動觀眾的情緒。而這處高潮戲的改編,實際上更強化了矛盾衝突,也更容易勾住觀眾的情緒。

    這一點實際上在有監製的青年導演作品中非常常見,例如曹保平監製的《鋌而走險》,整體的視覺風格非常具有曹保平的風格;而甯浩和徐崢此前的商業片本身就有很強的型別元素,所以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其強烈的節奏感和型別化,實際上也和監製保持著密切的聯絡。

    風格契合,成為了監製和導演發揮1+1>2的一個關鍵。

    03

    角色

    產業思維。

    作為率先將監製概念帶入中國的陳國富,此前就表示中國電影甚至是華語電影對於監製的理解非常晚。內地監製的興起,又是由香港導演大量北上之後才帶起熱潮。所以,內地的監製,起步要晚幾十年。

    這兩年,大量內地商業型別片導演轉型監製。這一方面透過扶持年輕人激活了市場的產量,另一方面也將整個產業的工業化有了更明確的提升。

    以前,由於整個產業的工業化不成熟,所以整個市場對監製的風評“並不友好”。但實際上,監製所承載的作用,不僅僅是最大程度確保電影能夠順利完工,實際上也是確保電影從藝術創作轉變為商業賣座的一個連線點。

    例如陳思誠監製《誤殺》,首先在演員陣容上陳思誠做了大量的工作。肖央此前和陳思誠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譚卓據悉是陳思誠的發小。這些陣容上的“便利”,顯然是初入市場的青年導演所無法企及的。

    反過來對於資本來說,監製坐鎮本身是最大程度上激活了電影的商業性。而在藝術性上來說,從整個劇本的改編到拍攝,陳思誠都有著極高的參與度。據悉,在陳沖的兩場重頭戲上,陳思誠親自導演。這樣的細節反饋出的是如今和前兩年備受詬病的“掛名監製”不同,陳可辛、張一白、陳思誠等人在風格相近的作品中最大程度的參與,實際上能夠看到整個產業的成熟度在逐漸提升。

    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說,監製的成長本身就是工業化的一個體現。尤其是這種“以老帶新”模式下,青年導演作品的完成度、市場反饋都表現出了相對較高的水準。

    陳思誠監製《誤殺》的難得之處在於《唐人街探案》這個大IP下,陳思誠從產業的高度進行了一次佈局。《唐人街探案》系列前兩部電影奠定了“陳思誠式懸疑”的風格,而《誤殺》的導演恰恰來自於《唐人街探案》網劇的導演之一。同樣,在《唐人街探案3》之後,陳思誠同樣會轉型成為監製。

    對於產業來說,相比單片票房成績的高低,人才的流動、型別的深耕實際上才是更需要關注的價值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太陽系的大多數行星軌道都幾乎在同一個二維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