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水輿論
-
2 # 三千河山
《馬可波羅遊記》是十三世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遊覽歐亞大陸和中國的長篇遊記,記錄了他的見聞,作為紀實類的遊記,應該大部分內容是真的,但是可能會用到一些誇張或者藝術化的寫法,那麼裡面的內容的真實度會打一個折扣,比如說中國遍地皆黃金,以金磚鋪地,就有些失真了。不過仍不失其借鑑意義。
-
3 # 漢關小松
馬可波羅的中國和遠東地區遊記使他一舉成名,成了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但是根據最新的資料,義大利考古學家稱他從未到達過中國和遠東。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馬可波羅只是在黑海沿岸和去過中國、日本和蒙古帝國的波斯商販閒聊,並用在那裡道聽途說的故事加以改編,據為己有。但是黑海沿岸和中國仍舊相隔千里。在經過拼湊加工之後他寫出了使他成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考古學家們特別指出其對於1274年和1281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行動的描述存在前後矛盾和不精確之處。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的丹尼爾·配卻拉(Daniele Petrella)是一項義大利在日本進行的考古專案的負責人。他說:"他將兩次事件搞混了,將發生在第一次遠征日本時的一些事情和第二次遠征時的事情混雜在一起。根據他的記載,在第一次遠征中,從北韓起航的蒙古艦隊登陸前在海上遭遇大風暴,幾乎全軍覆沒。但是事實上這一事件發生於1281年的第二次東征日本行動。如果他真的是當時的親歷者,你覺得一個人有可能會混淆兩個相隔7年的事件嗎?"
另外 ,馬可波羅書中對蒙古艦隊船隻的描述也和小組在日本發掘出的蒙古戰船非常不同。配卻拉教授舉例說,馬可波羅在書中描述蒙古戰艦擁有5個船帆,但事實上根據出土的實物,蒙古戰艦隻有3個船帆。
他說:"正是在我們發掘歷史文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馬可波羅的書中描述存在越來越多的疑點。比如當他描寫元世祖忽必烈的艦隊時,他提到工匠們使用樹脂來增強船隻的水密性,他在書中使用了"chunam"一詞,但是這個詞在中文和蒙古語中找不到對應詞,而在波斯語中,這個詞恰恰表示"樹脂"。另外,他通常都用當地語言來表示當地地名,可是奇怪的是,對於中國和蒙古的地名,他卻一反常態的不用當地語言的地名,而用它們的波斯名字。" 馬可波羅還曾描述自己在中國的朝廷中擔任過官職,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名字從未在任何儲存下來的中國或蒙古文獻中出現過。
義大利學者的懷疑更進一步為當初英國學者的質疑提供了支援。在出版於1995年的《馬可波羅真的到過中國嗎?》一書中,大英圖書館中國分部主管弗朗西斯·伍德(Frances Wood)提出馬可波羅可能根本就沒有越過黑海一線。
她在書中指出馬可波羅作為一位對日常生活和習俗觀察細微的人士,在他的著作中竟然對中國婦女纏小腳的習俗,筷子,飲茶等風俗隻字不提,連長城都沒有提及,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她說:“根據威尼斯的存檔記載,馬可波羅家族沒有任何顯示與中國有任何直接關係的證據。在他們家族的遺產中沒有找到任何來自中國的物件。”她認為一種可能性是他抄襲了一位波斯商人撰寫的中國旅行指南。她說:“他的書裡面大約只有18句話是他用第一人稱寫的,你會發現他的書中極少會使用諸如"我親眼看見"之類的表述。”
因此伍德女士認為“我相信與其說這是一個人寫的遊記記述,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本中世紀風格的摘抄本,記載著當時那個時代歐洲人對於遠東的看法。”
義大利威尼斯的著名商人、旅行家馬可·波羅因為在其遊記中記述了在中國等富饒的東方國家的見聞,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
4 # 茶文化阿斌
1254年,馬可波羅出生在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和叔父都是威尼斯的富商,為了一些商業活動,經常奔走於地中海東部。
在1275年至1292年的17年間,馬可波羅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職,因為辦事認真、謹慎,受到忽必烈器重。
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後,為了更好地瞭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除了在京城,他還經常春大汗之命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足跡遠至中國的西南及鄰國緬甸、暹羅(今泰國)、越南、印度,並曾巡遊中國南方各省,做過揚州地方官
馬可波羅每到一地,總要考察當地的民風民情、物產狀況,回來向大汗報告 。
1292年夏天,利用護送蒙古公主到波斯(今伊朗)的機會,馬可波羅與父親和叔父三人從泉州出發,花了三年多時間,才回到闊別多年的威尼斯,帶回許多東方珍寶的馬可波羅成了富豪,人稱“百萬君”。
但同時也得了“百萬遺言的人”的稱號,因為很多威尼斯人認為他的“天方夜譚”不可相信。
回國後,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對熱那亞人的戰爭,被俘入獄。
在獄中,透過他的口述,由同獄的比薩文學家魯斯提執筆,完成了流傳後世的《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問世後,就被大量翻譯、出版,成為中世紀最暢銷,影響歐洲人最大的遊記著作,至今已有五六十種不同版本,成為風靡一時的“世界一大奇書”
-
5 # 河南清酌酒業張恆
有歐洲學者說,你或許會懷疑馬可波羅到底都去過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過的道路,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深信馬可波羅確實來過中國,因為他的描述太準確了。如果有人質疑,也是因代筆的魯斯提聽馬可波羅口述,從而進行了誇張和想象,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誇大。
-
6 # DS日記本
馬可波羅的中國和遠東地區遊記使他一舉成名,成了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但是根據最新的資料,義大利考古學家稱他從未到達過中國和遠東。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馬可波羅只是在黑海沿岸和去過中國、日本和蒙古帝國的波斯商販閒聊,並用在那裡道聽途說的故事加以改編,據為己有。但是黑海沿岸和中國仍舊相隔千里。在經過拼湊加工之後他寫出了使他成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考古學家們特別指出其對於1274年和1281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行動的描述存在前後矛盾和不精確之處。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的丹尼爾·配卻拉(Daniele Petrella)是一項義大利在日本進行的考古專案的負責人。他說:"他將兩次事件搞混了,將發生在第一次遠征日本時的一些事情和第二次遠征時的事情混雜在一起。根據他的記載,在第一次遠征中,從北韓起航的蒙古艦隊登陸前在海上遭遇大風暴,幾乎全軍覆沒。但是事實上這一事件發生於1281年的第二次東征日本行動。如果他真的是當時的親歷者,你覺得一個人有可能會混淆兩個相隔7年的事件嗎?"
另外 ,馬可波羅書中對蒙古艦隊船隻的描述也和小組在日本發掘出的蒙古戰船非常不同。配卻拉教授舉例說,馬可波羅在書中描述蒙古戰艦擁有5個船帆,但事實上根據出土的實物,蒙古戰艦隻有3個船帆。
他說:"正是在我們發掘歷史文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馬可波羅的書中描述存在越來越多的疑點。比如當他描寫元世祖忽必烈的艦隊時,他提到工匠們使用樹脂來增強船隻的水密性,他在書中使用了"chunam"一詞,但是這個詞在中文和蒙古語中找不到對應詞,而在波斯語中,這個詞恰恰表示"樹脂"。另外,他通常都用當地語言來表示當地地名,可是奇怪的是,對於中國和蒙古的地名,他卻一反常態的不用當地語言的地名,而用它們的波斯名字。" 馬可波羅還曾描述自己在中國的朝廷中擔任過官職,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名字從未在任何儲存下來的中國或蒙古文獻中出現過。
義大利學者的懷疑更進一步為當初英國學者的質疑提供了支援。在出版於1995年的《馬可波羅真的到過中國嗎?》一書中,大英圖書館中國分部主管弗朗西斯·伍德(Frances Wood)提出馬可波羅可能根本就沒有越過黑海一線。
她在書中指出馬可波羅作為一位對日常生活和習俗觀察細微的人士,在他的著作中竟然對中國婦女纏小腳的習俗,筷子,飲茶等風俗隻字不提,連長城都沒有提及,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她說:“根據威尼斯的存檔記載,馬可波羅家族沒有任何顯示與中國有任何直接關係的證據。在他們家族的遺產中沒有找到任何來自中國的物件。”她認為一種可能性是他抄襲了一位波斯商人撰寫的中國旅行指南。她說:“他的書裡面大約只有18句話是他用第一人稱寫的,你會發現他的書中極少會使用諸如"我親眼看見"之類的表述。”
因此伍德女士認為“我相信與其說這是一個人寫的遊記記述,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本中世紀風格的摘抄本,記載著當時那個時代歐洲人對於遠東的看法。”
義大利威尼斯的著名商人、旅行家馬可·波羅因為在其遊記中記述了在中國等富饒的東方國家的見聞,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
7 # 爽快的大爽
幾乎像我們所見到的同時代其他遊記一樣,在具體年代、數字、地理狀況等方面,《馬可波羅遊記》都有不準確、前後矛盾,甚至是嚴重失實的地方,而且由於馬可波羅本人不懂漢語,再加上目前所見抄本種類繁多,使得遊記中出現的大量地名、人名,已經變得難以釋讀。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不是身臨其境,是很難講得那麼具體生動的。
回覆列表
馬可·波羅與他的故事《馬可·波羅遊記》,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國內外“肯定論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人們對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遊記》的善意解釋。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若非親身經歷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樣詳細具體的。許多學者認為《馬可·波羅遊記》的內容都是在重述一些盡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遠征日本、王著叛亂、襄陽回回炮、波斯使臣護送闊闊真公主等。但是,《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卻使學者們很驚奇。比如,。《馬可·波羅遊記》關於杭州的記載說,杭州當時稱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種行業,每種行業有12000戶。城中有一個大湖(即西湖),周圍達30 英里,風景優美。這些記載在《乾道臨安志》和《夢梁錄》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證。其它的如蘇州的橋很多,杭州的人多,還有盧溝橋等等。《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都相當地詳細、具體,這些材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從道聽途說中得到的,
然後,國際馬可·波羅學卻形成了兩種相互對立的學派,即肯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肯定論者”和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懷疑論者”。兩方激烈爭辯。其實這種爭辯意義不大。提起哥倫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發現了美洲。不過,這只是我們後人的想法,就哥倫布本人來說,他至死都認為他發現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堅持稱他航海中於美洲附近所見到的第一片陸地為“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是個騙子,馬可·波羅也不是有意要撒謊,他可能像克魯納斯所認為的那樣,只到過中亞的某些國家,而他則把這些國家當成了中國。不過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他到過中國。
解決馬可·波羅問題的出路在哪裡呢?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只躺在《馬可·波羅遊記》上去研究所謂的“馬可·波羅學”。 目前國內外學者們都承認《馬可·波羅遊記》在開拓東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我們又何必去計較馬可·波羅是誰呢?其實,“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不一定是指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指當時的一批東西方交通的開拓者。“馬可·波羅”就是他們的代名詞,《馬可·波羅遊記》就是他們當時歷險經歷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