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然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以下簡稱柳文)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以下簡稱歐文)是兩篇酒氣淋漓、醉意縱橫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貶之後寄情山水之作,而且兩文中都屢次寫到醉——“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引觴滿酌,頹然就醉”(柳文),“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歐文)。千古共一醉,那麼其“醉”所折射的作者情感是否相同呢?

    柳宗元的“醉”是“麻醉”,“醉”是表象,“憂”是實質。柳文中有兩次“醉”。第一次出現“醉”是往日遊覽時,作者“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憂懼的內心。柳宗元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團,因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加之王叔文等人被殺,柳宗元內心一直憂懼不安,“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曾說自己被貶永州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把郊野群山比作囚禁自己的牢籠。為排遣憂愁,便遍遊永州山水,還喝得酩酊大醉,以此寄託情懷,麻醉自己, 暫獲心靈的片刻寧靜。“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這種漫無目的的遊覽,是心中苦悶的象徵;“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也是心靈孤寂,不知所往的表現;“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更是想在狂飲沉醉中得以解脫,但酒醒之後苦悶憂懼仍一如既往。

      第二次“醉”是在遊歷西山後。柳宗元初見西山,就被那高懸下望的景象震驚,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視野之內,浮雲縈繞群山,與天空連成一體,此時柳宗元才真正感受到與自然同呼吸,與天地同遊的快慰,柳宗元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彷彿與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體現——自己滿腹才華和遠大志向,卻遭貶謫,西山壯美奇特卻被遺棄荒野無人賞識;自己儘管被貶,卻卓爾不群,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西山“怪特”“特立,不與培樓為類”。可以說柳宗元就是西山,西山就是柳宗元,西山之遊使柳宗元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他要“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他要物我相融,醉而忘歸。滲透於這種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乍一讀來,似乎是心曠神怡,是輕鬆愉悅,但是,把它和篇首敘寫聯絡起來比較,就不難發現在這種境界的深處或背後,仍是一片憂憤情懷。只有現實中屢遭挫折,情無可訴,志無可表,才無可用,甚至命無可保,才被迫寄情山水,覽勝杯中,求個暫時的忘卻,實為一種自嘲加自慰,無奈且憂憤。山水和酒杯,那是文人最後的精神避難所啊!

      當然,柳宗元被貶永州也並非一味獨憂其身,永州任上的《捕蛇者說》就是他憂國憂民的具體表現。

      歐陽修的“醉”是“陶醉”,“醉”是表象,“樂”是實質。歐陽修因追隨范仲淹,要求改革時弊,富國利民,因此被貶滁州,滁州任上寫下這篇令一時紙貴的《醉翁亭記》。文中有六個“醉”字,陽修又自號為“醉翁”,他究竟因何而醉呢?從文中韻味看,歐陽修創造性地用了21個“也”字,25個“而”字,形成從容流轉、優遊自得的情調,從內容看,文章具體描繪了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的瑰麗變幻,滁州百姓的和平安樂,太守宴飲的歡樂喧鬧,從中可以體悟到歐陽修其樂陶陶、其樂融融的陶醉心境。

      他醉(樂)于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滁州,是個風景奇美的獨特所在,有韋應物《滁州西澗》為證:“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歐文以簡約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野芳發而幽香……水落石出”,神采飛揚,搖曳多姿。他醉(樂)於百姓,滁洲本偏僻貧窮,歐陽修被貶滁洲後,為政以寬,政績裴然,人民和樂,百姓安居。“負者歌於途……往來而不絕”,滁人出遊之樂,實乃歐陽修的政績之樂。他還醉(樂)於情趣,太守宴飲賓客的描寫中,柳宗元故意宕開一筆,不直入宴席,卻從捕魚釀酒寫起,別有情致,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無論是肉還是菜,都就地取才,不用外求,這樣寫,意在誇滁洲的富足,宴飲的野趣,又更有政治清明、與民同樂的自得意味。“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簡筆勾勒出醉翁的自畫像,醉於其間,是因為樂在其中,樂在能夠與民同樂。

      但是,畢竟被貶,歐陽修心中終有隱藏不住的難言的寂寥。被貶滁州自號醉翁時,歐陽修還不到四十,他寫了一首《題滁州醉翁亭》,“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山花縱能笑,不解與我言”,不老而偏要稱翁,明明醒著卻要裝醉,已流露了他當時心跡情懷;“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也隱約地表現了不被理解和賞識的孤寂。瀟灑達觀的生活情趣和政治理想的追求中,那一絲隱隱的痛和冷,不經意地隱現在字裡行間。

      酒不銷愁,醉能縱情。中國傳統文人性情中的一片真摯,以酒為媒介,以醉為方式,與腐敗的朝政觸撞,則演為憤激之言;與瑰麗的自然融合,則發為曠朗心聲。沒有酒,中國文學史也許要遜色大半。解讀酒詩醉文,從淋漓的酒氣、縱橫的才氣和或隱或現的銳氣中,我們能讀到他們歷經千年仍然熾熱無比的赤子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這三部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