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一語出自杜甫的《天末懷李白》。 "文章憎命達","文章"二字,是一種代指,指代寫文章的人;"憎"是不喜,;"命達"指的是命運通達,在這裡指仕途通順。官運亨通的人往往寫不出千古名句,也很難有巨大的文學造詣,往往是那些歷經人間滄桑計程車人才能在文學上有所建樹。這幾乎是歷史對文人的通律。屈原的"舒憂娛哀"及"發憤以抒情";司馬遷的"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不幸的詩人更容易產生"幸世"的文章。

    一.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從李白說起,李白從碎葉進入蜀地,又從蜀地進入長安。他以"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初入長安,然而皇帝只將他視為"文學侍從",李白寫詩是作為娛樂的,這與李白所想是相差甚遠的。他"刺金放還",離開長安,一路漫遊,在漫遊途中,他遊山玩水,于山水中抒發不遇。李白終究是浪漫的樂觀主義者,不遇是事實,但他能夠瀟灑自如。如《渡荊門送別》曰:"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這首詩聲律和諧,既自由放達,又虛實結合。意象的結合使得全詩富有盛唐之風。透過對江水、平野、雲霞的描寫來表現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思念的複雜情感。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沿著長江一路東下,登廬山,寫廬山詩。《望廬山瀑布》展現了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他遊金陵,回憶前朝盛世。過揚州,慷慨好施。在"士不遇"後的漫遊經歷刺激了天才詩人的寫作,他徜徉於山水之間,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寫於他離開長安的第十年,全詩以"愁"字開篇:"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文人遇讒害,於是遠離朝廷,然而他的內心是積極入世的,現實無法實現的悲哀轉到文章的書寫當中,故"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是愁怨的舒展。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寫作中,他的詩記錄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李白一心希冀不由科舉正途而驟登顯位,一生蔑視權貴。安史之亂後,他錯將永王李璘視為戰國的諸侯而依附之,結果身負"從逆"之名,晚年落魄以終。但也正是因為人生的起落對內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現實的豐富材料刺激了他的寫作靈感,才能造就這樣一位天才詩人。在李白這裡完成了盛唐詩的成熟。李白與陳子昂一樣,認為"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不滿於六朝的浮糜之風,提倡要在詩中抒發情感,表現風骨。李白在詩作中吸取前朝詩的寶貴經驗。他讚美"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他推崇謝靈運、謝朓來實現自己"垂衣貴清真"的主張,在詩中創造出更為高遠得詩境。

    二.杜甫——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瘦詩人杜甫,他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嚐盡萬般痛苦。一首《春望》道盡人間淒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國家破碎山河依舊存在,花兒開得正豔,詩人看時卻覺得它在流淚,鳥兒的叫聲在這個時候顯得格外驚心。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家書卻遲遲未到。瘦詩人杜甫啊,也因為蒼老年邁變得身心交困。他在戰爭的煙火中感懷民生,寫了著名的《三吏》、《三別》。讀杜甫的詩歌彷彿真正經歷了那段歷史。然而"國家不幸詩家幸",國家的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對杜甫來說,現實主義就是他的生命,寫詩就是寫現實。文學史上稱杜甫為集大成者,就是因為他吸取了前代的寶貴經驗。他的詩歌,吸取了漢魏六朝詩人的寶貴經驗。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他都具有新的開創。比如他對律詩的開拓,又如對組詩的書寫。以敘事的方法去寫詩歌,這是新創造。杜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能夠超越前人。隨著杜甫生活經歷的不斷豐富,他的創作也在時時進步發展。年輕時候具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中年具有"儒術於我可有哉"的滿腹牢騷;經過沉思,他將苦痛轉為政治諷刺,《兵車行》、《麗人行》橫空出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一句"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道盡對天下寒士的關懷,這是杜甫深處民間所發出的感慨。

    三.韓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字面意思是說由於人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產生的憤激之情。從韓愈送給孟郊的序來看,孟郊早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十一歲任溧陽縣尉,五十二歲遇到韓愈。孟郊任縣尉時,《新唐書》記載"曹務多廢,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韓愈在《薦士》中也說到孟郊"酸寒溧陽尉,五十幾何耄"。可以看出孟郊即使當上了縣尉處境仍然很困難。韓愈在序中指出有幸與不幸之別,"鳴國家之盛"是幸運之事,但是由於自己的坎坷遭遇又"自鳴其不幸",往往更容易產生優秀的作品。因此,"不平則鳴"是偏向於抒發個人的不幸的,而不是歌頌國家的昌盛。

    韓愈自貞元二年入京應試,因為沒有人舉薦,於是"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吏部考試本已經入選,卻在複審時由別人代之。此後他三次上書宰相,仍無結果。貞元十二年為汴州觀察推官,十八年入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做了學官。仕途寥落,他的內心充滿了牢騷於不平。林紓說:"昌黎懷才不遇,間有人扣以文章,則昌黎報書,其語必以仕進相關係。"韓愈一生交遊甚廣,且多為舉子士人。在詩文中表現物質生活的貧困,所謂"窮苦之言"是眾多寒士的"不平則鳴"。歐陽修《六一詩話》中說:"孟郊、賈島皆以詩窮至死,而平生尤喜為窮苦之句。"孟郊賈島是公認的苦吟詩人,他們的窮苦之言出於憤激不平。韓愈的"不平則鳴"是為賈孟這樣的苦吟詩人,同樣也是為自己的遭遇而鳴。

  • 2 # 元元的天下

    所謂"文章憎命達”,乃"慧有傷"之表現,出眾者總命途多舛,語極悲憤。屈原嘆眾人皆醉我獨醒,憂憤而《離騷》。

    文人多感情敏感細膩,創作時這些是天賦,但往往面對挫折打擊,對於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無力應付,又不願向外人傾吐心聲,常常訴諸心聲於筆端,寫出真情實意的好文來。

    王守仁因得罪大太監,從兵部侍郎被貶為不入品小吏,從春風得意到人生低谷,痛而思學才有"龍場悟道",成就一代心學大師。

    而司馬遷受宮刑專心治史,拼死寫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有道是"詩人不幸詩家幸",柳詠落魄混跡於青樓,才有無數悽婉麗詞問世,李商隱情路坎坷,獨有晦澀悽美之文風。張繼名落孫山前途渺茫,夜宿楓橋夜泊,方有"夜半鐘聲到客船”千古名篇。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方知民之疾苦,一枝一葉總關情,訴之筆端以文救世亦救己,才有《天末懷李白》這句:"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言人命運坦蕩,沒有經過挫折的人,品不盡生活的艱辛,寫不出好文章。得意者多耽於富貴,不盡力於文章。

    李煜亡國之痛,才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哀傷。

    曹雪芹破落潦倒時,窮到繩床瓦灶寫就《紅樓夢》; 蒲松齡科場不第,標新立異整出《聊齋志異》……

    從來詩文光鮮背後,十個文人九個窮,生活的挫折,才氣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故鬱郁乎文哉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裝的斷橋鋁窗不好推怎麼辦?