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安嘻嘻
-
2 # 公考小助理
我覺得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個,生活的苦是被動的苦,不得不領受。而學習的苦是主動的苦,人是有墮性的,學習是辛苦的,少有人會主動吃苦,也少有人逼他吃苦。第二個,吃生活的苦不需要能力,而學習就不一樣了。他那個腦子不是學習的料,壓根就學不進去,這也是個能力問題。我們生活中會見到這樣的人,腦子不笨,但打個麻將算得門清,但上學就是一盆漿糊。第三個,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追求也不一樣,有的人甘於平庸,安於現狀,而有的人不管條件如何,甚至不管希望有多小,能始終為了自己的志向勤奮努力工作。大學保安考取研究生的例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對有抱負的人來說,努力學習不以為苦,反以為甜,因為改變貧苦的命運更重要。
-
3 # 胡格白話
我可能是最有經驗來談談這個問題的!
先介紹一下背景:我56歲,1981年從雲南省十大貧困縣之一的一個偏遠小工廠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上海現在的一個985學校!我的人生因此和當時的近百名同齡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因:上學,上大學!!!
為什麼其他人不願意上學呢?究其原因是看不到未來!痛苦的生活已經讓人變得麻木了!
我們的廠是所謂三線建設的兵工廠!如果沒有經歷過文革,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無法理解!就如同那個復旦的80後女子講人生,講幸福,我就想起三八二十三那個故事!現在雲南很多偏遠山區的情況還有很多的環境和我們哪個時候差不多!
現在就說說為什麼不上學的事:恢復高考後,我們哪裡只有一個人78年,一個79年考上大學,我們79年準備上高中的時候,還沒有人畢業,前途未卜,高中在前2年就沒有人上了,所以80年沒有人上大學因為當時有一個政策,職工子女可以初中畢業後當工人(世襲),99%以上的人都是認為早賺錢是根本!其他的深不可測!無法想象!所以大部分人放棄了求學,安於現狀!我們當時只有四個家庭下決心送孩子上學!我的三個同學考上了地區的最好(現在也是)高中!我……落榜了!我們家裡為我是否繼續上學還是馬上當工人的問題吵得翻了天我初中沒有畢業的父親堅持認為我應該上學!(這是我父親一輩子唯一正確的選擇,也是他一輩子時時刻刻驕傲和能夠得以安享晚年的原因!81歲,無任何同齡人的擔憂,因為他的問題我全部給解決了!)
蒼天不負有心人啊!我的命運在2年後發生了連自己都無法想象的改變!其他三個在省重點中學的2個人上了大學其中一個也是985!我們兩個坐同一列去上海的火車去上學!他的成績大家認為是應該的!我!很多人認為是運氣好!(我的人生格言之一就是那個時候形成的:選擇大於努力!!!)事實證明:我們三個當時上了大學的,哪怕是用社會最庸俗的指標評價,也是遠遠好於其他人!不是其他同學不努力,不辛苦!究其根本是在人生最重要的關口,沒有把握好!
我在20多年前開始從事培訓,諮詢,教育工作,參與了很多支教公益活動。到了很多雲南省偏遠貧困地區的學校,很多人不願意上學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是經濟原因外(實事求是的講,現在的貧困地區比我那個時候的物質條件好很多了!尤其是教育資源!那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我當時學英語全部是自學,我的幸運之一就是英語,81年按30%記分,我得20多分!可能是雲南省當時最高的之一✌️✌️✌ 你看看現在有幾個人,包括所有的大學生,英語學的可以解決基本的交流)
重要的原因還是觀念!!!不願意去投資孩子!不明白天底下最划算的事是讓孩子上學!孩子大部分在上學的時候不明白天底下最輕鬆的事,最最美好的事是讀書上學!!!工作賺錢是人生最痛苦,無聊的事!!!我後悔當時放棄了讀研!這可能是我人生中唯一有點後悔的事吧!(雖然我現在的生活已經是非常非常滿意了!)所以我才支援孩子讀了11年大學!希望她永不後悔!!!
讀書是解脫人生痛苦最最短的道路之一!人生沒有捷徑!但是讀書可以讓絕大多數人少走彎路!!!
-
4 #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其實題主錯了——學習新知識或技能比一成不變的生活要苦。
主要原因有兩點:
1. 思考費力、緩慢,還不可靠。
費力:成人的大腦只佔體重約2.1%,但卻消耗20%的能量。“一夜愁白頭”,“為伊消得人憔悴” ,“心寬體胖”都是確實存在。
不可靠、不確定性:今天學習、思考獲得的,明天可能就生疏忘卻了,甚至不久後發現自己完全錯了。這種挫折感會大大降低我們的學習熱情。
所以,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儘量避免思考:我們更願意呆在熟悉的環境,養成固定的生活規律,即呆在舒適區裡,以記憶構築的經驗主義來減少思考。我們按經驗給進行事物歸納,然後用基本類似的方法應付同類問題,這就是偏見、貼標籤、地圖炮形成的心理因素。
但是,正如知乎裡說的: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簡單說: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生活,我們能很快適應,或者說麻木;但學習是一個不斷求新的思考過程,像心頭始終有一根刺刺痛著。
2. 學習的苦還在於它的孤獨感。
亞里士多德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靈。人類天生就有社交性,對他人有依賴和依戀。但是,又有一種共識:高智商的人往往孤獨。因為學習、思考需要一個人長時間的專注。
學習過程中孤軍奮戰的孤獨感,與外界疏遠、隔離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的痛苦不相上下,甚至更強烈(心理學家給遭受心理痛苦的患者服用止痛片確實與遭受身體痛苦患者一樣有效)。如果不是內心充實強大,很難抵禦這種孤獨感。但社交又會分散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
-
5 # 十二十二
個人認為
學習是枯燥的,有的人能從中找到樂趣,有的人如坐針氈
生活是多樣化的,吃苦當吃補
-
6 # 30秒看製造
關於吃生活的苦和吃學習的苦,我覺得應該分析其核心。
大部分人學習知識,心中都是想著過更好的生活,而這個想法恰好就說明了,學習知識只是為了換取資本。整個社會資本是有限的,而相較而言知識則是無限的,所以從獲取難易來說,資本獲取困難一些(參考歐洲數學史),而資本與知識的轉換難易呢?資本換取知識很簡單,而知識換取資本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比如交流電之父特斯拉,沒有足夠的籌碼與摩根競爭,只能犧牲專利費,後來窮困潦倒。
所以,吃生活的苦顯而易見就是為了直接換取資本,吃生活的苦=直接賺錢,而吃學習的苦則是在積累知識,再去用知識換取資本。這種間接的賺錢行為,而且不一定能保證可以用知識換取等值的資本,就讓許多人因為生活壓力放棄。
說白了就是,學習知識不能直接得到金錢,而工作可以,所以在這種顯而易見的關係下,人們更願意也更能吃工作的苦。當然啦,肯吃學習的苦的人也有啦,不然我們的社會也不會進步這麼快。
回覆列表
生活有生活的苦,學習有學習的苦。這兩種苦都是苦,可能味道真的不一樣,我還是學生那會,早上上了五節課,快放學的時候根本聽不下去,因為餓啊!放學了賽跑樣的衝進食堂,這個還好,你要是學習成績不好,對學習根本就提不起勁,一上課便開小差,經常被老師點名,還特自卑,在其他同學面前丟臉一樣。
生活也很苦,如果你是富二代、官二代。那可能就不會那麼苦了!說不定也有煩心事,我是不知道,我非富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