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軌跡248571779

    個人感覺唐朝之後的朝代才符合後世儒生的取捨。儒生當道,凡是儒生喜好的就是好的。因為唐朝不像後來儒生當道的朝代(之乎者也,噁心哦!!!!)

    五千年文明的恥辱!後世儒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抗!那你他媽的何用?加上儒家一家獨大。歷史是由犬儒寫的!呵呵!

  • 2 # 秦漢8

    把唐朝說成混亂,多災多難,儒弱的人是有病,得趕緊治。因為只有大唐盛世,才是世界各國年年來朝,歲歲納貢,反觀宋朝,清朝有嗎?

  • 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任何朝代後期都是民不聊生,血肉橫飛的境況,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所以這個命題有問題,你要看這個王朝在他上升時期輝煌時期在世界上的地位。

    唐在最強大的時代稱之為巨唐是沒毛病的,唐軍事體制明顯強於周邊各國,也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劉仁軌破倭國水軍,李靖破突厥都是兵力明顯不佔優勢,依靠卓越的指揮能力和軍隊素養取勝的,即便是攻滅高句麗唐軍兵力也並不佔優,南韓吹牛鼻子的那個片子安市城意淫的守軍把李世民眼睛射瞎了,即使這樣拍在片子開頭也不得不承認十五萬軍隊被五萬唐軍秒殺,被迫退守。

    唐朝的輝煌我不想多說,就像夢迴唐朝說的:依稀開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膠漆。

  • 4 # 劉新星2012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歷史。

    歷朝歷代包括民國時代,地主階級佔優勢,所以歷史都是民不聊生,政治腐敗。盛世只是相對的,按照現代的標準歷史上是沒有盛世的。

    唐朝在歷史上被人稱讚,原因有以下幾點:

    1.相對南北朝和後來的五代,唐代比較統一;

    2.唐朝民族政策比較好。漢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佔優勢,但漢族和少數民族不像之前和之後的元明清那麼對立。既沒有漢族欺壓少數民族同胞,也沒有少數民族壓迫漢族人民。民族的大融合和團結,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3.文化發展的好。湧現很多文學家;

    4.科舉制度的完善,比九品中正制要進步,打破了士族的壟斷。

    唐代後期和其他朝代(包括民國時代)一樣,對內腐敗,對外無能。

    唐朝的藩鎮割據並沒有使唐朝軍事強盛,反而造成內部的分裂。

  • 5 # 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時期的唐朝被稱為唐帝國時期,那個時候文明昌盛、國家繁榮。周邊國家日本新羅爭相向唐朝派遣交流使者和留學生 學習唐朝先進的官僚體制和經濟文化等方面。那個時候的唐朝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周邊國家。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唐代是一個禮儀大邦。為什麼後來就不行了呢?這個還是要追溯到唐玄宗時期,當時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和韋皇后她倆為了爭奪皇帝的位置,紛紛提拔自己的親信在朝廷中擔任重要官職。可以想到這些人很難有什麼真才實學,大多數都是國家的蛀蟲。後來玄宗除掉了太平公主和韋氏集團,開始了自己的治國之路。

    前期的玄宗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他勵精圖治。重用姚重、宋璟、張九齡一批人擔任丞相。這些人是一批閒相,幫助玄宗節省國家的財政開支。他們懂得節流卻不明白如何開源,玄宗皇帝因為宮廷個方便開支巨大,身邊也聚集了一批斂財之臣。起初,唐玄宗能處理好這兩批人之間的關係,後來國家的財政變得困難,皇帝最終倒向了斂財之臣。

    再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唐玄宗走了下坡路,他寵愛楊玉環,重用楊國忠李林甫為等人,最後落到馬嵬坡之亂的地步。他還錯在設定了節度使這個地方上集軍權財權行政權與一身的大官吏,也就相當於在地方上多了很多有權有勢的“諸侯”,地方節度使的權利越大,中央政權就越危險。最終,安史之亂讓這個盛唐帝國走向衰敗。他前期雄才大略,後期碌碌無為。自他之後,國家的財政越發困難,玄宗的子孫還能幹些什麼呢?玄宗留下的朝廷困難重重,玄宗在想有什麼建樹,也非常困難了。他們畏懼那些已經強大起來的節度使們。自此之後,唐帝國再也無法振興起來。最後五胡亂華藩鎮割據,受害的只是貧困的老百姓。

  • 6 # 鼓樓博牛志

    說唐朝是盛世朝代,是指唐玄宗安史之亂前的唐朝,而說多災多難的朝代,則是指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可以說,唐朝被安史之亂腰斬成盛唐和中晚唐。

    唐朝的繁榮我們就不用多說,因為歷史課本上對此大書其書。從唐高祖時期,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武則天時期,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很多人卻很陌生。

    為什麼很陌生?因為課本里邊不詳細交代,而且這段歷史著實太不堪了。

    這一時期的關鍵詞主要有這麼幾個:藩鎮割據、宦官專政(甘露之變),朋黨之爭(牛李黨爭)。

    我們先來說藩鎮割據。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的格局,既是唐朝疆域外擴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也是唐代宗政令失當的結果。當時的唐朝因為經歷了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唐代宗為了求得安生,把安史降將封為節度使,封列藩鎮,而藩鎮的數量居然達到了幾十近百個,裡邊尤其以“河朔三鎮”最為有名,力量最大。

    這些藩鎮都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呢?說出來你也許不相信,唐朝的中央居然允許這樣的情況存在:這些藩鎮有自己獨立的法令獨立的軍隊,而且不用給中央納稅,節度使的職位也不受中央調配,而是父死子繼。這簡直比自治區還自治區了。而且這些藩鎮不僅是在西北邊疆、東南部地區有,在中原地區的河北山東也大量存在。

    唐朝的中央自然不會一直坐視不管,所以唐憲宗的時候,曾經和這些勢力進行過較量,並且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然而依然沒有真正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等唐憲宗以後的唐朝,由於內部宦官專政、黨爭不斷的原因,導致中央力量不斷削弱,更加無力與這些藩鎮較量了。

    歷史上最有名的宦官專政朝代主要有三個:東漢、唐代和明代。

    宦官在唐朝初期的時候並沒有形成一股勢力,但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則開始不斷壯大。到了唐憲宗時期,唐朝的翰林院和樞密院由宦官擔任,成了實際的“內相”。而且這兩院的權力在隨後不斷的上升,最終取代了三省宰相。在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後,宦官實際上成了唐王朝的統治者。所以你會看到後期唐朝的皇帝,絕大多數不是被宦官所殺,就是抑鬱而死。

    更讓皇帝頭疼的則是,士族和庶族之間的朋黨之爭,唐文宗甚至曾經說過:“去河北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朋黨之爭實際上比河朔三鎮的藩鎮割據還令唐朝中央無奈。那麼這牛李黨爭到底在爭什麼?主要是兩點:一是怎麼選拔官員,科舉還是世襲?二是如何對待藩鎮,以李林甫為首的李黨認為要打擊藩鎮,重振朝綱。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則認為藩鎮割據是正常的,不必去理會。

    你可能會很奇怪,怎麼牛黨會有這樣的奇談怪論?

    對於中晚唐的藩鎮割據,記得《邏輯思維》裡有一期的觀點是:與其我們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惡意的對峙,還不如把它理解為是一種默契的共存。

    實際上當時唐王朝對於藩鎮,真的是有心無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濫用軍力征討無果,也許倒不如先保持雙方均衡勢態,先韜光養晦來得更加明智。

    總而言之,這是一段類似於東漢中後期的歷史:中央和地方都很窩囊,誰也沒能滅掉誰,皇帝倒是一個接一個的換。所以也就沒什麼好說,沒多少人關注。但是,這段歷史教訓卻是深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腳地有七顆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