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麥田裡的守望者》各種評價很多,想聽聽大家都怎麼評價這本書的。
7
回覆列表
  • 1 # 李沫霖

    先分享一個故事。

    1980年,列儂公寓門口,等待了許久的查普曼拔出了一把點三八口徑左輪手槍,瞄準列儂的背部連扣了5次扳機。

    幾分鐘後,查普曼安靜的站在路邊胡亂翻著手邊的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

    公寓看門人對他大叫:“你知道你剛才幹了什麼嗎?”

    “我殺了約翰·列儂。”

    事件引起了轟動,很快查普曼便被逮捕,至於殺人動機卻是:他認為列儂已經變成一個不真誠、卑鄙的偽君子——就像「麥田裡的守望者」所寫的那樣,在見到出現在公寓門口的列儂時,查普曼心底有一個聲音:“動手啊,快動手”,於是他扣動了扳機。

    他說,這是為了保護列儂的純真而射殺了他。 查普曼還在法庭上大聲朗讀了書中的這段話作為自己的辯護:

    “……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這本書裡也有很多迷人的句子

    /你千萬別跟任何人談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

    /這類事情老讓我笑疼肚皮,我老是在跟人說“見到你真高興”,其實我見到他可一點也不高興。你要是想在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說這類話。/

    /對一個人來說,一輩子註定會不時去尋找一些他們自身周圍所不能提供的東西,要麼他們以為自身周圍無法提供,所以放棄了尋找,他們甚至在還沒有真正開始尋找前,就放棄了。/

    /你一定得認識到自己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然後一定要對準那個方向出發,要馬上。你再也浪費不起多一秒的時間了,你浪費不起。/

    /我不在乎是悲傷的離別還是不痛快的離別,只要是離開一個地方,我總希望離開的時候自己心中有數。/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的活下去。/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他討厭學校,討厭同學,討厭父母。他甚至討厭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討厭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

    但其實,跟從前的我們一樣煩人。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我們永遠和周圍的世界隔著一道鴻溝。

    有個老師說:“老師說,塞林格是覺得在他生活的世界裡,霍爾頓這樣的少年只能死掉;而他想為他們,最終是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即為純真找到一條出路。”

    又有誰會是屬於我們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呢?

  • 2 # 福兒娃

    《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是捷羅姆·大衛·塞林格(J. D. Sallinger)19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早年參過軍,這部小說是他目前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51年。《麥》一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同時也使作者舉國聞名,因為一些評論家譴責這部小說為非嚴肅文學,該書曾經被某些社團列為禁書,隨後還成為文學〈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審查、猥褻等問題的辯論中心,《麥》客觀又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長過成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如酗酒、功課壓力、精神壓抑、性行為等。後來人們流行把鴨嘴帽反戴,正是由於模仿小說裡面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

  • 3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那個時代在美國被成為“懦弱的五十年代”或者“寂靜的五十年代”。文章主人公霍爾頓是中產階級的青少年中學生,是那個時代“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人物。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錄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生活的實質。

    霍爾頓是個苦悶彷徨的少年,他用消極糜爛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看不慣庸俗虛偽的世道,但卻無力與強大的社會相抗衡。他嚮往東方哲學,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兒守望,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吧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摘自原文22章節,這是生動、細緻地指出現實中青年的苦悶、彷徨,指出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加重要。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故事情節時間跨度很小,對於社會現實的批判力度卻很大。異化是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是現代社會中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現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在現代工業文明及後工業文明裡,技術擠壓著人的原始生活空間,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係數,卻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係數。

    人迷失了自我,泯滅了自我,向著“非人”的異化狀態淪落,而社會也向著物化的異化狀態跌落。異化問題的核心維度是價值的維度,人是目的、人是價值的尺度這樣的古典哲學命題受到了挑戰。然而,道德作為考量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標尺,關係著人學目的論中終極價值的內部結構與內部機制,也應該成為異化問題的重要操作性維度。

    《麥田裡的守望者》表現的社會是一個異化的社會,也是一個道德墮落的社會。在這種社會範圍內的整體性的墮落中,個體的墮落有可能在表層的墮落之下蘊含著深層的反墮落和道德的資訊,有可能具有積極的內涵。霍爾頓以其自身的墮落揭示和反抗著異化社會中道德的墮落。在其墮落中可以窺見某種道德性,他所展示的是墮落行為裡的道德,一種墮落的道德。

    藝術特色:這部小說的藝術魅力在於作者把重心放在對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細膩而探析的筆法,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主人公霍爾頓的矛盾心態,描繪出霍爾頓複雜的精神病態。國內外分析霍爾頓精神病態的文章很多。

    德國學者漢斯·彭納特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著力剖析了霍爾頓的孤獨。他認為霍爾頓心中有兩個世界:——個是由阿克萊、斯特拉德萊塔以及妓女孫妮等人所代表的醜陋世界。另一個則是由弟弟艾裡、妹妹菲比以及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純潔、美好世界。霍爾頓因為發現後一種世界的日漸消失而感到孤獨。

    羅世平寫到:“霍爾頓為克服隔離感而產生的痛苦,又試圖退化的知覺尚未產生的合一狀態,即人誕生前的狀態。他渴望能返回象徵自然、黑暗的子宮。然而,霍爾頓似乎只能在幻想中尋求這種退化性的合一狀態。他幻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創作背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剛剛贏得了二戰的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在這樣的時期,“紐約”就是美國實利主義社會的一個代表。它象徵著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們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沒有人在意別人的感受。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侷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提升自己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