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樺姐談養育

    我覺得一個孩子優不優秀,不能以聽話或者不聽話來作為衡量的標準。

    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都是有利有弊的。太聽話的孩子沒有什麼主見和創造力,因為他只懂得順從和執行父母的命令,他不需要去思考。長大之後,可能會給人的感覺就是那種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但,聽話的孩子不會犯太大的錯誤和闖很大的禍。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所以一般來說,父母說的話都是為了孩子好的。

    不聽話的孩子,愛思考,有想法,有主見。但有的時候因為不聽話,比較容易闖禍。畢竟父母的社會經驗豐富,經歷多,有的時候父母的話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要讓孩子學會識別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要讓孩子學會識別,什麼樣的話對自己是有益的。

    而且,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儘量,多問少說,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讓孩子去表達他的觀點。父母的經驗、經歷雖然多,但並不能代表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孩子雖然只是個孩子,缺乏很多的經驗,但並不代表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誤的。

    溝通本身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下,相互交換想法、觀點、方法,最後達成一致。所以,父母和孩子最好互相聽聽對方的話。

  • 2 # 你最珍貴

    孩子聽不聽話,不是衡量孩子優不優秀的標準。中國的家長普遍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這種認識是十分不全面的。

    家長普遍認為聽話的孩子比較懂事,讓人省心,因此將其成為“乖”。所以經常批評小孩子:“怎麼這麼不乖啊?”但是“乖”就是優秀嗎?肯定不是,“乖”和“

    寶”一樣可不一定都是是褒義詞。別忘了還有一個詞叫“媽寶”用來形容沒有主見、依賴性強、猶豫懦弱的人。可見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優秀的孩子!因為過於聽話,就會迷失自我,沒有主見。有些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表現的過於拘謹、懦弱。所以我們對於太過聽話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自由才能讓他們的性格健全,朝更優秀的方向發展。

    反之,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不優秀嗎?肯定也不是。當孩子表現出“叛逆”和“不聽話”的狀態時,大人們千萬不要急著給孩子們下結論、貼標籤:“什麼不聽話的壞孩子”、“不聽話以後沒出息”等等。一定要細心的觀察,分析他的年齡階段、敏感期,耐心的溝通引導分析他不聽話的原因,再對症下藥。而且“不聽話”有的時候還真不是“壞”事。民間不是常說嘛:“淘小子,出好的”。很多“不聽話”的“壞”孩子都聰明的很,他們思維敏捷,有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稍微點撥就能成大器。世界上的很多偉人,曾經都是“搗蛋鬼”!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夠寬容、夠耐心、夠細緻。用足夠的愛去陪伴他們的成長, 去引導他們進步,去發現孩子們優秀的一面。

  • 3 # 歡樂成長錄

    首先我來總結一下我的觀點: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優秀,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不優秀。但是不聽話就斷定不是好孩子,肯定是錯誤的。

    人的一生有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在兩歲時稱作“寶寶叛逆期”,第二個叛逆期在七歲左右,稱作“兒童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是在12歲到18歲時被大家熟知成為的“青少年叛逆期”。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只是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如果家長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那叛逆期也就如孩子的其他成長階段一樣簡單平凡,家長也不用如臨大敵了。

    一、青春期的兩種孩子

    胡慎之說,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的心理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儘管有莫名的憂傷,但生命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就會成為主導。

    在我們的文化中,建立家長式權威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家長和老師,不敢越雷池一步,對老師或家長佈置的認為能夠一絲不苟的完成,而對其他事務卻擺出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如果一旦離開父母或老師,走向社會,便會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慾望和追求。

    當然在父母向孩子要權威和服從的同時,還有一種孩子也在不斷地與父母反抗要自由和權力,這種孩子就是很多父母眼裡的壞孩子,也是父母為之苦惱的叛逆孩子。這種孩子典型的行為特徵就是不理會家長的安排,和父母對著幹,並且故意做一些父母禁止做的事情來展示自己的力量,試圖成為他們自己。

    二、青春期必然叛逆

    從12歲左右開始到青春期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三個“叛逆期”。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大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基本成了一個成年人了。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在12歲到18歲,只有勇於向父母索要權力和自由,透過對自己生活的主導這一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事風格的孩子,成年後才能真正離開父母最終走向獨立。

    三、好孩子的兩個後果

    通常在人們的眼中 ,好孩子比壞孩子更可取。

    那些好孩子的父母一般控制慾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但叛逆作為孩子生命中的一個成長必經階段,它既不無緣無故的缺失,也不會靜悄悄地走開,必然會給孩子留下一些後遺症。

    後果一:叛逆期推遲

    有句話叫“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同樣形容叛逆期也非常地恰如其分。有些好孩子在叛逆期內順從父母和老師,但一旦離開了媽媽,走向了大學或者社會,就開始出現叛逆。比如我樓下鄰居姐姐家的老大就讓她非常的鬧心,從小到大都特別省心的兒子最近居然揹著父母把好不容易找到的高薪發展前途好的工作給辭掉了,要準備重新換專業考研究生,本來在本專業上就發展的挺好,可突然要換專業,一次偶然的原因才知道,原來從小一路走來都是他爸爸媽媽的選擇而非他的,他這次就是要換專業想換個不同的領域為自己活一回。

    這就是典型的叛逆期延期的例子,孩子小的時候要依賴父母才能生存,可是當孩子長大後可以不再依賴父母的時候,叛逆的狀態便從心理逐步強大到不計後果的行為上。

    後果二:缺乏激情,缺乏生命力

    雞蛋從外打破叫食物,從內打破叫生命。

    太好的孩子努力學習也好,努力工作也罷,都不是發自自己的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是一種強迫性的努力,只是一種從外的打破。因為不是自己內心的追去,所以對努力得來得好結果,比如好成績等獎賞沒有什麼熱情,他們的口頭禪是“沒所謂”,彷彿什麼都可以失去,超凡脫俗一般不喜不悲。

    所以以上就證明了我的觀點。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優秀,不聽話的孩子不一定不優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適合一家大小旅遊的地方,預算一人3到4k,哪些地方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