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角落的視角
-
2 # Yinjie92
這是必然的,聽話的孩子估計就是特別怕家長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可以理解為關鍵對話,關鍵對話的重要前提就是:談話的氛圍。你明顯都能感覺孩子都沒有在聽你說或者態度,情感都比較激烈時,就不要再嘮叨了。此時你說再多,他都聽不進去的。
還有一個方面也是現在家庭教育的一個重大誤區。家長本身言行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孩子更傾向於模仿你的行為,而不是聽你說的話。所以,身教大於言傳。
當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養成什麼習慣,自己先達到,做好榜樣。
-
3 # 左養右學育兒
嘮叨導致孩子不聽話,這是必然的現象,在你以為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就會越操控不住自己的囉嗦,孩子就會感覺到越來越煩,成果惡性迴圈就來了。太囉嗦的爸爸媽媽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一起也會形成不良後果!
一、過度的囉嗦,讓孩子心思感覺到被操控,會發生背叛的心情,爸爸媽媽的囉嗦體現出佔有了強勢位置,有點過於操控孩子的日子,是一種很自私的體現,而並非真的是為孩子好。再加上孩子處於芳華背叛期“那裡有壓榨,那裡就有抵擋”。
二、過於囉嗦引發親子間對立,爸爸媽媽不明白,囉嗦其實是對孩子精神上的疲勞轟炸,沒完沒了的重複批判只會使孩子厭煩,挑起孩子對你的歹意,使氣氛嚴峻,對立愈加激化。或失掉對爸爸媽媽的敬畏,可使孩子養成“心思慵懶”,你越說就越沒效果!
三 孩子假裝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時刻重複聽相同的聲響發生的不在乎。當孩子在心上構築起囉嗦“防火牆”,爸爸媽媽的“至理名言”,也很難穿透了。
四、爸爸媽媽的囉嗦,會使孩子發生不自傲。囉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信任和帶有責備的行為,那是家長不善於操控自己的心情,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心情發洩到孩子身上。
長時刻下去,爸爸媽媽的不自傲就傳遞給孩子,孩子就會承受巨大心思壓力,嚴峻的會使孩子發生不自傲。當孩子的負面心情堆集過多,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情和品格的發展。
別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恰當下調一下。比如炒股票相同,你對哪隻股期望值越大,投入的成本就越多,反而到頭來虧得越多! 期望越大,絕望也就越大,所以爸爸媽媽別借囉嗦進行“發洩”
心思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指影響過多、過強或效果時刻過久,然後引起心思極不耐心或逆反的心思現象。說白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氣,就別囉嗦”。
教育孩子,不是囉嗦能解決的。要換個視點思考一下,只需孩子不反原則上的過錯,爸爸媽媽是不是該恰當鬆綁一下孩子呢?有時分讓孩子順其自然一下,少給孩子一些言語上的壓力,做爸爸媽媽的也輕鬆!
-
4 # 我是星兒
嘮叨不到點子上,家長說的話,孩子不愛聽,解決不了孩子存在的問題。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啥都不懂,跟不上時代發展,自然而然越來越不聽話了,越來越不把家長放在眼裡。
-
5 # 笑著笑著就老了
首先嘮叨肯定是不對的,嘮叨就是一句話反覆的說,我想任何人都不願意聽。
但究其原因,嘮叨是因為一句話說了一遍毫無效果,但發覺多說幾遍才有反應所造成的。這種事常常在媽媽們身上比較多,媽媽對孩子,叨叨叨,不得已又不得不為之。
結果,孩子被迫去做了,但這是消極執行,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應當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計劃,讓孩子明白,我們對他的期望,以及什麼該賞,什麼時候該罰。
我們需要停止嘮叨,需要孩子做什麼我們都需要以身作則,用言行去影響他們,效果有可能慢,但至少我們在行動~
-
6 # OCEAN45011352
家長越嘮叨,孩子越逆反。其實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孩子說得多,父母說得少一點。孩子說得多,父母瞭解孩子就更多。父母越瞭解孩子,溝通越順暢,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反過來,父母不停地叨叨叨,孩子相對錶達地就少了。父母不瞭解孩子,孩子嫌煩。
家長的嘮叨,在家長心中是關心孩子愛孩子地方式。在孩子心中,是控制,不信任,不理解,不被尊重。
-
7 # 一度甄選
咱們家長的嘮叨分兩種,
一種是不斷的重複,我就是這樣,有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我自己嘮叨,但是還是控制不住。其實我們一遍遍地重複是因為孩子總是假裝沒聽見,當你提醒孩子兩三遍後,就別再說了,而是要確認他是不是聽見了。後來我是這麼去糾正自己的行為的,比如我催孩子,還有5分鐘出發。如果孩子沒有迴應我,我就會這樣反問他一句,兒子,剛才我說什麼了?孩子一般就會把我剛說的重複一遍,但是他並沒有厭煩,我就會說一句,既然你已經知道了,媽媽就不再提醒了。
往往孩子就會按時照做了,其實嘮叨的目的就是確認孩子接收到我傳達的資訊,他收到後就會照做啦。這也是我們要學著和孩子合作的一種方式。
那麼第二種嘮叨,基本上是大多數家長都會做的,嘮叨孩子什麼什麼還沒有做,屋子太亂,巴拉巴拉各種老母親看不順眼的地方,都要嘮叨一遍,而且往往是我們越嘮叨他越不照做,還滿臉的不高興。
為什麼我們在和孩子嘮叨的時候,他聽不進去呢?也許是我們說的問題,反思一下
1. 在看見屋子亂的時候,是不是會嗶哩啪啦一頓說?
2. 看見沒放回冰箱的牛奶,是不是又一頓吼?
3. 看見被塗鴉的牆壁,說沒說過再讓我看見你畫我就打你?
4. 孩子纏著你出去玩的時候,你怎麼這不懂事兒,我在忙沒看見嗎?
5. 我們一遍遍催著孩子洗澡刷牙的時候,有沒有拖著孩子不情願去的時候?
這些我想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有過,我們除了要耐心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緒外,我們發現其實糾正孩子的行為很難,就很容易發脾氣,或者給孩子講道理,開始嘮叨一堆我們的不滿。嘮叨的內容大多都是以“責備、問罪、謾罵、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比較……”開始的,其實我們換一種表達,孩子會更願意改正
1、看見問題,簡單說你看見的或者問題本身,代替直接的問責比如看見孩子沒把水龍頭關好,不要嘮叨起來,你怎麼又這樣啊,說了你多少次了,巴拉巴拉。而是說,你看是不是水池的水都快溢位來了。孩子看見就會知道怎麼做了。
2、看見問題,用簡單提示代替指責有時候,我們給孩子個機會,不要一看見不滿意的開始嘮叨,簡單提示孩子一下。比如看見牛奶沒有放回去,別急著說孩子。“牛奶在桌子上會變質的”這句簡單的提示,不會讓孩子感覺到不適,知道就會去做了,不要急著催。
3、用感受代替嘮叨,說出你的感受比如告訴孩子,我不想看到你屋子這麼亂,我覺得你是一個講衛生的好孩子;如果我在說話,我不希望別人打斷我,我會覺得有點不高興。直接和孩子說出你的感受,拒絕嘮叨。
其實在這個改掉嘮叨的過程中,我們也學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誰也不希望被嘮叨,我們小時候也是。其實換一種方式,孩子更能聽得進去。以上這些方法都需要我們反覆去練習,剋制住自己的嘮叨的習慣,一次兩次,三次我們也就更能和孩子合作,解決問題啦。
回覆列表
別說是孩子了,就是嘮叨大人,大人也煩啊,越煩的東西產生反感越不想去做。
經常性的說教孩子產生條件反射了,厭惡一點點的堆積,就覺得不重要,不當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