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西望族

    隋煬帝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他還要逞能親征,他根本就沒能力帶領一支100多萬的大兵團作戰,也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才能,況且路途又遠,100多萬部隊,200萬民工吃飯,糧食運輸就是很大問題,從全國徵集糧食運到河北再運到遼寧,到遼寧還得運到各個前線談何容易,國內反兵四起又不穩定,草寇到處佔山為王,搶劫成風,軍糧經常被劫,軍兵斷糧斷炊,造成前方軍心混亂,戰鬥力可想而知。隋煬帝不善統軍,情報滯後,指揮失據,經常被敵軍詐降慘遭伏擊,各個擊破,單是過了遼河的62萬隋軍被高麗軍詐降伏擊全軍覆沒,前後踩踏,掉落遼河淹死不計其數,慘不忍睹,只有2700多人生還回營,傷亡慘重,隋煬帝還不給將領隨機作戰主動出擊權利,凡事必須上報後再行事,因前後方相隔遙遠,回覆後早就貽誤戰機,這樣只有捱打被殲滅的份了,所以造成失敗的原因。

  • 2 # 螞蟻歷史觀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北韓北部。六世紀時正是高句麗最鼎盛時期,遼東大部分地區納入他的版圖,對中原王朝是個極大的威脅,因此征討高句麗是隋朝和唐朝前期的一項重要國策。

    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攻擊隋的遼西。楊堅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句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楊廣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指揮不當。大業八年,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水軍集中於東萊。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採取水、陸兩線進攻,戰術正確,但是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隋軍大敗。

    第二、國內不穩。隋煬帝楊廣繼位後開始修大運河,利用六年時間把大運河修建完畢。由於工程浩大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大運河修完後起到的效果非常好,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並且加強了隋朝的中央集權。如果楊廣不是自己作死,在修好運河後馬上征討高句麗,又大興土木,又橫徵暴斂,弄的民不聊生,叛亂和起義不斷,後兩次征討也不會失敗。其實只要能夠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隋朝就會馬上恢復過來,然後再徐徐圖之,未必不能成功。

    第三、地理因素。東北的問題,你要對照著地形圖看,有個松遼分水嶺的問題。在四平以南的遼寧地區,其實並不是平原為主,而只是遼河、渾河的河谷裡面適合農耕,其他都基本是山地,而往北韓方向更是山多平原少,這就給了高句麗一個天然屏障,並且東北氣候寒冷,可不是現在這種溫度,進入10月就可能入冬了,一年就幾個月能暖和,因此在徵高句麗時,一是要速戰速決,二是要保障好後勤。顯然楊廣這兩點都沒做好。

  • 3 # 越小峰的窩

    隋煬帝楊廣,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有名了!不過他的有名卻不是賢能。而是因為其暴虐!

    細細看來,實際上隋煬帝所做的一些事情。對歷史還是有很多推進作用的!

    其一,開鑿大運河。連通了南北交通。當然,當初隋煬帝下令開通大運河,不過是為了滿足其下江南遊玩的個人私慾!

    但是,大運河所發揮的作用,卻影響千年!一直到現在,都還是重要的交通線!

    其二,科舉制度,增加了選拔人才的途徑!改變以前的推舉制!對歷史是有積極作用的!

    其三,徵高麗。為什麼隋唐兩朝都如此執著的征討高麗!其原因,是高麗在隋朝時勢力達到巔峰!

    對隋已經形成威脅!並且多次出兵騷擾東北邊境!對於這個危險。已經到了必須除掉的地步!

    高麗不過是一個地方性政權!征討高麗,對全國的統一有積極作用!

    為什麼征討高麗會失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指揮不當,隋煬帝親征。其本身不算一個合格的統帥!對於大軍團作戰,指揮能力有限!

    第二,糧草不繼!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隋煬帝遠征高麗,每次動輒百萬大軍!糧草肯定是一個大問題!

    第三,麻痺大意,輕視對手!

    第四,隋朝內部不穩!我們都知道,隋煬帝繼位之後,因為其暴虐的統治!百姓不堪重負!在其繼續以後,各種起義接連發生!

    後方不穩!對遠征自然是不利的!幾種因素疊加,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 4 # 非常道畢延河

    楊廣一共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戰爭,人數多達上百萬,但是卻敗給了兵力不足十萬的高句麗,這的確讓人遺憾。

    據《漢書》紀錄,高句麗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存在,早先邊境侷限在吉林一帶,後來漸漸擴充套件。兩晉南北朝期間,華夏烽火連線兩百餘年,無暇顧及周邊,高句麗乘隙開展起來,也越來越跋扈,逐步變成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臥榻之側,豈容別人甜睡?”

    隋煬帝的父親楊堅,準備30餘萬軍隊征伐高句麗,希望一勞久逸。高句麗國君一看這景象,嚇得連忙派使臣賠罪求和,楊堅臨時下命令退軍。

    隋煬帝徵高句麗的緣故有兩個,一是實現先帝遺言,二是解決高句麗這個華夏之隱患。

    所以說楊廣戰略上正確的,但是戰術上卻但犯了錯誤。這是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楊廣越俎代庖,貽誤戰機,累死三軍。

    楊廣為防止將領爭奪功名孤軍作戰,曾下令凡是進攻軍事行動必須相互通報,不許單獨行動,軍事進止路線必須彙報,等待命令,如果敵軍要投降,不許率軍進攻。就在遼東城即將攻陷時,高句麗軍聲稱請降,隋軍將領迫於楊廣下的命令,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派人彙報請示楊廣。等到答覆命令時,高句麗軍已經做好防禦攻勢準備反擊。高句麗軍反覆無常,如此反覆幾次,導致延誤戰機,遼東城久功不下,如此僵持持續一個多月。

    失敗原因二,百萬大軍,後勤超負荷。

    高句麗才十幾萬軍隊,楊廣卻發動一百萬軍隊,二百萬民夫。結果就是後勤嚴重超負荷。補給線太長,為了解決糧草物資問題,命令將士攜帶百日所用的糧草,還攜帶著排甲、武器、衣物等物資,太過於沉重以至於難以負荷。而士兵們為了減輕負擔,私下裡偷偷在後面挖坑將糧草掩埋,結果行軍一半的路程,糧草已經快消耗完了。正待將士們疲憊不堪,面露飢色之時,慘遭敵軍攻擊,士兵紛紛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糧草、兵器、儲備物資等皆丟失殆盡。

    失敗原因三,隋煬帝的出兵時機更有問題。

    隋朝剛剛建立,國基不穩,民心思定。偏偏隋煬帝好大喜功,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濫用民力已到極限。隋煬帝第三次出兵高句麗之前,國內已是烽煙四起。用《說唐》的誇張形容說就是:“十八處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在此情況下,隋煬帝居然還強行出兵,直接導致了大隋王朝短命而亡。

    楊廣雖然失敗了,卻讓高句麗大傷元氣失去了成為東北亞霸主的最好機會。 唐太宗同樣也要征伐高句麗,“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恥耳”。高句麗不亡,中原永無寧日。

  • 5 # 靜夜思160519196

    隋煬帝發動的應該是滅國戰爭,但是打到後來就變味了,前方將士浴血拼殺,眼看高句麗就要亡國了,結果高句麗使臣過來說我服了,別打了。隋煬帝就真的不打了。如此兒戲,就連勤王標兵——來護兒也不幹了。這種虎頭蛇尾,純粹就是誇耀武力的戰爭焉能不敗,星爺都說,鹹魚都有追求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著《綠皮書》最為打動人心的一幕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