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徐晃確實曾經救過張遼兩次。

    徐晃第一次救張遼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二十六回中,延津渡之戰。

    回目: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關羽白馬坡斬顏良後,文丑要為顏良報仇雪恨,率兵來戰,軍至延津渡,遇到曹軍。曹操命令士兵扔盔棄甲,解開戰馬,散得到處都是。文丑計程車兵看到了,就四處搶奪糧草和馬匹,陷入混亂狀態。

    曹操下令攻擊,文丑軍大亂。只有文丑一個人奮力拼殺,其他軍士亂成一鍋粥。自相踐踏,文丑向後撤退,曹操問在誰可擒拿文丑。張遼和徐晃同時衝出去。

    徐晃前些時候剛被顏良二十合打敗,比較丟人。看到文丑,他覺得好欺負,因為文丑“身長八尺,面如獬豸”,徐晃也身高八尺,顏良個子高,他打不過,文丑和他一樣高,他覺得這個應該弱一點,應該能拼一下。

    張遼是看到文丑正在撤退,他衝上去,文丑必無戰心,若文丑敗走,他正好撿個現成的便宜,能打敗河北四庭柱之一,也算臉上有光。

    所以這兩位都不約而同衝出去了。

    張遼跑得快,沒想到文丑一回頭,看見他們想群毆,也不講規矩了,就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張遼的盔纓,成了禿雞了。張遼仍不放棄,再次追趕,又被文丑一箭射中了馬臉,栽了個狗啃泥。

    文丑回馬來殺,被徐晃輪起大斧截住,一場廝殺。文丑的援軍到來,徐晃覺得抵擋不住,撥馬而走。

    徐晃第二次救張遼是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十六回中,曹丕徵吳之戰。

    回目: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聽聞東吳和蜀漢重修舊好,結成同盟,曹丕認為對自己不利,要教訓東吳,興兵討伐。徐晃和張遼也隨軍出征。

    但戰事不利,又遇到了龍捲風,曹丕就在眾將士的保護下,從長江退入淮水。正在撤退中,孫韶率兵突襲,魏兵抵擋不住,諸將奮力救出曹丕。又在淮河蘆葦叢中遭到火攻。眾人保護著曹丕登岸上馬,慌忙後撤。卻遇到丁奉率一彪軍殺來。張遼拍馬迎戰,卻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徐晃衝上來,救走了張遼。

    但張遼受傷過重,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不治而亡。

    我們發現,徐晃投附曹操後,當時張遼在呂布麾下,兩人從來沒有對過陣。

    徐晃為什麼兩次救下張遼呢?

    1.首先是戰友

    同為一口鍋裡吃飯,一個帳篷裡睡覺,一個戰壕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兄弟,你替他遮住一箭,將來他就可能為你擋下一箭。人世間,同仇敵愾的戰友情是最深的。

    2.其次是同鄉

    張遼是幷州雁門馬邑人,而徐晃是幷州河東楊人,兩人算是老鄉,風俗習慣和語言相近,兩人聊得來。

    3.性情相投

    原著中說,關羽降漢不降曹,到了曹營後,和兩人關係比較好,一個是張遼,一個是徐晃。當然,他們都是山西人,這也是個原因。脾性相投,彼此說得來話,又同是心懷大志之人,互相交流些心得,感情就比較深。

    最終,來自山西的關羽、張遼和徐晃都成為了一代名將。

    順便說說,其實我也是山西的。

  • 2 # 上將噯福斯

    徐晃張遼私人關係很好。

    關羽張遼徐晃,三個人都是山西老鄉。關羽和徐晃都是河東人,張遼是幷州人。三個人都是勇冠三軍的上將,相互欽佩。又一同在曹操的帳下效力,感情上天然就很親近。

    而且,關羽張遼徐晃,都是以降將的身份加入曹魏集團。他們與曹氏、夏侯氏諸將的身份截然不同。作為外來戶和後來者,只有抱團取暖,才能獲得話語權。所以從生存的角度看,關羽張遼徐晃,也需要相互支援,相互救護。

    關羽離開以後,這個三人小集團,就只剩下徐晃張遼二人。當然更要抱緊團結了。

    之所以是因為徐晃救張遼多,是因為張遼作戰太過勇猛,總是一馬當先衝鋒在前。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衝得太猛,難免有失手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危險。而徐晃緊跟其後,正好能夠出手相助。

  • 3 # sunjin6278

    在《三國演義》中,徐晃和張遼都是曹操手下的猛將,徐晃曾兩次救張遼。

    第一次是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河北名將文丑為報顏良白馬被關羽斬殺之仇,率河北軍殺奔曹軍,在延津被曹軍突襲,河北軍大亂逃跑,文丑遏止不住,也只好隨亂軍而退。張遼、徐晃見了,二人飛馬齊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頭見二將趕上,遂按住鐵槍,拈弓搭箭,正射張遼。徐晃大叫:“賊將休放箭!”張遼低頭急躲,一箭射中頭盔,將簪纓射去。遼奮力追趕,坐下戰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文丑回馬復來,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只見文丑後面軍馬齊到,晃料敵不過,撥馬而回。張遼落地,文丑回馬要殺張遼,危急時刻,徐晃救了張遼。第二次是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曹丕率軍征伐東吳,被東吳徐盛擊敗,曹丕隨敗軍逃跑之際,被東吳大將丁奉追殺,張遼為了保護曹丕,上前迎敵。書中寫道: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張遼和徐晃是曹魏五子良將,二人都有輝煌戰功。張遼曾在逍遙津,以七千人大敗孫權十萬兵,直殺得東吳小孩子一聽到張遼的名字馬上就止住了哭聲。徐晃最輝煌之戰,當是救援曹仁,解樊城之圍,擊敗了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鎮華夏的關羽。同行是冤家,同朝為官的張遼徐晃,為搶功應該有利益衝突的。那麼為什麼徐晃總是在關鍵時刻會奮不顧身救張遼呢?

    首先,張遼與徐晃友情很好,志同道合。張遼和徐晃同屬降將,張遼以前曾是呂布部將,徐晃以前曾是楊奉部將,兩人同屬降將,自然難比曹操嫡系,同病相憐,自然能談得來,感情友情很好。徐晃在投降曹操前,效命楊奉,楊奉死後,徐晃還深念故主,親自為楊奉送葬,這點比呂布強多了。在白門樓呂布隕命一節裡,張遼被俘後威風凜凜,慷慨就死,很看不起呂布欲活命求曹操的表現。結果呂布被殺,張遼在劉備關羽講情下,曹操感其忠義,收留了張遼。張遼和徐晃都很有忠心正義心,個人品德都比較高尚。其次,徐晃很有大局觀。徐晃和關羽、張遼私交都很好,但在處理個人感情上,徐晃能做到先公後私,先國後家。關羽和張遼都是義字當先,為了朋友情可以置忠於不顧,如在土山救關羽,張遼完全站在關羽立場,為關羽考慮;在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樊城最危急時刻,曹操命附近諸軍都去救曹仁,張遼駐守合肥,離樊城最近,但他卻遲遲未到。關羽在華容道,也是顧念曹操舊情和張遼友誼,才違抗將令,放走了曹操一行。徐晃則不然,在解樊城之圍時,與關羽見面稍敘朋友情後,回頭就喊:“取關羽人頭者,賞千斤!”讓關羽非常吃驚,就質問徐晃怎麼如此無情?徐晃就說:“私交是私交,國事是國事,我不能因私廢公。”同理在戰場上救張遼,那既是戰友情,也是出於為國家保留戰將。其三,相互救助,是每個人的職責所在。當一個人處在危急中時,旁邊只要不願讓其死的,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在能力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會奮力給予救助的,這是人間常情。我想如果徐晃處在危急中時,作為張遼,同樣也會冒死給予施救的。

    徐晃徐公明,在戰場上,能奮不顧身地去搶救自己同一陣營的戰友,在敵對戰場上,能先公後私,先國後家,表明他是個很有原則性的人,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00塊錢預算,2060顯示卡,求大佬幫我推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