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盜帥夜留香YE

    所謂的三不殺。

    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就是抬頭能看見天不殺,腳下踩著地不殺,不能鐵器殺死。

    這麼一看,確實在很難殺死韓信。

    因為這三條限定了韓信死亡的地點,以及殺死韓信的工具。

    但人實際上太脆弱了,除了鐵器,還要很多東西可以置人於死地。

    就看到底想不想殺你。

    如果不想殺你,什麼也不用限定,你也死不了。

    但如果想殺你,總有辦法能弄你。

    就想呂后弄你韓信一樣。

    把韓信召進宮殿裡面,見不到天。

    把韓信掉起來,踩不到地。

    用木頭將韓信扎死,沒有用鐵器。

    就算不這樣,下毒、溺水、絕食,都能很輕易的殺死人。

    所以,劉邦想要弄死韓信,那韓信就必死無疑了。

    別說三不殺,五不殺,十不殺,也沒有用!

  • 2 # 狐筆春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至少要弄明白兩個問題,第一:劉邦是否真的對韓信許下“三不殺”的承諾;第二:如果有,那麼劉邦為何還要冒著食言的罵名殺韓信呢?

    第一:劉邦是否真的對韓信許下“三不殺”的承諾?

    關於劉邦的這個“諾言”在《史記》和《漢書》中是沒有記載的,這個承諾出現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蔡東藩所寫的《西漢演義》之中,原文是:“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那麼這就很有意思了。首先,如果劉邦真有過這樣一個承諾,那麼為何距離劉邦時代最近的太史公沒有將其記錄下來?在談到司馬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說《史記》是穢史,有明顯的貶低劉邦的傾向,那麼這樣一條明顯對劉邦不利的言論為何會被人為的忽略呢?此外,漢書的作者班固也不曾提到這個諾言,而在最初的“前四史”之一的《東觀漢記》一書中也不曾提到這個諾言。那麼試問,蔡東藩先生是從何獲知這個諾言,並且將其演繹的如此深刻的呢?其原因不外乎,蔡東藩先生創作《中國曆代通俗演義》的目的在於普及歷史,其中難免會有和史實不相符合的地方。

    第二:如果有這個承諾,那麼劉邦為何還要冒著食言的罵名殺韓信呢?

    在筆者看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宋太祖趙匡胤曾說過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道理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無論什麼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心中總有那麼一個“安全區域”。在此“區域”之內,都能夠竭盡所有的包容你,可一旦超出這個“安全區域”讓我感覺到危險或者威脅,那麼無論之前的關係何等和睦融洽,你我之間便已經進入了你死我活或者我死你活的死局。而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係就是在“安全區域”之外的。筆者之所以這麼肯定,那是有原因的。

    首先: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外來的和尚雖然好唸經,但他終究不是本地的和尚。就像你從浙江到江蘇,到山東,到河北,到中國的各個省份,由於大家都是黃面板黑頭髮,我們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是同胞,是自己人。但如果是一個黑人或者白人在國內,無論他混的多好,過的多滋潤,在我們心中,他終究是外華人,而不是我們炎黃子孫,對他我們始終心存芥蒂。同樣的,韓信對於整個漢王集團而言就是一個“外來的和尚”。而且是一個有前科的“外來和尚”。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先是投靠項梁,項梁死後追隨項羽,因為不得志,他又背棄項羽追隨劉邦入蜀,入蜀之後雖然得到蕭何的推薦,但由於一直沒有音訊,他又再次準備離開蜀地,“蕭何月夜追韓信”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發生的。再之後雖然劉邦築壇拜將,但對於這樣一個輕言去就的人,終究是不放心的。所以在整個楚漢爭霸戰中,我們會看到,韓信身邊始終跟著漢王集團的核心人物,諸如“灌嬰和曹參”。

    換句話說劉邦之所以重用韓信,只不過是想要藉助韓信的軍事才能,東出三秦,爭霸天下而已。這和我們請外教是為了他們能夠教我們更純正的英語,其道理是一致的。

    其次:韓信的自掘墳墓

    韓信在軍事上的天賦是無人能夠匹敵的,但他在政治上的單純也是世所罕有的。在楚漢爭霸之際,韓信至少犯了以下幾點足以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錯誤:

    1、漢三年(前204年),在酈食其已經說服齊國投降的前提下,韓信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悍然發動進攻,直接導致酈食其被烹殺。

    2、漢四年(前203年),劉邦被圍“滎陽”形勢危急,隨時都有城破人亡的可能性,韓信不僅沒有分兵救援,反而提出冊立自己為假齊王鎮撫齊國的建議,迫於無奈,劉邦不得不答應,並立他為真齊王。之後,紀信冒充劉邦,開城投降,劉邦自後城逃出生天。

    3、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和彭越會師,和項羽進行最後的決戰。韓信、彭越遲遲不動,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劃陳(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韓信聞召,馬上起兵而來。垓下之戰結束之後,劉邦馬上率軍進入韓信營帳,奪其帥印人馬。可見對韓信忌諱至深。

    4、漢六年(前201年),韓信藏納曾多次窘困劉邦,被劉邦恨之入骨的楚國亡將鍾離昧,劉邦於是藉口巡遊雲夢澤,乘機抓住韓信,鍾離昧自殺,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同年,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向韓信告辭,韓信拉著他的手囑咐“你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那是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這樣就可以取得天下了。”陳豨應諾而去。漢十年(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親征,韓信稱病在京,暗中託人聯絡陳豨,準備在京城起兵響應,事情洩露,被呂后騙到長樂宮殺死,誅三族。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對於韓信,就實質上而言,劉邦算是一再容忍的,但是韓信在政治上的單純與無知卻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為君王者的底線。

    最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犀牛由於犀角而被屠殺韓信的死在某一程度上講,未嘗不是由於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而韓信大致出生於公元前231年,兩人年齡相差整整25歲。倘若韓信沒有死,那麼在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時,韓信只有36歲,正是一個人身體和智力都在巔峰狀態的時候。試想,年老體衰的劉邦在面對生性仁弱的劉盈時。他最擔心的問題應該就是年幼怯弱的惠帝是否能夠駕馭得了手下的這些驕兵悍將。而這未嘗不是劉邦晚年逼迫功臣誅殺異性王侯的原因之一。這可以從劉邦臥床之後命令陳平灌嬰前往軍中誅殺舞陽候樊噲的事件中窺測一二。而在歷史上,明朝洪武皇帝誅殺功臣的事蹟和劉邦又是何等相似?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其實有沒有所謂的“三不殺”承諾並不重要,對於身為一國之君的劉邦而言,國中之國的局面本身就是他最不想看到的,更何況這些異姓王侯個個都驍勇善戰,而自己的繼承人卻柔弱不堪。那麼,在他面對這個既不算自己人,還屢次三番違反遊戲規則,卻又擁有蓋世將才的韓信時。他幾乎是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因為韓信就像一頭逡巡在漢帝國臥榻之側的猛虎,隨時都有暴起傷人的可能性。所以說殺韓信就是必然的了。而之所以要杜撰出“三不殺”的諾言,無非就是用來渲染韓信的悲劇和劉邦的殘忍。以此博得大眾的同情與眼淚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你最喜歡哪個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