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善美媽媽Vlog

    在孩子十幾年的教育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事情要做。可教育孩子這個階段又剛好是30多歲職場發展非常重要和關鍵的階段。一天就24個小時,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就不得不做出取捨,可一手事業一手家庭,讓多少家庭難以做出選擇。

    其實,只要家長分清楚什麼是教育小孩一定不能放手,要花時間花大力氣去做的事;什麼是可以不管,讓小孩充分發揮的事。那麼職場和教育小孩是可以共同發展,不相沖突的。我認為小孩教育過程中,品德的塑造、時間管理、學習能力和運動習慣這4件事是需要重點關注,不能放手的

    道德品質

    第一件事:品德的塑造

    道德品質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標準,比如:尊重他人,孝敬父母,樂於助人等等。這些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綿延5000年的行為準則,品德要求,是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東西看上去很大,其實需要家長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去教育引導孩子,言傳身教的。而在小孩學習模仿大人行為的時候,也是對於自身道德品質的踐行,父母可以和小孩一起成為一個具有優秀品質的人

    時間管理

    第二件事:時間管理

    作為父母,也許孩子很小的時候你還能幫他,但他長大以後,很多功課家長是不懂的,家長也有很多事可能沒有時間去幫他做。而且我認為家長也不應該幫小孩做作業。那麼如何幫小孩高效學習,高效做事呢? 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時間管理。這裡分享3個方法:

    1、列任務清單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對還在來說,是不好理解的。那麼就需要家長讓孩子“看見時間”。比如孩子有三門功課作業,語文、數學、英語。那麼家長可以幫孩子算一下時間,在紙上將抽象的時間畫下來。10分鐘1格,半小時就花3格;或者用貼紙、玩具之類的東西讓還在自己看到他的任務有多少,完成一個就拿掉一個,或者貼上一張,打個勾都可以。你一定要用一種視覺的方式讓還在知道他有多少事。這跟大人在生活工作中列任務清單是一個道理

    2、提前準備

    我們的孩子常常是臨到要出門了,才想起還有書沒有拿,玩具沒拿上...這種狀態其實對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是很不好的。而父母應該幫還在養成提前準備的習慣。當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無法自己準備,這個時候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準備,並不斷和他說,慢慢過渡到大人制定規則,讓孩子自己準備。比如提前準備第二天的書包,明天要穿的衣物等等。

    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活動的準備裡面,比如週末出遊,出遊的行程計劃,中午在哪裡吃飯,怎麼出行怎麼返程等等。孩子會非常有興趣,也會很願意參與,最重要的是這些可以幫助他養成做事準備的習慣。

    3、做管理日誌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管理日誌,或者用手機。讓孩子有意識地記錄自己要做到事情,將事情分類,計劃時間。讓孩子在一個集中的地方,簡單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任務。比如孩子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作業,幾天後的足球賽,下週的出遊計劃,準備一個月後的考試等等。需要在一個地方記錄分類,讓他們看到自己近期的任務,安排時間,提前準備。讓他們有能自己駕馭自己生活的感覺,之後再慢慢學會管理自己。

    學習

    第三件事:學習能力

    這裡的學習是廣義的,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人生的長度就這麼長,精力也就這麼多,要想孩子學的更多,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多讀書。閱讀是我們學習最最主要和重要的途徑。而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方法,就是閱讀。

    幫小孩培養學習能力,有3個小方法:

    1、小時候的睡前故事。在外國的教育中,睡前故事是被反覆驗證的。很多孩子都很喜歡重複的故事,他們可以在熟悉的故事裡獲得安全感,安穩的進入夢鄉。讓小孩對於聽故事產生興趣,甚至家長們可以改編一些故事,讓孩子自己出現在故事當中,激發孩子對於故事、閱讀的親切感,對於培養長大後閱讀學習是很有益處的

    3、讓閱讀學習成為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自然而然的在做。哪怕孩子很忙,學習,考試很多,沒關係。時間少就少看點,看幾頁,十幾頁都可以。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交流書中的內容。只要不斷的看書,那麼日積月累,他就會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不知不覺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運動

    第四件事:運動能力

    運動對於孩子成長有很多好處。不僅對身體好,也能促進思維能力,提高思維速度。而且運動對於一些非常優秀的品質培養,比如堅持、團隊合作等等都有益處。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家裡的條件也都好了,孩子是沒有什麼吃苦的機會的。但在運動當中,如果想要贏,他就會主動要求自己吃苦;還有,很多的運動都需要團隊合作,相互配合。在團隊運動中,個人的能力再強,沒有好的配合也是會輸的。在這些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團隊溝通,學習接受失敗,都是對於孩子成長非常有利的。

    孩子教育的事情千頭萬緒,但品德塑造、時間管理、學習能力和運動習慣這四件事,家長一定要上心,要花大力氣去培養。

    1、追求完美、期望過高

    由於父母不想讓自己失望,就不斷地給孩子施壓。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威逼利誘也有很多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內疚,這個時候父母再責罵他,會讓又愧疚變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暫時隱忍不發作卻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隨時可能爆發。

    3、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4、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5、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6、對孩子不信任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做到,徹底毀滅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培養孩子成“才”,應該先讓孩子先“成人”,否則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只會越來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版的寬鬆黑色羽絨服配個什麼內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