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雲天下

    三國時候降將很多,有的投降後功成名就比如張遼徐晃太史慈等,有的投降後忠心耿耿雖然戰敗被俘卻寧死不再投降比如龐德。除了這些成功的降將之外,三國還有些降將受到後世的唾罵和鄙視,比如出賣關羽投降東吳的糜芳,傅士仁,襄樊之戰中投降關羽的曹操大將於禁等。這其中有一人他一生三叛,見風使舵,見利忘義人品比呂布還差,不僅如此,關羽的死和他有間接關係,還射死了徐晃,這還不算,因為他的判斷失誤臨死前還坑了一把諸葛亮。是的,他就是孟達。

    孟達原為劉璋手下,和法正關係很好,張松借出使機會送西川圖與劉備準備迎劉備入川,其後與兩人合謀,張松孟達法正三人達成共識,一起暗中投靠劉備。在劉備入主西川的過程中,三人立下大功,只是張松事洩被殺,孟達和法正兩人均得到劉備重用,特別是法正,成為劉備不可或缺的智囊軍師,孟達也不差,劉備任命他為宜都太守。

    劉備取得漢中之地後,在令孟達北上攻取房陵郡同時,劉封也從漢水東下拿下了西城郡,兩軍會師於上庸,當地豪強申耽申儀兄弟投降,劉備順利拿下了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的東三郡,以劉封為副軍將軍統領東三郡,孟達位居劉封之下。劉備這樣安排一方面孟達不是法正,他不是很放心,另外一方面,東三郡遠離蜀漢政治中心,把不是自己的親子劉封安置在此處可以杜絕某些隱患。劉備的這一安排卻同時使得劉封和孟達心中都有不滿,這位其後關羽敗走麥城向兩人求援被拒絕埋下了禍根。

    襄樊之戰後,關羽後方被東吳偷襲,回師荊州途中被阻,此時前有吳軍,後有魏軍,關羽進退不得,只能在小城麥城屯駐。因為上庸離此地不遠,所以關羽派人突圍向劉封孟達求援。劉封本欲發兵,卻被孟達勸阻,關羽在內外交困援兵不至的情況下,強行突圍被東吳擒殺。可以說,關羽是間接被孟達害死的,如果劉封及時出兵,關羽能在援軍到達之前堅守住麥城,突圍至東三郡應該還是可以的(當然奪回荊州那是不可能)。

    關羽被殺後,孟達憂懼不安,此時法正已死,加上和劉封關係也不和睦,於是孟達率部曲獻東三郡投降曹丕。東三郡的失去對蜀漢的影響比較大,劉備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東三郡連線漢中和荊州,北控洛陽,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孟達投降後,曹丕對他相當不錯,他把東三郡合併為新城郡,委任孟達為新城太守,也就是說把防守曹魏西南的重任交給了一位降將,對他可謂非常信任。可是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沒那麼信任他,此時孟達在朝中的支持者桓階、夏侯尚等人也不在了,加上和申氏兄弟關係也不好,於是孟達又動了重新投降蜀漢的念頭。這裡要說一句的是,孟達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都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曹丕對他比劉備對他強多了,僅僅因為換了個主子,自己過得沒以前那麼舒服了,就想重新換個東家,而且這個東家還是被自己背叛過的!很少有人會這樣做,孟達偏偏就這樣做了,三國時候這樣投降又復叛吃回頭草的,孟達是唯一的一個,人品實在不咋的,比起呂布還頗有不如,也怪不得後世對他頗多非議和鄙視。

    孟達復叛,錯判了形勢,低估了司馬懿,高估了自己,又不聽諸葛亮的勸告,以為司馬懿至少要一個月才能到達,結果老狐狸司馬懿倍道行軍,八天之內趕到新城,孟達準備不足措手不及之下被殺。這一事件帶來了兩個帶後果:第一,孟達射殺了五子良將之一的名將徐晃;第二,打亂了諸葛亮的部署,本來諸葛亮形勢大好,已經打得曹真郭淮困守不出了,如果孟達能聽他的勸阻,把司馬懿拖在蜀漢的東線戰場,諸葛亮就可以從容的對付曹真郭淮,現在孟達敗得這麼快,司馬懿得以騰出手來匯合曹真,從而導致諸葛亮失守街亭,北伐大計功敗垂成,諸葛亮算是被孟達坑慘了。

    孟達一生三叛:先叛劉璋,後叛劉備,再叛曹叡,間接害死關羽,直接射殺徐晃,最後還把一代名相諸葛亮狠狠的坑了一把,算得上是一個無恥小人。

  • 2 # 辣椒是個好東西

    謝邀。我看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沒發現誰無恥、誰偉大。《三國演義》開篇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結尾處對歷史的概括最經典:“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句話精準地揭示了所有的爭權奪利、政治鬥爭,都沒誰無恥沒誰偉大,贏者王敗者寇,贏者請人編撰歷史,習慣於謳歌自己貶損敵人罷了。

  • 3 # 文博8257

    樓主以後的此類問答題請標明是要大家評論三國演義裡的人物還是正史中的記載。看了各路大神的評論感覺似乎多數是在拿演義說正史。更有無視正史和史實拿小說演義出來的故事當有力依據論證自己觀點而無法自拔的奇葩,很讓人無語。如果是討論演義,那就無所謂是否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了。比如:現在對關公的膜拜很大原因是《三國演義》中那個時代似乎是缺少了大漢固有的道德認知,為了生存很多人物屢屢衝破道德底線,而關公恰恰是忠義的典範,所以作為一個武將或是一介武夫即使他是失敗的,結局是丟了荊州兵敗身死,作為作者和世人對他的忠義(可以認為是當時的世人對道德的崩塌顯現的無奈,類似現在人們對老人摔倒了該不該扶的反應)依然要極力肯定,所以作者把關公這個人物形象有意放大,這本沒什麼錯,因為演義就是演義。但是作為正史,就不能不以嚴謹的態度來面對了,只能公正客觀的評價解讀了。關公只是衛戍荊州的一方的將領,不是統領軍隊的高階將帥,而且是失敗的。丟了荊州兵敗身死。但是作為已升格為武聖忠義之神的偶像,這樣的評價肯定是要被被噴的很慘的。本人絕無貶損關公大老爺之意,只是想說清一個多數人沒有弄清楚的道理,史實就是史實,民眾對高尚精神的認同與膜拜就是膜拜,不能把自己的認知當無可爭辯的解讀和判定,那會誤導後人的。但以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形式討論各自對人物和事件的討論和認知(如推崇關公的忠義)把人物和事件如何放大都是無可厚非甚至是應當肯定的。個人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抱拳頓首,關公大老爺見諒!!!觀者不喜勿噴,重複:本人亦崇拜關公之忠義,絕無不敬。

  • 4 # 說道231960427

    導致關羽身死,是東吳背後偷襲,說劉封,孟達見死不救,導致關羽身死,但是救於不救關係不大,荊州兵少,兩面受敵,東吳偷襲得手,自然不會放過,荊州是東吳心頭肉,也是恥辱,賠了夫人,又折兵,折將,送出孫尚香,死了周瑜,怨氣多大,怨念多大。那時環境,無所謂小人與君子,隨時都會有人扔刀子。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造就了,防人如虎,人如虎,好似隨時被人吃掉一樣,不相信忠誠,讓人離心離德,不團結,難於自處,避害赴利,當小人,忍,借勢,成為壞習慣,沒有正氣,正義。曹操學得最似,好心招待,誤會殺人一家,然後說發夢,殺人,想一想當時環境,風氣多讓人害怕,嚇死寶寶了!

  • 5 # 默舍印象

    三國那個時代,是一個戰亂紛飛的時代,是自春秋戰國,祖龍一統華夏之後,首個近四百年朝代末期更替的時候,數百年約定俗成的一些社會秩序崩壞,大漢飄搖之時,活下去是當時大多數人的唯一追求。三國之中,權謀,機變,文化思想,體制,門閥等各種變亂,沒有誰高貴與否,沒有誰全是錯,為啥,實在是華夏數千年中,出過的聖人就那麼多啊,關公之殤,在孟達,按照國家征伐來講,又何嘗不是當時的三國軍政交鋒妥協的一種結果,是非成敗轉頭空,那是一個華夏激揚壯烈的時代,也是一個群星薈萃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生死,如同那個時代的煙火一般,或燦爛,或灰飛,在那個時代名揚四海,在這個跨度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流傳下來,對與錯,還重要麼。成與敗無非就是為了身前身後名。正史需要嚴謹的態度,人心中的演義,你認為的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一個風口有沒有可能是共享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